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刑事处罚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未成年刑事处罚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未成年刑事处罚思考

 

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的主体类群,对其犯罪的法律适用需要从行为人的角度予以区别对待,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教育感化是整个法律适用的根本性原则。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贯彻“寓教于审、注重感化”,是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司法理念和原则。坚持量刑的宽缓和人道,使未成年人在刑事审判活动中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社会危害性,是人民法院审理时必须把握的宗旨和应尽的职责。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随着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呈现了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呈低龄化趋势;其二,未成年人女性犯罪率逐年攀升;其三,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的刑事犯罪,尤其是暴力性犯罪比重增加;其四,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其五,团伙类犯罪上涨。   未成年人较之成年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其生理、心理不成熟,对社会和自我认识具有较大的片面性、武断性、情绪性等,遇有外界因素的影响易做出非理智的行为。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和成人犯罪虽然在客观行为和后果上很相似,但往往有本质区别:一是缺乏或只具有不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二是行为举止有游戏性和好斗性的表现,没有明确的反社会性和主观恶意;三是犯罪原因主要在外部。   二、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基本原则   l、刑罚轻缓化。未成年人罪犯同样是刑事法律的触犯者,在罪刑关系的对应上,犯罪的特征是“应受刑事处罚性”。但是,对未成年人强调特殊保护一直是我国刑事法律的一贯原则,因此对未成年人罪犯的刑罚必须予以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对待的实质性要求则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刑罚轻缓化。对未成年人刑罚与成年人的刑罚在相同或相似的主客观条件下,无论是定罪、量刑还是行刑,都应当处于一种相对轻缓的状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轻缓化,不仅是刑罚由暴虐到文明的必然进化过程,同时也是我们的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给予宽容和人道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多元价值的演进,刑罚轻缓化有了更为现实的可能性,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2、刑律政策化。刑律政策化的核心在于,刑法要自觉地授受刑事政策的指导,无论是刑法的制定还是刑法的运行都是纳入刑事政策的框架。具体到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重防轻打”、“感化、教育、挽救”等都是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的具体内容。如果要真正将这些刑事政策贯彻到对未成年人刑罚执行活动的导向和调节功能,就必须注重未成年人犯罪多样化。具体到审判工作中,则必须坚持以刑事政策为指导,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使刑罚目的与整个社会的变动和观念的更新趋于一致。   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的具体做法   1、严格遵守未成年人法律制度,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诉讼权利。首先,在程序上,切实维护未成年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依法不公开审理、通知法定人参与诉讼、指定辩护人提供法律援助,以及对涉及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快审、快判,以达到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其次,在实体判决上,特别是在对确定有罪的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上,不仅仅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还充分考虑到未成年被告人犯罪的动机、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惯犯、有无悔罪情形和个人的一贯表现等情况,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结合所判同类案件的量刑幅度,决定对该未成年被告人是适用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免予刑事处罚以及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的幅度。   2、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刑罚严格依法从轻、减轻判处。把未成年人审判的着眼点放在对失足少年的教育挽救上,目的是使他们最终回归社会,重新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刑罚时兼顾保护社会利益和犯罪少年的利益,对初犯、偶犯且社会危害性较小的未成年罪犯,在从轻、减轻判处的同时多适用缓刑,这是依法体现保护政策、实现惩教、挽救的较好方式。实践证明将那些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判处缓刑后让他们在社会大环境接受监管改造,有利于他们积极改过自新,也避免了判处实刑后服刑时可能产生的交叉感染。   3、坚持“寓教于审,惩教结合”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被告人的庭审教育工作。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危害,理应惩罚;另一方面,他们的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世界观尚未形成,理性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这个时候,最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理性的点拨。一是开庭前坚持与被告人见面。在告知其诉讼权利的同时,了解其犯罪原因,进行庭前教育,帮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使其在心灵上对犯罪后果有所触动;二是坚持与法定人见面。