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总结微博舆情在重大事件中的特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王艺 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微博舆论场,指的是借助微博舆论而形成的时空环境,微博舆论场不是一个单一的时空结构,它其实是由“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部分交汇而成。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舆论场往往不是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场,而是社会公众形成共同意见的“民间舆论场”。值得关注的是,转型期的中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凸显的风险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因为微博的介入而使舆论不一律特征更为明显,微博这一民间舆论场在信息把关、安全出域、情感宣泄、理性表达、话题跟进上,与传统主流媒体都存在诸多差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如果从流量分析、关键词、词语频度、文本、粉丝结构、影响力、活跃度、地域、事件立场等角度量化分析微博舆论,不难发现微博传播的“场”特征。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温州动车事故中微博舆论场的传播解构,梳理微博舆情在此次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点,为微博舆情应对和管理提供思路与借鉴。此次对温州机动车事故微博舆论场的探讨,笔者选择了300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这300个样本的分析,以流量为考量标准,同时从整体角度分析博客舆论场的构建和传播特点。样本数据全部来自“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官方网站,其中新浪微博样本221个,腾讯微博样本79个,样本选取时间截止于2011年8月2日下午6时。
一、“新媒介场”的时效与内涵
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对比,笔者认为微博舆论场的新媒体属性鲜明,时效与内涵更具看点,其信息的丰富性“,快”和“广”的特点使舆论传播更具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微博传播时效性强
笔者认为,在微博舆论场的构建中,从媒体相应速度来看,微博传播无疑是“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报道”的范本。7月23日20时27分,距事故发生前7分钟,温州当地居民“@Smm_苗”通过微博发出动车行驶缓慢的消息。事故发生4分钟后,D301次列车车厢内的乘客“@袁小芫”通过微博出第一条事故消息,称动车紧急停车并停电,有两次强烈的撞击。事故发生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事故发生45分钟后(23日21时19分),浙江交通之声广播电台才播发了第一条有关此事的消息,事故发生4小时56分钟后(24日1时30分),温州电视台才开始对事件进行新闻直播,次日早晨,事故消息才出现在各大报纸版面。由此我们发现,微博与传统电台相比,报道快了41分钟,与传统电视相比,报道快了4小时52分钟。
(二)舆论建构速度极快
微博的开放性,让人人都可以话题、参与讨论,而且博主与粉丝构建的网上“社会群落”相对稳固,一条微博信息可能引发庞大的后续反应,在此次事故话题的舆论建构中,微博的转载量和评论量均呈现指数倍增长,显现金字塔式的传播结构轮廓。根据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8月3日晚20点,也就是在事故发生后的11天时间内,新浪微博累计共产生与此话题相关微博10505166条,腾讯微博为22042915条,如果仅就此两家微博网站计算,那么在这11天时间里,平均每秒产生34条相关微博。从单个微博的传播流量(转载量与评论量之和)来看,所收集的300个微博样本的平均流量为38007次,其中达到万次以上的有227个,占所收集数量的76%,达到十万次以上的有16个,达到百万次以上的也有1个,为1191072次。
(三)信息传播形式丰富
