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SNS网站的教育传播方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构建SNS网站的教育传播方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构建SNS网站的教育传播方式

作者:蔡晓平 龚映红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SNS(社交网络服务)是用于帮助人们建立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于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社交范围都会不断放大,最后形成一个大型社会化网络[1]。近几年来,SNS在Facebook、MySpace等网站的影响下发展迅速。

一、SNS在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SNS的内容是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和转移的,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传播信息;融合了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又添加了各种应用程序,是一个综合化服务平台;利用RSS来订阅和传送信息,将好友的更新内容和对“我”的任何回应显示在RSS阅读器上,实现高效的交流反馈[2]。SNS在教育中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应用。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利用sns的真实性、开放式的特点,比较容易构建具有某一主题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平等的学习平台[3]。2.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在SNS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活动的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反思,同时可以跟其他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4]。3.SNS辅助网络教学交流。SNS支持形成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有效促进了集体协作行为的发生[5]。4.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案例的选取及其分析

CSDN(ChinasoftwareDeveloperNetwork,中国软件开发者社区)以中文IT技术社区为基础,通过网站杂志、教育培训、人才交易三大业务群形成从知识传播、技术教育到职业成长的完整知识传播与服务链[6]。CSDN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用户超过700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IT技术社区,于2009年2月开办了“学生大本营”,作为IT类学生和爱好者交流的教育类SNS网站。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学生大本营中的相关案例,其中在传播者、受众以及传播方向等方面,是从学生大本营中“课堂”和“学习笔记”模块中各挑出一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教育类SNS网站,学生大本营共设置了18项应用。在这18项应用中,“在线课堂”和“学习笔记”两项是用户参与度和活跃度最高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课堂”中发表的讨论帖是网站用户都可见的,而“学习笔记”中发表的心得和提问,只有用户的好友才可见。因为网站是实名制,所以只有通过用户验证的人,才能看到该用户的笔记资料。这种设置既保护了用户隐私,又能保证用户的难题能得到解决。因此本研究从这两项应用中各挑出一个案例,从传播者、受众以及传播方向的视角分析该网站的传播模式。选取“在线课堂”中的一篇学生提问帖作为案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试图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四个方面分析,构建教育类SNS网站的传播模式。

三、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关系分析

1.传播者和受众

在传播者、受众方面,本研究以学生大本营中的相关案例为研究对象。即从学生大本营中“在线课堂”和“学习笔记”这两项应用中各挑出一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帖者身份的不同分以下两种情况。(1)第一种情况:发帖者是“学生”从网络传播的几种模式可以看出,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并不固定,在学生大本营中也是如此。但在学生大本营里有一种特殊的传播者,就是用户角色划分中的“老师”。本研究以出现在“在线课堂”里的一个帖子为案例。该帖子除了最初的提问,共有12篇回帖,包括提问者在内,共有8名用户参与讨论。从整个讨论中可以看出,有4名用户回答了提问者,参与了答案的建设,而另3名用户只是采取了旁观和学习的态度。这也是教育类SNS的优势之一———解决了一个人的问题,可能就解决了一群人的问题。用户关系如图1所示。提问者虽是整个学习和传播活动的起源,但并没有担任传统的传播者角色,传播者一职是由贡献答案的用户共同担任的。同时,沉默的用户和应和的用户扮演了受众的角色。(2)第二种情况:发帖者是“老师”相对上一个由“学生”提出问题形成的帖子,“老师”的学习笔记或在讨论区里发表的帖子受到的关注程度更高。这种帖子更容易得到网站管理人员的关注,拥有“置顶”或“加精”的优先权,所以此类帖子的浏览数量和回复数量都远远超越“学生”的主题帖。更明显的特征是,在“学生”发出的帖子中,会有各种讨论和反驳的声音出现,而在“老师”的帖子中,参与用户更多地是抱着学习和观摩的心态,因此在回帖中多出现“学习了”“多谢”等信息含量缺乏却表明学习诚意的回帖,只有少量的回帖会在原帖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或分析。本研究以某位“老师”主题帖中的部分跟帖为例。从这个案例即可看出,该帖子中共有6名用户跟帖,其内容多出现“学习了”“建议很好”等字眼,只有一位用户附带提供了一点参考信息。用户关系如图2所示。