必要时到被告人住所地了解其家庭环境,平时表现,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握其犯罪根源,找准感化点和突破点,为庭审教育作好充分准备;三是发挥诉讼参与人的作用,全方位地开展庭审教育。庭审中,审判人员、公诉人员要语气和缓、有耐心,用启发、疏导的方法进行教育,态度平缓又不失严肃,让未成年被告人在情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交待和陈述,营造较宽松的法庭气氛。同时,把庭审教育阶段确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之后,因为未成年被告人在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程序后,应当对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等有一大致了解,这是进行法庭教育的基础。审判人员应充分引导诉讼各方从各自职责出发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如公诉人员侧重指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惩罚性,迫使其产生悔罪意识。法定人从家庭角度指出犯罪不仅给社会、被害人造成危害,也给个人前途及家庭造成严重影响,促使其产生内疚感、责任感。审判人员运用庭前准备的背景材料等结合庭审查明的案件事实,从感化点入手,分析罪因,讲解相关法律规定,把法庭作“课堂”,使未成年被告人切实受到法制教育,促使其幡然悔悟。#p#分页标题#e#   4、抓好宣判后的再教育,巩固庭审教育效果。审判人员以未成年人案件的公开宣判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寓教于审”的成果。一是注重法制教育,对未成年被告人处以刑罚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公正、合法的处罚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审判人员在审判时向被告人讲明判决的法律依据,避免未成年被告人在判决结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时,产生不认罪服法的抵触心理。二是注重前途教育,帮助未成年人克服盲目乐观与过于消极两种情绪。实践中,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有盲目乐观、自以为万事大吉的心态;而判处实刑尤其是较长刑期的未成年人则消极悲观、心灰意冷。因此,审判人员加强这方面的思想疏导工作,告知放到社会中改造的缓刑少年犯一定要循规蹈矩,不要重蹈覆辙。对判处实刑的未成年人要他们安心劳动改造,树立信心,以早日回归社会,重新做人。三是建立缓刑回访制度,使管教落到实处。在对未成年罪犯宣告缓刑后,对其约法三章,要求定时汇报思想,并为缓刑少年犯建立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确保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四是加强与少年犯管教所的联系,进一步落实少年审判工作的向后延伸。积极参与对服刑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为改造中的犯罪少年提供一个接触社会、感受阳光的窗口,使他们在迷航的人生中重燃希望,找到新的前进方向。   5、不断完善少年审判组织,走少年法官职业化之路。少年法庭的实践是法官职业化的一个典范。法官职业化、审判专业化,是人民法院的必由之路。不走这条路,司法公正难以实现,司法效率难以提高。少年法庭的成立强化了未成年人犯罪审理的专业化,使少年法庭的法官更加适应了这项工作需要特殊的职业道德、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为了取得较好的惩治和教育效果,少年法庭(合议庭)还经常特邀学校、妇联、司法局等有关部门具有丰富青少年工作经验的社会各界人士作为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让他们与法院共同在庭前、庭中、庭后等阶段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以便更有效的做好未成年被告人的帮教工作。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点建议   l、继续加大普法力度,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各级司法机关应当将青少年的普法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可以采取开设模拟法庭、举办忏悔报告、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送法下乡、送法进校、进街道等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培养青少年学法、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良好的社会道德,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2、继续深化庭审方式改革,加强庭审教育感化力度。在庭审中应更加注意把握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状况,消除他们的思想抵触情绪。耐心听取未成年被告人的陈述,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抓住“感化点”,帮助他们分清是非、认识错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育,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使未成年被告人认罪服法的目的。同时,还应不断探索和灵活运用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庭审方式。对庭审中审问的语气、重点、态度以及庭审程序的控制和掌握,营造一个缓和、宽松又不失法律严肃性的庭审气氛,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争取最佳的庭审效果。   3、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系统工程,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在加大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力度的同时,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要健全、完善青少年培养教育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定期上法制课,让学生经常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各学校要把传播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其优良的品质,使他们辨善恶、明是非,形成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好风气。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对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应规范自身言行、做好表率,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及时矫正、防微杜渐,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共青团、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对各类中小学、高教园区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