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林业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林业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林业经济产业带的划分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则。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分别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目的是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以建设和保护“森林、湿地、荒漠3个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201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m3,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t。十大国土生态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其建设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建设布局和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并且根据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林业生产水平多层次性的特点,考虑到自然地理单元、生态系统单元,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单元及林业经济单元,可以将全国分为六大林业经济产业带,即东北内蒙古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苏鲁冀豫地区、川滇黔渝桂地区、湘鄂赣皖浙地区和晋陕宁甘新地区林业经济产业带,各林业经济产业带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优势的林业产业,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地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木材供需矛盾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木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是木材资源紧缺国家之一。随着人造板行业、家具业和造纸业等林产工业的发展壮大,木材的供需缺口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木材消耗量约为3.8亿~4.0亿m3,森林蓄积供给量约为3.65亿m3(折合木材约2.0亿m3),进口各种林产品折合林木蓄积量近2.5亿m3(折合木材约1.7亿m3),仍有约0.3亿~0.4亿m3的木材缺口。长期以来,我国木材产业资源供给一直建立在天然林资源基础之上。1998年中国政府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国家对西南国有林区.东北及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实施了禁伐、限伐政策,每年以500万m3的幅度调减产量,1997年全国木材的生产量6395万m3,2000年已调减到4700万m3。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天然林资源的恢复,2003~2006年国家计划木材产量均出现小幅增长,但木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内木材供需缺口逐年增加。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我国鼓励木材进口,并从政策上优化进口木材贸易环境。从1998年12月1日起取消国有木材公司核定进口的木材管理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实施进口木材和锯材零关税政策。这些措施的出台促使进口木材贸易快速增长。但是,对木材进口的鼓励导致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木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   自1998年以来已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木材贸易往来,年均木材进口量持续10年增长超过15%。根据《2008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07年全国木材产品市场总供给量为3.83亿m3,其中进口原木及其他木质林产品折合木材1.55亿m3,扣除出口原木和木质林产品折合木材6888.49万m3,实际净进口木材量为8632.19万m3,占木材总供给量的22.55%;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累计进口木材2.86亿m3,占我国全部木材消耗量的30%以上;2009年全国木材总消费量达4.21亿m3,其中木质产品进口量达1.84亿m3,对外依存度高达43.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木材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综上所述,我国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人均占有森林数量,还是人均消耗森林资源水平,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木材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难以改变。通过国际市场进口木材,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我国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填补国内木材市场的供需缺口,缓解结构性供需矛盾。   但是,根据顾杰等(2009)的分析结果认为,对我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的木材所具有的进口量大、增长迅速,对外依存度高且进口市场高度集中等显著特点,需要一分为二地去思考。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分析潜在风险。过大的进口数量、过高的进口依存度,尤其是过高的进口市场集中度.对于我国木材产业安全极为不利。现实情况是通过增加进口以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立足我国的六大林业经济产业带,培育国内木材生产后备基地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为践行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必须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下,明确各林业经济产业带的任务与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各林业经济产业带的产业结构,科学经营且充分利用各产业带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挖掘各区域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最佳组合成效。照此思路,以东北、内蒙古林业产业经济带(主要指东北、内蒙重点国有林区,沿俄边境线地区和黑、吉、辽、蒙有工业依托的市县)为例,在充分分析其现有林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战略思想,提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对策。   3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结构分析与结构调整对策   本研究选取东北、内蒙古地区(1996~2009年)林业总产值及内部各产业产值,通过对林业三次产业占林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分析,并且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见表1。   #p#分页标题#e#

3.1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如图1所示,该地区1996年林业第一产业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7%,至2009年上升到了43.7%;增加了20个百分点;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2003年之后逐年回落。1996年林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为65.3%,2009年下降到了43.9%,减少了大致21个百分点;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2003年之后逐年反弹。1996年林业第三产业比重为10.9%,至2009年上升到了12.4%;变化较为平缓。总体而言,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林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基本摆脱了“两头过小,中见过大”的状况。《中国林业产业发展指南2010~2011》中指出:   “十二五”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为:第二、三产业产值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达到70%左右,初步形成产业协调格局。《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中提出,2012年林业第二产业和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林业第三产业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增加到50%以上和18%以上。虽然上述为全国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但同时也可作为该地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林业产业结构现状与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该地区的林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通过表2中的第1、第2以及最后一行数据可以发现,本研究选择1998年以及2008年作为阶段划分点,划分依据是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2008年的金融危机。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到,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与林业第一产业关联度较第二、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1998~2008年以及2000~2009年分别为0.783与0.766,这说明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林业第一产业居于首要地位。由于1998年洪涝灾害后,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因此,该地区林业第一产业居首要地位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与实施。根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国有森工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在公益林建设方面,2009年,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公益林建设面积0.37万hm2;木材产量方面,2009年东北内蒙古国有重点林区木材产量为275.24万m3,较该地区1997年木材产量下降了47.11%。如表2所示,从动态发展趋势来看,该地区林业产业与林业第一产业关联度呈下降趋势,而林业与林业第二产业关联度不断上升,关联度从2000~2009年的0.640上升到2008~2009年的0.777,这说明这一地区林业第二产业的地位不断上升。该地区林业第三产业关联度变动不明显。   林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导致对木材需求的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天然林保护工程甚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该地区木材产量不断下降,所以,林业第二产业上升与木材供给大幅下降之间存在突出矛盾。纵观全国六大林业产业带的资源禀赋情况,比较而言,东北、内蒙古地区仍是中国最重要的木材供给基地之一。虽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使该地区木材产量大幅调减,但该地区的木材供给在全国木材供求平衡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的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林业产业结构逐渐趋于优化,使其能够在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构筑我国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担负重要的历史责任。   3.2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根据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遵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主要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在该地区建立集资源、科技、木材制品深加工和市场一体化的林业产业工业园区,构建产业链,减少资源浪费。由于东北、内蒙古地区是我国森工企业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6.03%,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21.77%,林区地形相对平坦,人口较少,林地资源集中连片,发展林业工业园区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虽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林业企业的功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但总体来看,国有重点林区企业依然存在问题。该地区大多国有林业企业的生产系统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林业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更没有全面考虑林业企业整个供、产、销的价值链;这三大系统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使价值链上的节点相互脱节。因此,建设林业产业工业园区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单一的经济目标,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的生态理念,将生产与环保、生态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是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实践,也是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该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林下种植。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例如东北羊角芹别名山芹菜,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采取林下小拱棚栽培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每1/15hm2产量可达到800kg,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   第三,无论从比重还是关联度来分析,该地区的林业第三产业的变化都不明显,因此,该地区的林业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东北、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关键问题是要加大投入,形成相对集中的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发展休闲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滑雪、探险、生态狩猎等具有当地优势和特色的产品。东北、内蒙古地可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打造该区域的森林旅游品牌路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森林景区、景点及森林旅游产品,着力搞好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国内、国际宣传力度,促进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   4基本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的分析发现,该地区应该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立足该区域森林资源禀赋,通过建设新型的林业产业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区第三产业,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现东北、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