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于建筑设计中的形态弱化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以空间体验性取代视觉印象
空间体验性的建筑一般不会太强调外在的视觉表达,它们是一种“隐居”式的存在。这类建筑的主角便是空间的体验,它们外表朴素,人来往于其中只被其空间的丰富性吸引,以此达到弱化建筑形态的目的。张永和在用友软件园研发中心的设计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基本肌理,创造出了不同形式和标高的院落空间,营造出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场所。员工穿梭于不同的院落,踏着不同标高的平台,享受着不同植被带给人的大自然的美好,让人分不清是室内还是室外。
1.分解强形体
强形体的分解是指把一些巨大的建筑体块分散成几个个体的设计手法。它是通过把建筑由一尺度夸张的强形体变成一尺度适宜的建筑群落而达到弱化建筑形态的效果。这也即所谓的化整为零的手法。
2.追求理性规则的流线化形态
流线化形态是指建筑的平立面呈有机形态,以理性的曲面或曲线让建筑在视角上产生自由流动的感觉,以无楞无角的状态来模糊建筑的外轮廓,达到让建筑形态弱化的目的。诺曼•福斯特的伦敦市政厅其椭圆形造型是通过对全年的阳光照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表面的热量分布图,然后利用这一结果确定建筑的外表面形式,以达到用最小面积的建筑表皮促进能源效率最大化的目的。这类流线化形态是基于科学的分析之上的,因此使形态思维更具有理性特征。
3.室内空间室外化
室内空间室外化倾向是当今比较受青睐的设计手法之一,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这种手法经常被用到。设计师往往通过分而不隔的设计手法将室外空间的界限进行模糊,让其与室内空间相互渗透融合。因此这样的该空间兼具室内和室外空间的特性。最常用的手法就在立面上运用绿化和水面等软物质将建筑立面的硬性“弱化”,这样不仅可以与周围的景观进行呼应也可以美化内部的环境,解决了人类在有限用地范围内渴望贴近自然的矛盾局面。
4.自然材料的独特运用
自然材料很容易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表现出地域性特色,不会让建筑的存在有突兀的感觉。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域材质存在着很多缺点,它们脆弱、易损、色泽不均匀等。所以必须要对这种易破损、易腐坏的材料进行创新改造,才能让它们得到重生或再利用。
5.柔化边界
建筑边界,顾名思义,就是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界限,它会使得内外空间明确分隔,领域感强烈。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什么手段将建筑的边界柔化,让其起到一种连接的作用,连接建筑本体与周围的环境呢?柔化边界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避免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可以加强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使自然景观进入建筑,提高室内环境的品质。青浦私办公大楼的设计,大舍用一个长60m,高12.5m的正方形透明玻璃边界,创造出一个界于室内与自然之间的过度空间。它时而通透,几乎能让我们一眼就能看穿整个建筑;时而又是那么的朦胧,让人感到一种烟雨迷蒙的江南意境。建筑因为这一模糊的边界与环境相互渗透,进行着对话,也因为这一边界的存在,形式感得以弱化。
6.形体简洁化
弱化建筑的形态首先就得保证建筑形体的简洁化,因为一旦形体复杂,就会不自觉地加强建筑本身的视觉效果,建筑的巨大的物体性也会被暴露无遗。其实只要分析一下这类建筑师的建筑佳作不难发现它们都拥有简洁的外观。最简洁的东西也最为难能可贵,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本质也许是最吸引人的。而对于建筑,若能保持原来本质、朴素的气质就更难能可贵了。与花哨的体块相比,设计师们可能更感兴趣于建筑的细部以及对建筑本身气质的营造上。
二、结语
弱化建筑的形态,可以减小建筑对场地的压迫感,营造一个以城市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为主角而不是以建筑为主角的场景,这对当下的建筑设计为盲目追求个性而产生的极大排他性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特别是对与人们生活和工作有直接关系的人居环境尤为重视。而建筑形态的弱化则带来了具有人文关怀的温馨和谐空间。了解并掌握形态弱化的设计手法对营造一个复苏人性、抚慰人心的人居环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作者:高盘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