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成人教育传播方式及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陈明欣 单位:山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教育传播从本质上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播活动,必然遵循人类传播的一般规律。客观上,人类对自身的传播行为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演讲为范例,把口语传播归结为“演讲者”“演讲内容”“听者”“效果”四大要素构成的完整过程,到拉斯韦尔的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有什么效果)单向线性传播模式、香农—韦弗的七要素(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双向传播模式,再到施拉姆的双向行为模式、德弗勒的循环传播模式、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以及我国学者邵培仁提出的整体互动模式,每一个进展,都代表着人类对自身传播活动规律认识的深化。每一种模式,都标示着人们对传播活动重点不一的抽象和典型概括。亚里士多德立足于当时的时代风尚和社会文明水平,关注古希腊演讲与辩论的社会风气,对口语传播进行了要素分析,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认识水平。拉斯韦尔第一次准确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要素,并做了线性的传播轨迹描述。香农和韦弗利用数理原理,从机械运作的角度对传播的技术模式进行了完形概括。而代表着认识更加深入的双向循环和整体互动模式,则是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互动媒体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时,对传播活动的新的认识、判断和概括,代表了最新的认识水平和理性高度。上述模式不论是对口语传播的概括,还是对大众传播、互动传播的认识,都为我们重新认知成人教育的传播模式和途径提供了背景和借鉴。
一、成人教育传播基本模式分析
就教育传播而言,其传播模式应当科学而又简明地反映各个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完整过程。“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教育是一种复合传播形态,囊括了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到互联网传播的所有传播媒介。在教育传播里,从最基本的口语交流到网络的互动,都在积极发挥传播功能,彼此间无法取代,更不能贸然作出此优彼劣的武断评价。所以,我们在概括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该全面概括所有传播模式的优长,做出客观的判断。
(一)教育传播模式解析
我们认为,虽然教育传播遵守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但教育传播毕竟不同于最广泛的大众传播,要概括其基本模式,必须从其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做出科学而又符合实际的概括和抽象。在普遍的情况下,教育传播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教育传播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受众———相互作用和循环互动,构成了教育传播的基本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简单而形象地抽象为模式1。
模式1.这一模式概括了这样的思维和判断:一般情况下,教育传播者依据一定的传播要求和教育指向,比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选取合适的教育信息,通过恰当的教学媒体,把这些信息传输给教育传播的接受者,受众接受信息后实现信息的内化和个性化建构,同时,将自己的接受情况、要求,以及信息和媒体的适切性向传播者做出反馈,传播者根据反馈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对信息和媒体做出更适切的调整,以不断提升传播的效益。这一看似简单的描述隐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那就是,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教育传播者与教育媒体、教育接受者与教育信息之间同时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处于永恒的互动、调适之中。教育传播环境对传播的各个构成要素施加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虽然不构成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影响着教育传播的具体运作和效益的高低。这一描述性模式启示我们:
其一,教育传播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尤其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作为整个传播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互动对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传统教育传播理论中,教育者被视为传播的主体,操控着传播的主动权,决定着传播的方向、规模、方式甚至效益;接受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接受行为受到传播者的掌控。但在上述模式结构图中,我们不能够确认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动、被动之分。教育传播者和接受者作为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体,共同决定着传播的走向、方式、量度和结果。没有决然的主次之分。
其二,教育传播过程追求各个要素的适切配合与相互对应平衡,和谐应当是追求的目标。在这里,木桶理论可以被我们拿来做异质同构的借鉴。木桶理论认为,一个由多个木条组合成的木桶,其盛水的多少,水位的高低,不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条,而取决于最低那块木条。所以,个别木条的过分高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能只是一种浪费。对教育传播而言,由适切的传播者,选取适切的信息,采用适切的媒体传授给相应的接受者,得到的传播效果是理想的。反之,任何不适切的配合对教育传播效益的提高都是有害的。我们不可能向一群文盲传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可能用原始的结绳记事来传播现代化的科技信息;同样,更不能让理工科教授来传授绣花技术。在教育传播中,任何构成要素的任何变化,都期待其它要素做出相应的调整。所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本身就包含了对应与和谐的含义,是对教育传播理想状态的概括。
其三,传播环境虽然不直接参与传播过程,但却在整体上为传播活动提供着氛围、背景。环境作为生态,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传播过程的运作,加上教育传播生态的人工性质,所以,环境给传播活动以适切的关怀与呵护,对传播效果的实现至关重要。其四,这一传播模式还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信息:就完整的传播过程来看,传播者未必一定就是传播活动的启动者,不一定就是整个过程的天然开端。在信息化背景下,在学习需求引导教育传播的状态中,接受者更可能主动开启并促动传播活动的积极运转。
