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播学原理的运用阐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康小莉 李丽华 王俊奇 单位:石家庄学院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观念、道德法律意识的传播行为,应遵循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具有时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相关,同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联系紧密,因此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指导《概论》课教学,从传播目的和传播效益出发,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上对该课程重新审视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概论》课教学的传播效果。
一、运用传播学原理优化《概论》课教学过程
1.运用传播学“把关人”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传播者的“把关人”是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①加强传播学相关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传播者进行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的理论修养、专业知识成正相关系,作为《概论》课教师必须自觉学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理解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历史及其基本原理,关注、学习和领会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决议。同时,要不断深化对教材理论体系的理解把握,通过网络和外出考察向各高校名师学习教法、教学手段、课件制作等以提升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用透彻的道理征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得到学生的认同。②加强个人修养,完善人格魅力。传播学研究发现,传播效果往往受到传播者本身个人修养、个人魅力等因素的影响。被传播者容易接受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好的的传播者的信息。鉴于此,要求《概论》课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用良好的形象以增强教育效果,必将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内化与外化产生重要的影响。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传播理论是一种对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即从传播活动的无数事实中通过抽象、扬弃等方式并能保持事实本来面貌的较为系统的思想认识。作为传播者,如果不学习传播理论,就不可能正确地学习传播方法;而不能正确地选择传播方法,亦不可能卓有成效地开展传播活动。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应具备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有效传播信息的手段和方法,这样使《概论》课教学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
2.运用传播学传受关系理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传播学看来,知识、理论、信息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呈现渠道多样化、表现复杂化的特征。因此,学生对传播信息的接收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被动的、任人摆布的,他们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观点、情感一致的或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他们还会带着自己的立场、兴趣、情感来理解信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开放、充满轻松活泼气氛的,要构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和谐统一的关系,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讲生听、师说生服的单向关系。所以,教师必须研究受传者的需要、态度、知识、经验、能力、背景、信仰、价值观、兴趣等,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增强教学说服力。
3.运用传播学真实性原则,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教师在大学生中对党的意识形态、基本理论以及方针政策进行传播的主要阵地。因此作为传播者的教师“传播信息的可信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概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传播者,学生是受传者。传播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实施者和传播主体,传播者决定着传播信息内容的取舍与选择,影响着受传者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信息可信度高接受效果就好,反之亦然。所以传播者在教育教学传播活动中只有提高信息源的可信度,才能提高说服效果,这是教师教育活动的第一步。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事实说明中国革命成功后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此外,由于《概论》课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定使命,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充分利用对信息的掌控权、权的“有效控制”优势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剔除不利于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的信息,有意识加入适合受传者接受的、利于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运用传播学技巧理论,优化《概论》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播学中传播技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运用“预热策略”技巧理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每一次讲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列举案例或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由局部到全局,由小到大制造舆论引起学生的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语境。同时也可以更多地采用“两面提示”方法,这种方法往往给人“公平”的感觉,不容易引起被劝服对象的反感。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为什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等内容的讲述;再如改进运用传播学中的“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以及信息的对比度、刺激度、重复率、结构安排等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运用传播学原理强化《概论》课教学效果
1.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教学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感染力。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专业,不同性格、成长经历等,选择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概论》课教学中针对具体理论内容:如科学发展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等内容要采用理论性说服教育方式;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要采用“诉诸情感”的方式进行态度性改变教育。通过对先进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对比介绍,引导大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p#分页标题#e#
2.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教学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概论》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内容具有更新快、现实性强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充入教材体系成为新的教学内容。从内容上看,《概论》所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哲学、历史、军事、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革命、改革、党建、民族、宗教、统战、法律等;同时还遇到了理论与政策、理论与直观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开放的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时时更新。鉴于此,教师运用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对传播信息进行编译、破解,对被传播者进行研究,满足他们千差万别的需要,时时精心、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社会,使学生不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要了解最新的现实社会问题,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服务社会中发展自己。
3.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教学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运用传播学传播方法的理论注重《概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探索,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目的性地播放图片、资料记录片,把声音、图像结合在一起,改变了看似沉甸甸的内容、冰冷的说教,以轻松、娱乐的姿态把内容渗透到了教学中,运用感性的材料从事教学活动,大学生不但提高了理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论》课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同时,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载体进行理论探讨、热点分析、在线答疑等栏目,向学生公开任课教师的电子邮箱、QQ号。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教育、热点问题解析,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从而大大加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运用传播学理论,重新审视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最大限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