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背景下从众行为研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播学背景下从众行为研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播学背景下从众行为研讨

作者:张丽芳 赵娜 吴风亮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传播学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视为一种传播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传递和接受,活动的传播者是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传播受众则是接受教育的学生,传播的效果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作为传播者的教育工作者期望作为受者的大学生接受一定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等信息,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务实、宽容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此,拟将传播学理论研究同高校学生工作实践联系起来,深入剖析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成因和对策。

一、大学生从众现象的表现

美国传播学者D惠勒和H乔丹于1929年,在《个别意见趋向团体意见的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受众从众心理的概念。受众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在认识、行为和观点等方面发生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2]。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和奥许曾于1936年至1956年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群体压力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事实证明,大多数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3]。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1.学习从众班级、宿舍等群体内,很多人有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多数得奖学金、通过四六级考试、考研成功的学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而逃课、旷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沉溺网络聊天、打游戏的学生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

2.消费从众集体生活的大学生,在吃、穿、住、行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一致性或相似性。有些大学生为了面子上不落伍,不但抛弃自己原有的审美观念,还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过分地讲究高档消费。这不仅会造成学生自身生活的压力,也给其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3.恋爱从众大学生寝室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几个学生要么都没谈恋爱,要么几乎都在谈恋爱。有些学生一直坚持“上学期间不谈恋爱”的态度,但不知不觉看到身边的好朋友谈恋爱了,慢慢地自己也想谈恋爱,最后也成了大学生中的恋爱一族。可以说,从众是大学生普遍谈恋爱的原因之一。

4.就业从众有的学生择业不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出发,而只简单考虑哪一行挣钱多,或是看别人找什么工作,便随波逐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很多抱着考研想法的学生,当双选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学生纷纷签了约,原本考研的坚定决心动摇了,要么放弃了考研,要么边找工作边考研。可见,从众心理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

传播学者认为受众生活于一定的群体中,拥有个性差异和群体特征,我们只有从内外因(主客观)对从众现象加以研究和分析,才能准确地认识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根源[3]。大学生从众现象的成因可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个体因素

1.思想不成熟,认识水平低目前的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至25岁之间,处于从青年过渡到成人的阶段。大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考虑问题简单片面。在行动上缺乏深思熟虑,遇事易激动,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从众。

2.不够自信或不敢独立承担责任坚持独立的意见和行为,就代表着独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选择从众就代表了与众人一起分担责任。在很多情况下,内心不自信或自卑的人,在“有难同当”、“法不责众”的观念影响下,觉得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才是最安全的。

3.认同感、归属感的需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他们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特别重视群体评价[4]。为了不被排斥惩罚,不被孤立冷落,选择“随大流”,以满足内心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二)环境因素

首先,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土的椽子先烂”等消极保护的传统文化观念熏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维习惯会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现在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在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下长大,难免缺少独立自主性。同时,在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下,教育者盲目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世界多元化发展、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潮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常感到茫然失措。同时,高校宿舍、教室、校园三点一线较封闭的生活环境,和比较充裕的业余时间,使同学、舍友之间接触频繁而深入,因此大学生群体的群体压力要比其他群体大。在不自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下,听从别人的意见,模仿别人的言行,这就形成了从众。

三、促成积极的“从众”,减少消极的“从众”

积极的从众能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利于团结;满足大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要,维持大学生内心的平衡;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的社会化,加速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消极从众会使大学生失去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形成依赖性,阻碍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削弱大学生独自解决问题、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能力。由消极从众形成的一些不良校园风气和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如学术造假,大量逃课、旷课、作弊行为等将对高校学风建设造成很大的挑战。而从传播学角度对大学生从众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促成积极的从众,消除或减少消极的从众,使教育工作者可以扬长避短地利用它,最大限度地为教育目标服务。

(一)提高群体信息的权威性,建立健康的舆论导向

传播学认为,人们越是认识模糊,越是容易对能够提供解决办法的群体产生依赖和从众,越需要权威性的信息和观点。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从众行为就是个体迫于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发生的。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时刻注意,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提供给大学生群体权威的信息,并保持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p#分页标题#e#

(二)大力发展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其独具的熏陶作用、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规范学校秩序环境,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和文体活动,创建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充满学术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注意改善德育工作的方法

首先,控制群体规模,重视学生班级、宿舍、校园团体管理。传播学家阿希和杰勒瑞等人的实验证明,群体增长到两个以上时开始对从众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3到4个人的群体最适宜产生从众现象。在一个小组内向为数不多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比向大多数人进行的传播效果要好。在这种传播模式下,每个人都处于较平等、重要的位置,对传播内容所造成的影响较为关心。因此,对于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群体谈话教育,3到4个人的组合是比较理想的,教育引导的效果能到达最好。在提倡鼓励个性和创造性的情况下,2个以下、4个以上的团体人数相对比较合适。

其次,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因材施教。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社会上或群体中地位、资历、学识高的人威望也高,在心理和行为上容易影响他人,而那些地位较低的人则易遵从于前者的态度和行为。同时,意志坚强、有个性的人一般不易从众,而无主见或软弱的人容易从众。大学生对群体的依赖性比较强,但一些群体意愿是比较消极的。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拒绝、敢于特立独行的精神,才可以应对群体消极的压力而避免盲从。

再次,树立良好的榜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动物,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具有感染、激励、号召、启迪、惊醒等作用[5]。榜样教育法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作为来自他人的示范,既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规范和普遍要求,又将这些要求融入了榜样示范者的真实生活、具体言行之中,这将为大学生人生发展提供有效的参照坐标和努力方向。与大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教书育人的老师,这两类榜样的作用将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树立学生中的榜样,即是抓住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尤其是榜样的闪光点,实事求是地宣传和推广,引导广大同学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和自我的不断内省,不断完善自我。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言:“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作为教育者,应该现身说法,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的言行,用自己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品格熏陶学生的品格,做学生的心中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