在此次微博舆论建构中,微博信息的表现形式丰富,笔者把微博样本按照主要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成四类:文字式、文字+图片式、文字+视/音频式、文字+图片+视/音频式,其中:文字式微博为102篇,占总数的34%;文字+图片式微博为172篇,占总数的57%;文字+视/音频式微博为15篇,占总数的5%;文字+图片+视/音频式微博为11篇,占总数的4%(表一)。文字+图片式是主要表现形式,且图片与文字内容关联度很高,说明微博者不再单纯地把图片作为对信息的装饰,而是作为信息的一部分,甚至是信息的主体,注重对信息的立体化表达。此外,针对微博在文字容量上的局限,不少微博主通过把文字转化成图片巧妙地实现了长篇幅的文字,如@声音法制周刊7月25日09:17的“一个机车乘务员对7.23事故的看法(图)”,@新闻哥在7月28日17:40的“写给铁道部发言人的一封信……(图)”。
(四)舆论涉及范围广泛
围绕此次事故构建的微博舆论场涉及多个话题多个角度,只要有联系的,可谓无所不包。在对收集的样本内容进行统计的过程中,笔者把微博内容分成八类:事故动态、官方动态、社会动态、祈祷哀悼、批评质疑、寻人寻物、相关事件、其它。其中:事故动态类微博为49篇,占总数的16%;官方动态类微博为59篇,占总数的20%;社会动态类微博为12篇,占总数的4%;祈祷哀悼类微博为32篇,占总数的10%;批评质疑类微博为82篇,占总数的27%;寻人寻物类微博为17篇,占总数的17%;相关事件类微博为14篇,占总数的5%;其它类微博为35篇,占总数的12%(表二)。另外,笔者注意到,网友们转发、讨论的微博并不局限于事故发生之后的消息,只要跟事故话题相关联,都有被网友挖掘的可能,比如新浪微博中“@季业”在2011年3月29日19:23的有关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微博,在此次事故发生前并没有受到多少关注,评论量仅为78条,但由于此微博内容与此次事故中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的铁道部有关联,7月31日被网友注意到,在随后的两天里,评论量增加了2680条,转发量也达到12928条。此外,由于此次事故的最后一名获救者项炜伊受到人们的关注,她父母生前的微博也迅速引起了网民的注意,有四篇博文流量在万次以上,有两篇博文流量在十万次以上。
二“社会场”的复杂与多元
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相比,微博“社会场”更为复杂与多元,这主要根源于微博的原生态传播特点,因为传统媒体的信息要经过甄别与筛选后才能进行传播,而微博“社会场”则呈现出复杂性,博主背景纷纭,话题随意多样,立场与态度多元,相对而言,微博“社会场”的不可控性较为明显。#p#分页标题#e#
(一)舆论话语权结构的多元与集中并存
笔者对信息源的社会属性进行统计,根据微博主的认证信息分成五类:传媒机构、传媒人士、社会知名人士(不包括传媒人士在内)、事故当事人或其亲属、普通民众或群体,其中:传媒机构的微博为67篇,占总数的22%;传媒人士的微博为51篇,占总数的17%;社会知名人士的微博为77篇,占总数的26%;事故当事人或其亲属的微博为20篇,占总数的7%;普通民众或群体的微博为85篇,占总数的28%(表三)。笔者发现,普通民众在这次微博舆论场中的主动构建作用大大增强。在300个最具影响力的微博样本中,普通民众或群体的微博达到85篇,占总数的28%,居类目第一。笔者认为,这种结果的出现并不完全在于微博本身的技术因素,微博之外的社会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微博初步唤醒了民众的‘有意识境’,很多人不是新闻的‘敏感者’,处于‘无意识境’。但微博通过议程设置、情感共鸣,有效唤醒了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1]这种关注不仅体现着对事故信息的跟帖与转发,更体现在主动到线下去搜集信息,情报。从事传媒行业的组织和个人由于具备专业优势,依然主导着微博舆论场的议程设置和舆情走势。
如果将传媒机构与传媒人士二者合并在“传媒”类目下,那么300个样本中,就有118篇出自此类,占总数的39%。笔者还发现,作为新浪新闻中心的官方微博“@头条新闻”在此次微博报道中表现抢眼,在收集到的300个样本中,“@头条新闻”微博信息达到23篇,占样本总数的7.7%,平均流量达到12045次;如果再加上@新浪视频、@新浪体育、@新浪拍客的话,新浪以机构名义的微博达到29篇,占样本总数的9.7%。社会知名人士在此次微博舆论建构中,扮演着舆论领袖的角色,其影响力也相当巨大。在300个样本中,著名演员姚晨的新浪微博“@姚晨”的微博达到8篇,平均流量达到63587次,此外,黄健翔、崔永元、何炅等名人在此次微博舆论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二)不同社会属性的微博在报道上存在较大差异
1.传媒机构类微博侧重对官方动态和事故动态的报道,在统计数据中,传媒机构类微博共官方动态29次,占传媒机构类微博总数的43%,占官方动态类微博总数的49%;传媒机构类微博共事故动态14次,占传媒机构类微博总数的21%,占事故动态类微博总数的29%;传媒机构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偏中性,比例为72%;语言偏平和,比例为67%。
