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播学双语教学难题及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邓沛 陈云萍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兴起,全球性的交往愈加频繁,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预言的那样,“整个世界将成为一个地球村(GlobalVillage)”。国内舆论环境和国际舆论环境的关联度日益密切,社会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话语体系多元化的局面。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十分重要。树立良好国家形象需要舆论引导,舆论引导简言之即“用观点和事实影响人”。舆论引导需要人才,引导国际舆论需要既精英语又通传播学的人才。因此,在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双语教学主要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方式。“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1]教学中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范畴对应、作用互补,使得教学呈现出里因外合的完整环节。为此,笔者试探析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统筹优化的途径,以实现该学科的蓬勃发展,培养能作用于国际舆论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中的外部因素指影响教学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内部因素指影响教学质量的教与学自身的因素,如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方式等。
一、统筹教学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当教学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形成正向合力时,教学发展呈现良好趋势,当这两者形成反向合力时,教学则呈现出局部发展甚至停滞、倒退的现象。因此,要实现教学的快速、良好发展,则要实现内外因素的合力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构建一个良性循环传播学双语教学系统,以统筹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是较好的选择。教学系统的第一步为外部社会大环境统筹发展。如国家颁布政策、下发资金支持传播学双语教学,工作岗位大量需求传播学双语教学人才。第二步为外部环境中的学院与社会支持、认可新闻传播学科进行双语教学。有了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作保障,则能促进学院与社会重视、认可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工作,从而能更多可能地满足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物质(资金、场地、设备等)与意识(研究理论、发展规划、教学组织等)的需求。第三步为教与学内部因素的加强——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教学效能感主要指提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进一步学习以及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高昂度。学生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以及学习目标等”[2]。学院对学科的大量投入与激励政策,势必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使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不断学习有关知识,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学生更加关注的则是就业信息,社会对传播学双语教学人才的认可度高,需求量大,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双语学习。第四步则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融合。教师教学效能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将较大地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这又将反过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师生共同探索高效、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后,通过考核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与学院要认真研究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作为日后教学改进的实际材料。
二、优化教学外部因素
(一)社会环境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发展的有力支持。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正式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10%的双语教学”。同年10月,教育部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开课比例等做了具体规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专业领域,力争3年内外语教育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这两段文件充分反映了国家教育局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社会的认可度是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是学习了这门学科是否为社会认可和需要,社会认可度高、需求量大将更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反之则可能表现为学生的被动学习。因此,应增强社会对传播学双语人才的认可度,在学生中形成双语学习的氛围,才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校环境
充足的物质条件是传播学双语教学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必需的资金、场地、设施和环境等物质资源,双语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充分地发挥和全部实现,即使有所发挥和体现,也是局部的、小范围。笔者重点分析了传播学双语教学需要的场地与设施:语言实验室供师生进行听力、口语以及视听说课程教学时使用;电子阅览室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使用,学生可以浏览电子图书,使用各种音像资源,也可供教师在进行特殊课程或者课程的特殊章节教学时选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较大的网络教学活动如在线讨论等;社团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各学生社团活动和涉外交往,如英语俱乐部、日语俱乐部、ELLA、英语角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活动。组织海外回国人员举办指导性讲座和进行经验交流、图片展活动。同时定期邀请外籍教师进行传播学专题讲座,借此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丰富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一种会学习、会生活、会思考的人文精神。学校的重视是传播学双语教学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物质力量本身并不直接发言,但它通过人的思想而间接发言”[3]。很多高校的决策者并没有真正洞察到传播学双语教学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媒介一体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因此并未真正给予传播学双语教学以全力支持,使传播学双语教学无法获得足够可支配的资源。“即使实践中双语教学计划制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同‘鸡肋’。[4]”所以要促进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必须得到学校的真正重视,努力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建立实施完善的激励措施。
三、优化教与学内部因素
(一)教的因素
1.教材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预备两套教材——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外语水平有一定差别,教材的选择应紧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对于外语起点较低的班级,应以中文教材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英文教材为主。如果盲目地追求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会挫败外语水平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外语水平较好的班级,应着手培养学生形成母语和英语两种能自由切换的思维模式。对这些学生应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中文教材为辅,因为“只有读懂、真正地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体系,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培养”[5]。另外,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在网上下载最新资料作为辅助教材,以保证教授课程的与时俱进。#p#分页标题#e#
2.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讲授知识点、理论、方法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新教材的使用也仅限于PPT的使用”[4]。为改变传统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形成学中练,练中学的教学模式,笔者提出以下传统课堂之外的教学方式,以供参考。
