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传播特性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传播特性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传播特性探讨

作者:刘恒 高东怀 宁玉文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第四军医大学网络中心

信息时代,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移动学习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全民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移动学习作为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讯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终端又为移动学习这一新兴的学习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通讯设备,与普通手机相比凭借其便携性、可扩展性正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移动学习终端。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具有个性化传播、多媒体传播、病毒式传播等传播特点。这些传播特点使得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的移动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学习更加自主。但另一方面,目前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仍存在学习资源匹配性不完善,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因此,需要针对智能手机传播特点进行移动学习方式的全新构建,促使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其传播效果,为移动学习提供更加有力的硬件支撑。

一、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传播特点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个性化、多媒体、强互动等特性,有利于手机媒体在移动学习中发挥灵活、多样、可达性强等优势。使手机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媒介载体,较为有效地缓解移动学习中媒体支持不足的压力。

1.个性化传播

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便捷的媒介。手机的便携性带来手机信息传播的个性化、隐私性、贴身性,要求手机媒体传播者按受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满足不同手机用户的不同需求。[2]移动学习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然而传统的移动学习工具很难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这造成了学习资源的自适应性弱及受众学习积极性下降,使移动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传播满足了受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

2.多媒体传播

手机媒体可以借助文字、图片、影像等来进行传播活动,使其传播的信息更加形象真实,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3]随着3G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更倾向于通过多种媒体手段的应用,为不同需求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信息内容,形成信息间的互补和替代,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传递出形象生动的学习信息,从视觉、听觉上对受众进行多样的感官刺激,提高了受众的学习兴趣,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手机传播的多媒体化适应了信息时代学习的要求,使移动学习更契合教育的发展趋势。

3.病毒式传播

手机媒体的传受一体性特征,使得手机的每一个用户既是受者也是传者。如果手机用户对得到的信息感兴趣的话,便会将信息转发给相同兴趣的受众,呈现出一种星状传播模式,像病毒扩散一样传播信息。[4]“病毒传播”使手机的传播效果较以往传统媒体有极大提高,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对于传统移动学习设备“点到点”的学习方式,手机移动学习这种“点到面”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材料的获取,以及学习资源的共享。

4.强互动式传播

传统课堂学习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使学习具有强交互性的特点。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非在场的传播活动,学习者的交流主要通过移动设备等传播媒介,因而容易产生反馈延迟,减弱学习的交互性,影响学习效果。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通过短信息、电子邮件、音频、视频等交流方式提供丰富、平等的交互活动,适宜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5]改变了以往移动学习中交互不畅的不足,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媒体,手机媒体具有的便携性、互动性、多媒体等优势,使其成为数字时代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媒介载体。应利用智能手机传播优势改进以往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使移动学习更彰显个性,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

二、现有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局限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的主要媒介载体,正逐渐被广大学习者认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大约有36.4%的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使用手机进行学习。[6]然而,现有的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没有针对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设计,导致移动学习存在学习资源的匹配性不完善,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学习资源的创设缺乏情境性等局限。使手机无法根据受众需求提供可靠性支持,发挥应有的学习效果。

1.学习资源的匹配性不完善

由于手机学习者定位不明晰,用户反馈机制不健全等原因,现有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只是将传统的学习资源电子化,无法针对个人需要进行个别化匹配。如前期推出的“行学一族”英语学习软件,仅根据英语学习者不同等级简单划分了初高中、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学习单元,没有对同级学习者的学习要求进一步细分并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此外,受手机硬件的限制,手机智能学习软件难以做到多种操作系统的兼容,使手机用户丧失获取更多学习资源的机会。学习资源匹配性的不完善,使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降低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现有的智能手机多通过浏览WAP网页进行资源查找,资源的匹配性不完善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者的流量费用,加大了移动学习的学习成本。另一方面,不同级别手机享有学习资源的不一致性,拉大了不同手机使用群体获取知识量的差距,造成了“数字鸿沟”,不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7]

2.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

及时反馈是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特色。受众通过短信息、语音通话、无线网络互动等形式对信息内容进行评价,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传播者。手机的便携性更加促进了反馈的及时性,缩短了反馈的时间间隔,提高了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在手机移动学习方面,建立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机制有利于学习者就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目前,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多以WAP网页形式进行。其信息反馈多是依靠网页留言、在线调查等手段,没有充分利用Web2.0的信息交互理念,缺乏多手段、立体化的反馈机制构建。智能手机学习软件对反馈机制的设计更是单一。学习反馈机制的不健全,无法搭建学习者有效交流的平台,使其相互孤立,难以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解决。#p#分页标题#e#