2.传媒人士类微博同样侧重对官方动态的报道,不过批评质疑之声也较为突出,在统计数据中,传媒人士类微博共官方动态17次,占传媒人士类微博总数的33%,占官方动态类微博总数的29%;传媒人士类微博共发表批评质疑10次,占传媒人士类微博总数的20%;传媒人士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仍然偏中性,比例为57%,不过负面立场相对传媒机构的比例要大,占29%;语言偏平和,比例为35%。
3.知名人士类微博在报道类型上高度集中,批评质疑之声很大,共发表批评质疑31次,占知名人士类微博总数的40%,占批评质疑类微博总数的38%;知名人士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偏负面,比例为42%;语言分布相对分散,以平和、尖锐、激动和愤怒为主。
4.当事人或亲属类微博侧重对事故动态的报道,共事故动态10次,占当事人或亲属类微博总数的50%;当事人或亲属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偏中性,比例为70%,语言偏平和,比例为55%。
5.普通民众或群体类微博在报道类型上高度集中,批评质疑之声最大,共发表批评质疑34次,占其它类微博总数的40%,占批评质疑类微博总数的41%;其它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偏负面,比例为45%;语言上,平和类比例为31%,诙谐类比例为27%,诙谐类占诙谐类微博总数的74%。
三、“心理场”的情感宣泄
与传统媒介舆论场相比,微博舆论的“心理场”宣泄性更强,这种情感的原生态宣泄,语言褒贬分明,生动而富有个性,此外,博主心态也由前期的观望情绪蓄积为质疑与批评,批判立场比传统舆论更为鲜明,情绪更为激烈,情感爆发性强。
(一)借助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宣泄情感
笔者把300个微博样本按照语言表达类型分成七类:平和、尖锐、激动、诙谐、愤怒、褒扬、哀伤,其中:平和类微博为122篇,占总数的41%,如@日本潮流最前线在7月28日08:58的“NHK记者在温州动车事故现场采访捡拾残骸的人”;尖锐类微博为34篇,占总数的12%,如@李承鹏在7月26日23:46的“我们要验尸…埋了,怎找证据?…这是毁尸灭迹?……”;激动类微博为44篇,占总数的15%,如@袁国宝在7月25日23:17的“今晚的温州!!!!!!”;诙谐类微博为31篇,占总数的10%,如@热门搞笑精选在7月29日17:08的“赶紧到花园埋了吧,别让你妈妈看到!……”;愤怒类微博为28篇,占总数的9%,如@赵普在7月26日14:48的“…好多说不出的恶心,失望,铁道部真的是破罐子破摔了,他们要干嘛?”;褒扬类微博为19篇,占总数的6%,如@姚晨在7月30日01:52的“今晚,向媒体人致敬。”;哀伤类微博为22篇,占总数的7%,如@马苏在7月24日17:59的“请各位转这黑丝带,为温州动车脱轨死难的死者致哀!!!”(表五)。
(二)观望情绪蓄积为尖锐质疑与批评
每一次重大的灾难发生后,谣言、批评、质疑都会接踵而来,在此次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前阶段的负面声音较少,更多的是对事故动态的报道和人们的祈祷之声,但随后急剧增大,伴随着微博的快速传播呈病毒式蔓延。从样本数据中批评质疑类的微博数目来看,7月23日为0个,24日为3个,25日为5个,26日为13个,27日为24个,达到顶峰,之后批评质疑的微博数量有所减少,但那是受微博信息传播周期所导致的数据错觉。从样本微博的总体立场来看,正面立场的微博为77篇,占总数的26%;中性立场的微博为128篇,占总数的42%;负面立场的微博为95篇,占总数的32%。正面立场的微博主要是寄托对伤亡者的祈祷哀悼,有32篇,占正面立场的42%,语言以平和为主,占正面立场的48%。中性立场的微博主要是对相关动态的报道描述,包括事故动态、官方动态、社会动态和相关事件,占中性立场报道的81%,语言平和。负面报道主要针对铁道部在事故后续处理上的不当做法,在95篇负面微博中,直接提出对铁道部的批评质疑的有27篇,占28%,用语或尖锐或愤怒或讥讽。#p#分页标题#e#
从负面声音来源来看,批评质疑的声音主要来自普通民众和社会知名人士,他们较少受体制的约束,表达较为自由。在统计数据中,41%的批评质疑类微博来自普通民众,38%来自知名人士。值得注意的是,微博舆论场对信息具有一定的自净化机制。7月24日下午,浙江电台交通之声的记者陈裕杰在动车脱轨事故现场拍照时发现,有七八辆挖土机在事故车厢旁挖坑,随即配图传到微博,“掩埋被拆卸车厢”的传言散布开来。随后,有记者前往调查,在得知挖坑并不是为了掩埋拆卸车厢,而是为吊卸做准备后,把原因到微博上,负面传言得到了澄清。近两年来,微博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不少主流人群和公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成为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微博在构建舆论场方面不断得到强化的时候,如何加强对微博舆情的疏导和引导,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