(二)成人教育传播个性化模式的诞生
教育是一种复合型的传播活动,从最原始的口语传播到最现代化的网络互动,在教育传播中都张目可见,处处有迹可寻。教育传播有固定的构成要素,但永远不应该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程式。模式的抽象不能代表活生生的传播实践。从这一分析出发,我们可以用线性结构把上述模式1解构为两种最基本的子模式:由传播者启动的模式2和由接受者启动的模式3。#p#分页标题#e#
模式2.模式2如前面分析,反映了人类文明史几千年来教育传播活动尤其学校传播活动的实际。教师讲授、学生接纳。教不严,师之过,教不学,生之堕。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虽言“教学相长”,但毕竟师道尊严,传、受两个主体地位难以平等。在过往的历史中,教育传播和接受双方的关系还被冠以长幼、尊卑、先知与后觉等道德甚至伦理的色彩,使教育传播始终呈现为单向的信息流动过程。而且,这一模式被千百年来人们的教育传播实践所师法,成为经典。直到近代心理学出现,科学解释了信息接受的内在机制,认定了信息的接受也是一个纯然个性化的建构过程,认定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人格与个性的决定作用,并进而肯定了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应然主体,其对整个过程的反馈在传播的圆满实现中发挥着同样关键的作用,这个时候,教育传播的双向互动性才被肯定,我们对教育传播的认识才向其本质更靠近了一步。现在看来,单单认定教育传播的双向互动还是不够的。因为认定双向互动的基础仍然以传播者主导启动整个传播过程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所谓双向互动,是在传播活动启动后对传播过程的一种描述和概括。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尤其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需求成为启动任何活动和过程的源泉。作为教育传播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可能启动并相应地主导传播活动,传播让位于接受,教育让位于学习正成为时尚。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的:“学习的意思在这里并非指获得更多的资讯,而是培养如何实现生命中真正想要达成的结果的能力。它是开创性的学习。”由成人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所驱动的主动的求知、学习活动,正日益取代由传播者主导教育传播过程的传统模式,成为成人教育传播优长与个性的体现。这种模式可以线性地简单描述为模式3。而这种传播模式,正是成人教育传播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模式3.成人教育以广大在职从业者和曾经在职从业的公民为传播对象,受众群体庞大、复杂,需求与条件各不一样。成人学习并不是对知识技能不加选择的兼收并蓄,而是从个人需求出发对信息的选择、接纳和建构。个人需求启动整个传播过程,个人需求的满足标志着传播过程的结束和目标的圆满实现。因此,成人教育传播是以广大受众为起点的传播活动,最后又以受众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为结束,这是成人教育传播过程的典型写照。成人教育传播是一种需求驱动的追溯式的传播过程。具体如模式3所示,首先,受众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出发,发现并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然后由传播者针对受众的信息需求确定传播的内容,选取传播的媒介与通道,最后把适切的内容及时传播给受众,使受众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和模式2相比,模式3所描述的传播过程不规范,貌似与传统的传播模式背道而驰,但却客观反映了以需求引导传播,以接受规范传播,从而避免无效传播,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的理想境界。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曾经说过:“传播不是说话,而是使人说话;信息不是知晓,而是使人知晓。”传播要达到使受众说话进而使受众知晓的目的,关键在于反馈。在这个模式里,反馈以需求的形式出现,反而成为传播的主线,主导着传播的具体措施、信息走向和最终方向,与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2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由计划和方案指导下的正规的学校传播,总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计划、程序,利用相对统一的媒体,来向同一年龄段的受众传播统一的信息,最后以统一的标准对传播的效益进行评估。成人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成人教育也不是为人生打基础的奠基性教育,而是一种查漏补缺性质的面向需求的个性化教育,面向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和实现教育传播的个性化是其本质特征。所以,尽管部分以学历实现为目标的学校成人教育仍然坚持传播者主导的正规传播过程,但成人教育传播主体不在学校,社会是成人教育传播最好的平台。因此,虽然成人教育传播从来不断然排斥模式2,但模式3无疑更能反映成人教育的特色和本质。正由于成人教育传播由接受者的需求来驱动,所以其传播实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举凡专业培训、即时指导、经验交流、参观考察、咨询服务等,无所不有;传播发生的地点可以在专门的培训中心,也可以在工作岗位、田间、炕头;至于传播发生的时间,只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随时可行;内容信息更是无所不包,举凡生活、工作、养生、娱乐所需的任何信息,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内容;传播的主体,坚持能者为师,能依据接受者的需求提供任何知识、信息的人都是传播者。事实上,“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由受众的需求引导和促动信息传播的过程,这一模式隐含着教育传播内涵的嬗变。当面向成人的教育传播不再奉校园为经典,当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理论从人们的心目中把学校的围墙推倒以后,我们必须反思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打破学校传播的藩篱,把全体国民视为教育传播的应然对象,那么,传统的教育体系能否承担这个超级繁重的传播任务?面对超级规模的受众群体,单一的学校传播必然捉襟见肘,于是,在教育传播的大旗下,任何有效的传播形式都必须兼容和吸纳,任何有益于受众身心的信息传播都被赋予教育的意义,任何有益信息的吸纳都可以被看作学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倡导有益的传播就是广义的教育、有益的接受就是广义的学习这一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认识的提高,既是成人教育传播模式的理性写真,也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成人教育传播的基本途径