3.学习资源的创设缺乏情境性

移动学习属于非在场传播,学习者和传播者存在空间的不一致性,这造成了移动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缺乏情境性。然而,手机媒体的多媒体化传播特点使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共同营造出类似于传统课堂的情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移动学习非在场传播造成的不足。目前智能手机的学习资源多为单纯的知识罗列,内容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知识的阐释缺乏情境创设。学习者接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情境创建,无法深刻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导致学习者陷入知识的“死记硬背”模式,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应在移动学习中强调学习者与情境间的互动,通过手机的多媒体技术营造最佳的移动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置身其中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传播学视角下的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方式构建

智能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在学习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构建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将有利于解决上述手机移动学习的局限,促进移动学习更加适合非正式学习发展的趋势。

1.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传播要素分析

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传播的过程有传播者、媒介、信息、受众、效果五个基本要素,在传播中为单向线性传播。手机媒体的出现促进了这一状况的改变,使传播者和受众相互转化,呈现双向、星状的传播模式,并反映在移动学习的传播过程中。图中,信息传播者和学习者作为学习信息传播的两个终端,两者互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进行学习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手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承担着信息的接发、存储等工作,扮演者管理平台的角色。无线通讯网络作为一种渠道,负责将这些学习信息转化为无线信号,通过WLAN、Internet传递出去,实现学习信息的传递。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于整个移动学习过程,完成了学习信息的传播。在手机移动学习过程中,传播者通过手机媒介管理平台发送信息,学习信息借助无线通讯网络传送到学习者的手机管理平台,被学习者接收。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的手机媒介管理平台、无线通讯网络和学习者的手机媒介管理平台共同作用,构成了移动学习的支撑体系。移动学习中,教学信息的传播者与学习者相互转化。学习者可以通过转发有用的学习信息成为学习信息传播者,同时也接受外来的学习信息变为受众。因此,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传播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传播特点,使手机移动学习克服现有的局限,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智能手机学习方式的构建

现有智能手机移动学习在资源建设、反馈机制、环境创建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因此,必须结合手机媒介的传播特点从情境创设、个性定制、合作学习等角度入手,构建情境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式学习的移动学习方式,如图2所示。使学习者能够借助智能手机提供的学习资源随时随地地学习,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1)情境式学习

情境式学习是指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中对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利用环境加深学习者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便于改变移动学习由于不在场传播而造成的知识空泛、交互不强等弱点。在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中,开展情景式学习就需要构建仿真传统课堂的移动学习环境。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引导式教学资源,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思维导图、上下位课程对接等引导方式,让移动学习者可以借助这种人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达到虚拟教师引导的课堂学习环境;借助智能手机的强大网络功能,将有相同兴趣爱好或相同学习需求的移动学习者联系起来,形成移动学习伙伴,在日常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消除移动学习者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增强移动学习的趣味性和粘性;利用智能手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手段为移动学习者营造一个类似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氛围,降低移动学习者所处环境带来的干扰,使学习者真正融入学习之中。

(2)个性化学习

手机作为个人人际交往的通讯工具,私密性和个性化是其主要传播特点。因此手机移动学习必须注重对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满足,通过学习者的个性化定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者可以利用短信、无线网络等方式定制个人学习资源,学习管理中心接收信息之后将其需要的学习资源发送到学习者的手机终端。同时,管理中心根据学习者定制的信息对其进行细化分类并运用动态数据库存储技术为其建立档案,为相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定期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学习管理中心还可以利用微博等新兴信息交流工具,促使移动学习者自主搜寻学习资源,从而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手机移动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更加契合手机的传播特性,使手机用户可以精准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节省了学习过程中寻找资源所花费的时间,降低了学习成本。同时,学习者定制信息为学习资源开发者提供了宝贵数据,使之后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更加符合受众需要,获得学习者的青睐。

(3)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传统课堂中学习者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分工、课下讨论、成果汇报等形式开展合作性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手机载体进行的合作式学习则可以通过群体信息交流、项目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首先,依托智能手机强大的视频通话、无线网络、软件应用等功能,移动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与小组成员联系,出色地完成合作学习的各项任务。譬如,iPhone4用户通过无线通信和视频通话与其他学习者“面对面”地制定学习任务、进行任务分工、开展讨论交流。此外,学习者们依托iPhone自身软件还可观看同伴的学习成果演示,进一步优化合作学习成果。其次,参照项目学习经验,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引入合作学习项目,采取同步线上交流和异步线下学习的形式,使合作式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四、结束

综上所述,手机媒体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凭借个性化传播、多媒体传播、病毒式传播等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现有的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学习资源匹配性不完善、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学习资源的创设缺乏情境性等局限,限制了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构建适合智能手机传播特性的学习方式,使移动学习成为情景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非正式学习的发展。#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