(1)建立专业网站,实现知识的进出口贸易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内容既要切合国情,又要跟踪西方前沿,还要保证地道的英文,这样的高要求难为传统教材所企及。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网络教学是现阶段较实际的双语教学方式。一是上传开放课程视频。开放课程主要选取海外名校,特别是美国常青藤大学的课程。开放课程的内容之丰富、理念之创新,大大超出新闻与传媒的范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获得世界先进教育、教学资源的途径”[6]。二是建立中英文案例库。案例库深入涉及国内外新闻传媒的各个方面,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剖析国内外新闻案例中得以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库收集整理各种案例,不仅仅受用于本专业师生的双语教学,更是为其它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提供充足的中外新闻案例资源。三是开设新闻日志专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志专区,新闻日志是学生发表文章,上交作业的主要板块。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写英文报道,并直接在网上批改报道,并反馈在报道下的评论栏里。学生通过定期练习、及时得知反馈信息,学习效果更加明显。通过新闻日志的提交与反馈,师生的交流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2)建立双语实习通讯社,实现练中学、学中练所谓双语实习通讯社,则为用中文采访,英文报道。系内学生被分为多个人数相当的实习小组,每个小组均有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小组成员在该组负责老师的指导下,每两周做出一期英文成果——一份报纸、一期电视新闻、一期广播。每一期的实习成果在网上公开,并邀请各高校和媒体的资深老师进行评析。配合通讯社的实习,全系学生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体学期,期间展示并现场点评通讯社上一组的实习成果,以总结经验拟定下一组的实习计划。实习表现纳入学生必修课的评估中,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实习。
(3)阅读西方报刊书籍,增强西方文化素养目前,一些学校的新闻传播学双语课程中英语学习成为了主要部分,笔者认为这样的双语课程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双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语言学习学科知识,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媒介和工具。双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促使学生领会西方经典理论的精髓,从而用西方接受的思维方式引导舆论。要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则有必要广泛阅读西方的报刊、杂志以及经典著作(著作最好是中英文双语版)。结合教学需要,专业可设置一个专门的资料室,供学生借阅报刊书籍。为了促使学生将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应要求学生定期上交读书心得,并形成奖惩机制。在学生阅读国外报刊的同时,教师应重点讲解国外报刊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分析中国媒体对相应问题的报道。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形成母语和英语的两种思维模式,最后达到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思维的自由切换。
3.教师队伍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应具有勤奋、负责、严谨、与时俱进等优秀教师的品质。这样的教师才能保证双语教学不是一个“挂牌”,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真功夫,真真切切地为国家输送人才。其次,双语教学的教师应熟悉国内外新闻传播规律,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精神,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专家型”人才。再次,双语教学的教师应是“复合型”人才,即在深厚的新闻传播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最后,双语教师应能熟练地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母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自由切换。深厚的专业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日积月累,负责、严谨、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决定于教师的环境、性格等因素。这两项条件不容易由培训得来,学校若难以招聘或具备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师资,则应挑选兼具优秀品质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进行英语水平与思维的分步培训。第一步,利用本校资源对双语教师进行英语表达的训练,着重培养口语语音、语调;第二步,建立动态的、开放的教师培训机制,实现院、校间的人才共享;第三步,在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基础较好者去国外培训,使教师快速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学习国外最新的专业学科知识,从而实现母语与英语思维方式的自由切换。
(二)学的因素
1.学习动机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听到学生说“我英语水平差,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了什么内容”“我又不出国,学那么多英语干嘛”这样的声音。目前大多数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都关注其是否被社会需要,是否有用,“这种‘实用性’学习动机是学习主体通过判断学习客体是否满足自己物质或精神需求的前提条件下,自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7]。当学生将学科学习能否提高个人素质和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在“实用性”上时,学科的“实用性”就会驱使学习主体长期有效地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前景,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内化为学习内驱力。另外,教师可以以丰富有趣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引导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等涉外活动,组织海外回国人员举办指导性讲座和进行经验交流、图片展活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听外文歌曲、收听外语广播、阅读外文专业材料、撰写外文论文等途径进入到外文语境中,通过潜移默化使外语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2.学生基础
采用双语教授新闻传播学科的一大问题即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大的差异,教师无法保证双语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区别分班授课,这一点在“教的因素”中笔者已经详细论述。另外,让学生的双语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初级阶段的双语课程,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讲授为辅。这一阶段的学习旨在为学生适应真正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教师的PPT由英文呈现,但是主要使用汉语讲授,并用英汉对照陈述专业术语。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教师或其他学生用英语回答。中级阶段的双语课程,中英文讲授并重。这一阶段为双语教学的过渡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教师采用中英文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并要求学生搜集英文资料,并尽量用英文进行课堂讨论。高级阶段的双语课程是以英文讲授为主,中文讲授为辅。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分析、解答专业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的能力,最终实现在母语和英语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思维切换。#p#分页标题#e#
(三)教与学的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和基础,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应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共同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融合,这种融合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这种融合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摸索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座谈、调查、网络沟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困难、要求、掌握程度、瓶颈进行及时的了解,并随时调整课堂安排及课后辅导”[4]。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教学中,教与学的融合关系使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