在需求启动的传播模式里,成人教育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实施。既有传统的即时的人际传播,也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远程传播,更有互动媒体主导的网络传播。这些基本的传播途径共同实施着由需求启动的传播过程,达成传播目的的最终实现。而这些集中体现了成人教育传播途径的充分社会化。
(一)人际传播
这是成人教育传播中最传统也最基本的传播方式,目前仍然是传播的主体途径。原始状态下,不论是渔猎、耕种的经验,还是易货贸易、部落沟通的技术,必要的传播实际上就表现为人际之间的口传身授。在成人教育传播的演进过程中,人际传播始终得到不断优化、滋养和壮大,发展到今天标准化的课堂讲授、学术报告、专题讨论等,已经是高度集约化的人际教育传播形式。正由于成人教育传播巨大的包容性,在信息化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尽管经济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了很高的层次,但最原始的人际传播仍然是信息传播最基本、最自然和最普遍的途径。它与远程和网络传播形成了生态位基本分离且彼此个性和优势得到空前强化的互补和协作共生状态。目前,在以学校为平台的成人教育传播中,人际传播是主体,不论是课堂形式、讲座形式,还是考察、讨论形式,人们总是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实现信息的流动和效能的发挥。人际传播可以是点对面的放射性信息流动,比如课堂和专题讲座;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比如群体之间的考察、参观、沟通、交流;更可以是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比如一对一的信息传递、交流指导等。尽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远程传播和网络传播正成为学校成人教育传播的重要途径,并在一些传播环节和专业领域开始取得优势地位,但总体而言,人际传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难以动摇,更无法取代。对社会性的成人教育传播来说,由于受众群体的庞大和传播任务的艰巨复杂,而且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媒介兼容并蓄,所以,以人际传播为基础,形成了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远程和网络传播杂居共生的局面。受众需求的信息具体通过哪种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要看具体的条件和预先的效益评估。#p#分页标题#e#
(二)远程传播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传播,由最初的萌芽到今天的空前繁荣,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广播、电视、卫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成人教育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最大的优势是突破了人际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传播活动理论上的、技术上的扩张。这一优势,与成人教育传播对媒体技术的需求是高度吻合的。首先,成人教育受众规模庞大,构成复杂,需求不一,传统的人际传播尤其课堂传播无论如何难以包容。而远程传播空前巨大的容量和覆盖面,无疑为成人的信息需求提供了圆满实现的可能。对远程传播来说,一个节目,无数受众观看;一个课件,成千上万人受益;只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和设施,即使身处边远的民族村寨、小岛渔村、边塞牧场,都可以得到及时的信息服务。其次,成人教育传播内容超级丰富。尤其社会性传播,所关涉的内容范畴丰富、多样,决不是传统的课堂传授能够穷尽的。远程传播以其巨大的功能和容量,可以实现从最基本的读写算到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其容量之大,可以满足传播内容的基本要求。成人从事生产、生活和娱乐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信息都能得到满足。但是,远程传播的优势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之上的,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支持,与传统的人际传播相比,其传播成本要高得多,这也是远程传播虽然优势突出,功能巨大,但却始终不可能无限挤压人际传播的空间的原因之一,更遑论取而代之了。
(三)网络传播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技术一经诞生,就以大容量、全方位,以及平等、民主和即时互动的特长,占据了信息高地和传播的优势地位。网络传播对信息的超级负载能力是人际传播和远程传播所难以企及的,其传播的自主、自由性也是空前的。在网络环境下,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角色同时淡化,双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地位,成人的信息需求可以在主动的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与现有的围墙式课堂教育相比较,网络教育更具有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学环境的虚拟性、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教学管理全天候服务的特点。”这里,传播过程不再有固定的程式和时间地点限制,真正实现了教育和学习的生活化;实现了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古老的理想;实现了网络环境下传播的低门槛、无障碍。严格说起来,网络传播也应该是非人际传播的一个类型。超级的信息负载能力和即时互动的特性是它安身立命的法宝,也是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一般的远程传播,敢于开门户、打擂台的看家本领。但网络传播广播、电视和卫星传播一样,其功能的发挥高度依赖资金与技术,这在客观上又成为一个新的传播障碍。网络传播优势突出,但却无法像人际传播一样迅速走遍天涯海角,覆盖所有成年公民,原因盖出于此。
作为成人教育传播的基本途径,人际传播、远程传播和网络传播在经历了彼此的冲击、互动和此消彼长后,将彼此形成个性化的生态位,长期处于稳定的共生状态。对成人教育传播而言,人际传播、远程传播、网络传播杂居共生并不是灾难的开始,而恰恰可能是效益传播的福音。因为,成人需求的不稳定状态和成人教育传播尤其社会性传播天然的流动性、波动性、不规范性,客观上需要传播途径的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而不能墨守陈规、呆板僵化。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的内容,对传播途径具有不同的要求。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对传播途径和媒体通道的选择应坚持几个基本的原则:便捷、实用、节约、高效。这应该成为成人教育传播途径与方式选择的基本要求。面对受众的信息需求,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予以满足,上述原则可以作为基本的判断和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