2.传播方向

学生大本营通过“在线课堂”和“学习笔记”两种不同的方式把公共和私人两部分隔开。通过访谈发现,虽然这两种应用的传播模式相差无几,但用户在使用时的目的却不大相同。课堂中呈现的内容主要是“老师”发表的主题笔记和“学生”提问。因此用户多、回应与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相关的帖子,或是“收藏”“推荐”有用信息。在这个区域内,任何话题和帖子都是公开化的。而学习笔记则出现在个人空间里,主要用于用户记录学习心得或发表一些自己的感悟。相较课堂中出现的帖子,学习笔记不采用置顶或推荐的形式,而是网站通过SNS最常见的推送形式,将好友的笔记更新反应在动态更新里。这两者的区别用简单化的语言表示,就是前者需要用户自己拉取信息,而后者则是网站主动将信息推送到用户界面。这种不同的方式体现了教育类SNS网站的特点:以问题为中心的公开化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私人化并存的传播模式。

四、SNS教育类网站的社会网络分析#p#分页标题#e#

1.矩阵表和关系图

社会网络分析法有很多不同的指标,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法指标分析时,必须先建立关系矩阵和图形,以讨论区的主题为社会网络分析法指标的建立资料。其中关系矩阵是由节点与连接组成的,不论是发帖者还是回应者,在主题资料内所代表的就是一个节点,连接则代表发帖者和回应者对主贴的回应,若有回应关系,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以1值表示,否则标注为0。本研究选取了“在线课堂”中的一篇学生提问帖作为案例,通过UCINET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试图从中了解教育类SNS网站的传播模式。由案例整理出的矩阵如图3所示。“1”表示发帖者,“2”-“9”表示跟帖者。列出矩阵之后,通过UCINET作图,得到九位用户间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九位用户是按照以发帖者为中心的星形和环形结合排列的。贝弗拉斯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过一次实验,分别检验了5个人在有关解决问题的信息交往方面构成的“星形结构”“链形结构”“环形结构”和“Y形结构”对问题的成功解决产生了什么影响,其结构如图4所示[7]。结果显示,这四种结构对行动效果,即解题效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如图5所示)。例如,“环形结构”和“Y形结构”比“星形结构”和“链形结构”所用的解题时间更少[8]。从图4可以看出,每位跟帖用户都给予发帖者反馈,但跟帖用户之间并没有形成互动。图中的数字表明交流强度,可以看到用户2、3、5、6、7、8都与发帖者有互动,而其他三名跟帖者只是单纯回复,未与发帖者产生互动。翻看案例发现,未产生互动的原因是由于跟帖用户的内容为“学习了”“多谢”或纯表情回帖。与之相反,与发帖者产生互动的六位跟帖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建议,直接引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

2.社会网络的基本数值考量

(1)直径

从图4可以看出,该案例中共有9人参与发言,因此网络节点数为9。而两节点之间通过最多连接数量就是社会网络直径,即在参与该贴的讨论中最多通过多少人才能建立联系。如图中所示,最长的距离为2-1-7,因此其社会网络直径为2。表示在这次谈话中,每个参与者只要通过一个中间人就可以与任何参与者交流。

(2)密度

社会网络密度表示行为者之间的紧密关联程度,即在主题帖中用来衡量所有发帖人彼此交流紧密程度的指标。本研究通过UCINET软件的Den-sity计算得到该案例的社会网络密度为15.3%。相对于最大密度1而言,该网络密度较低,说明各点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讨论不够深入。

(3)中心性

社会网络中心性是衡量个体影响力大小的,可以检验个体取得、控制资源可能性的结构属性,本研究使用程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三种衡量形式。a.程度中心性案例中发帖者拥有8位相邻行为者,网络中共有9位行为者,因此发帖者的程度中心性为100%,而跟帖者2的程度中心性为12.5%,跟帖者9的程度中心性为37.5%。所以,在这种类星形网络图中,点的中心度差异很大。在这个意义上,该图具有较大的中心势。中间点在网络中占据核心。b.中间中心性图6、图7分别表示点的中间中心度与图的中间中心度。从图中得知,点1的中间中心度最大,为46.5,其次是点6、7、9;而整个网络的标准化中间中心度为0.798,这个值是比较大的。这表明在这个九人网络中,点1也就是发帖者处于最短路径上,在这个临时团体中处于网络的核心,拥有很大的权力。c.接近中心性该案例中发帖者的接近中心性为100%,跟帖者2的接近中心性为53.3%,跟帖者9的接近中心性为66.7%。所以在此关系图中,点1与所有点的距离都很短,具有较高的整体中心度。而其他各点,根据其发言交往次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4)结构洞的测量

