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资源发展的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碳汇资源发展的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碳汇资源发展的对策

 

三江源地区广布高原森林、湿地和草地等主要碳汇资源,是全球重要“碳库”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也决定了三江源碳汇资源在青海乃至全国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确定了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工作目标,这为三江源碳汇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契机。青海省应借助这一契机,将试验区建设和碳汇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全球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新的贡献。   一、三江源地区碳汇资源分布   碳汇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如海洋、土壤、岩石和生物体。目前,三江源地区的碳汇主要表现为各类生态系统中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而固定下来,包括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   (一)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体。研究认为,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在所有固碳地中碳汇功能最强[1]。然而,由于三江源地区高寒干燥的严酷自然条件,森林资源相对其他碳汇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均匀。据统计,三江源地区森林有林地面积虽占全省的72%,但多零星分布于高山峡谷间,为草地所包围,呈“孤岛状”分布[2]。尽管森林面积有限,林分状况不佳,但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为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草地资源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地是主要植被类型。据统计,全省拥有天然草地5.47亿亩,约占辖区总面积的51%[3]。三江源地区植被以草甸为主,主要包括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低湿草甸、沼泽,以及温性草原和灌丛等。这些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态研究所研究,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每年的固碳能力达10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00万吨[3]。此外,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全区草场退化趋势已经得到初步遏制,草地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对三江源地区提高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湿地资源   湿地和水域面积是三江源地区地貌的又一重要特点。据统计,全区湿地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域总面积的20.2%。其中,河流180余条,水流面积0.16万平方公里;各类大小湖泊约16000个,总面积0.51万平方公里,沼泽面积达6.66万平方公里,另有雪山、冰川面积2400平方公里[4]。湿地系统的保护对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三江源地区的重要碳汇资源。此外,根据《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的规定:到2020年,三江源地区植被平均覆盖度显著提高25-30个百分点,区域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也将为三江源碳汇资源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二、碳汇资源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金融层面   1.调动金融机构的参与意识   碳汇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策、技术、资本的综合支持,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金融支持,尤其是碳金融相关业务。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碳金融服务体系。国内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已陆续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比如绿色信贷、碳买卖、碳资产质押授信、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项目融资等[5],但具体到青海省内的金融机构,碳金融活动目前还仅仅停留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绿色信贷业务,其他业务参与程度明显不足,这将严重制约三江源碳汇资源的开发进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激励措施不是十分到位,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业务的外部动力不足;二是青海省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相比东中部地区,金融机构碳金融业务相关部门和人才短缺,制约了碳金融业务的开展;三是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等指标不熟悉,风险规避意识使其不敢贸然介入其中。三江源碳汇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调动全省金融机构的参与意识,加快建立符合三江源特点的金融支持机构,提升三江源碳汇资源开发中的金融服务水平。   2.激活碳汇交易市场   碳汇交易市场是发挥碳汇资源潜力的重要机制,也是碳汇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碳汇交易不等同于碳交易,只是其中一种①。目前,我国基于CDM的项目,大多是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碳汇造林和再造林项目的实施并不理想,这主要是源于技术方面的制约:一是在相同经济投入条件下,造林和再造林吸附各种温室气体生成的减排量远远小于其他类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此这类碳汇项目带来的减排量转让收益普遍低于其他类型项目;二是森林生长周期较长,林业生产效益还因病虫害等因素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基于投资项目的回报周期和回报率两个方面的考虑,目前绝大多数国外资源只是看好碳汇项目,而并非必选项目[6]。据统计,截至2011年8月1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达3240项,而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只有4项(见表1)。青海省作为碳汇资源大省,已获批准的CDM项目27项,尚无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部署,将在北京、重庆、上海、天津、湖北和广东等六省市试点开展碳交易工作,并没有在全国铺开,因此,青海省碳汇资源开发应着眼未来,加快专项研究工作,依靠金融机构参与建设完善本省碳交易平台,尤其是碳汇交易制度,把生态利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从而为将来率先开展碳汇交易积累资本。   (二)社会层面   1.加大碳源排放控制   一个地区的碳源通常是指这个地区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变化、人畜呼吸、生物质转化过程等诸多范围,其中,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是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主因。据测算,2010年,全省化石能源燃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0.08亿吨,其中第一产业约占0.7%,第二产业占80.2%,第三产业占11.2%,居民生活消费占7.9%。工业是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占排放总量的79.0%,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0.66吨/万元,比2005年降低约48%,在国内属于相对低碳地区。