结构洞用于表示非冗余的联系。伯特认为,结构洞能够为其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9]。结构洞之所以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是因为有中间人在两个不同的群体中建立联系,群体之间的观念和行为异质性更强,所以会带给彼此不同的观念和选择。通过UCINET建立的结构洞图如图8所示。图8的数据表示任何两个点之间的限制度。从第一行数据可以得知,点6对点1的限制最大,达到0.05,说明点6与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联系最多;而点2、3、5、8受到点1的限制为1,这是限制度的最大值,说明这四个点受到点1百分之百的限制。反之这四个点对1的限制最小,与网络中的其他成员之间完全隔离,因此其要求具有最大的可协商性。从对网站的分析和用户的访谈中可以得知,这四个点代表的用户就是在网站中占很大部分的“潜水者”和“沉默者”的角色。图9给出了每个点的有效规模、效率、在整体网络中的总限制度以及等级度。从表中可以看出,点1的有效规模是7.357,受到的总限制度达到0.920。而点2、3、5、8受到点1的限制度达到最大值1,这四个点的等级度也达到最大值1,说明这四个点处于这个团体的最高等级。

五、基于SNS网站的教育传播模式构建

综合对网站的考察及软件分析,本研究得出基于SNS网站的教育传播模式图,如图10所示。整个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四个同心圆组成教育类SNS网站的主要传播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体现在以问题为中心和老师的单向传播。前者是由于网络学习这种方式需要学生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和“学生”都是在物理世界中相隔遥远的个体,所以只有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展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给出单个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后者是因为在教育类SNS网站中,老师对学生没有义务上的教育和指导,因此老师多采取笔记或回答问题的方式与学生用户进行交流。由于时间差关系,这种传播多是以单向传播的形式进行。由以问题为中心的传播方式衍生该类网站还有另两种传播方式:课堂模式和个人模式。具体的区别表现在:课堂模式是公开性的,帖子的更新和问题的提出是所有用户可见的,而其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图4看出,是呈类星形的。这种模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有着相同之处,优势在于能保证话题的紧凑性以及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缺点在于跟帖者只是和提问者单独交流,而其之间缺少沟通,从而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禁锢,不利于利用单独问题发散至一类问题。#p#分页标题#e#

相比以问题为中心和以提问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网站中的个人模式则更能体现SNS网站的特点。因为个人资料的更新只是通过推送的方式到达好友页面,而不是所有用户可见。所以在整个网站中,这个部分的传播方式才是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六、研究结论在教育类SNS网站中,不同角色、不同权威度的传播者会对传播内容的流动方式和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形式的传播内容对传播路径产生了影响,存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公开化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私人化并存的传播模式。教育类SNS网站的主要传播方式的特点体现在“以问题为中心”和“老师的单向传播”。而由“以问题为中心”的传播方式衍生开,该类网站还有另两种传播方式,分别以“课堂模式”和“个人模式”的方式体现出来。相比“以问题为中心”和“以提问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网站中的“个人模式”则更能体现SNS网站的特点。但作为教育类SNS网站,以问题为中心才是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而利用SNS的研究活动确实为增进学习能力的可行模式,处于传播模式中的问题通常能得到最快速度的解决,但类星形的模式没有完全发挥SNS网站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分享的特点。教育类SNS网站可以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师生交流。SNS网站集合了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有利于用户各种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将学习资源集中,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它作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有效平台,为学习交流、总结反思服务,已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学生大本营为代表的教育类SNS并没有形成SNS网站常见的网状传播结构,而是形成了类星形结构。这种结构中,所有回应者都与发起人互相沟通,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扩散最为快速,同时也显示了提问者角色的重要性。网络直径、程度中心性及接近中心性不受跟帖人数的影响,但网络密度受发言人数的影响而下降。这种现象表明在以提问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中,问题通常能得到最快速度的解决,但这种一对多的方式没有完全发挥SNS网站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分享的特点。不只是SNS网站,所有网络学习社区中最重要的活动都是知识分享,社区内的信息和知识内容早已被视为社区发展和成长的源头。假如网络学习社区能提供并满足各项促进用户知识分享的客观条件,让知识在社区中快速地增加与流动,网络社区中的学习效益就能得以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