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化石能源占据较大比重,每年均在50%以上(见表2)。另据统计,尽管全省单位GDP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这无疑加大了青海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因此,碳源和碳汇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需要给予同时关注。区域碳汇潜力能否进行交易取决于本地区的碳平衡能力,如果青海省碳源控制不力,碳排放量持续增长,既不利于《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也会削弱三江源地区作为青海省碳汇基地的势能。在注重碳汇资源开发的同时,要加大碳源排放的控制力度,才能有效推动三江源碳汇资源走向市场交易舞台。#p#分页标题#e#   2.增强公众碳汇储备观念和碳汇交易意识   据走访调查,目前青海省广大公众对于碳汇概念的了解尚处于认知阶段,对森林、湿地、草原等碳汇资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多,只有部分专业人士了解。企业作为“碳源排放”的主体,也可以成为三江源地区的“增汇”主体,通过一次性出资造林或者草原、湿地保护工作,既能够有效利用低成本的碳汇,提前储存碳信用,又能有效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获得良好的社会宣传。而农牧民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主力军,无疑也是增加三江源碳汇资源的主力军,但目前农牧民对于三江源的保护意识仅停留在生态环境改善层面,尚未上升到碳汇建设层面。此外,对于青海而言,碳汇储备也是应对将来不时之需的重要策略。随着各国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国际碳交易价格从长期来看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拥有一定的碳汇储备,既是控制或平抑碳汇资源价格、防止价格过度波动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全省在经济增长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调节器,避免将来遭遇强制减排引起经济损失。因此,三江源碳汇资源开发仍需政府正确引导,进一步在全社会宣传普及气候变化与碳汇资源开发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碳汇储备观念和碳汇交易意识,为推进三江源碳汇资源开发贡献力量。   3.注重碳汇产业经营   碳汇资源(森林、草地、湿地等)的生态功能(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护物种、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和经济功能(碳汇市场交易)往往是人们开发碳汇资源时考虑的主要方面,而与碳汇资源相关的其他产业往往被忽略。实际上,碳汇与传统产业具有很强的链接性,依托碳汇资源经营碳汇产业的经济价值潜力非常大,比如通过森林培育带动林业加工、林下种养以及特种林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草地、湿地保护项目创新青海旅游品牌,既对促进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又可为促进当地农牧民收入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碳汇资源与传统产业的联合,延伸产业链,走多样化碳汇经营之路。   三、可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金融层面   1.构建碳汇金融运行机制   加快构建和完善碳金融市场,尤其是碳汇金融市场。要开发特定省情下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和信用评价体系,寻找适应青海省实际的碳汇金融衍生品工具及交易机制,设计适用青海省经济与企业发展特点的碳汇保险产品,形成由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多方参与,共同运作的碳汇金融运行机制。   2.开展碳汇金融服务   一是扩大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将我省碳汇产业发展纳入政策性银行贷款范围,提供符合碳汇建设特点的金融服务。比如在林业碳汇建设中,根据目前林地承包户拥有的对林地的使用权,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把信贷政策与营林补贴政策结合起来,对整地、造林、苗木和幼林抚育等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或低息的长期贷款支持,通过林业部门或林业企业将资金转贷给林地承包户造林,以此增加农牧民投入,促进林区碳汇发展。二是创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探索碳汇金融衍生品。设计符合投融资双方利益的碳汇金融衍生品是实现三江源碳汇资源金融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鉴于青海目前可依托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发展滞后,更缺乏成熟的碳汇交易平台和制度,碳汇金融衍生品推向市场尚需时日。因此,在期货、基金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的制度设计中向碳汇资源倾斜,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也可为将来碳汇资源开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做准备。   3.建立和完善碳汇金融的配套政策体系   一是制定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可以统筹安排三江源生态保护资金,设计专项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开展碳汇金融业务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窗口指导”,积极倡导碳汇金融理念,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投向,将信贷支持重点向碳汇领域延伸,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投资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增强对商业银行碳汇金融业务的风险监管。二是完善碳汇建设信息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完善个人或企业碳汇建设的信息管理,金融机构据此对贷款客户(个人或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为最终贷款审批提供依据。   (二)社会层面   1.争取国家支持   一是在用好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项资金的同时,积极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国家低碳产业基金”等专项基金申请三江源碳汇项目支持。二是随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的出台[7],争取国家批准青海省碳汇交易试点,如批准青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为国家碳汇交易平台。三是从专业技术层面争取国家对青海省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基地建设的支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规划,并指导实施。   2.强化监督检查机制,用更大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核准和监督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经济低碳发展的评估考核体系,落实各级政府、各部门低碳发展的目标责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三江源地区的碳汇优势。   3.扶持碳汇产业发展   一是支持林业碳汇产品的加工利用,在实现碳汇产品深度开发的同时,推动碳汇交易的常规化进程,缓解碳汇资源利用对完善的市场条件的依赖性。二是扶持碳汇旅游业的发展。借助三江源文化,根据三江源地区的开发区域限定,研究和实施三江源森林、草地、湿地旅游工程,精心打造碳汇旅游文化品牌,拉近人们对碳汇的认知距离,推动碳汇教育和旅游产业协同共进。   4.加大宣传,以公众参与带动碳汇建设   加大碳汇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知碳汇,了解碳汇在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并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实践活动,推动全省碳汇建设。#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