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动因的辨析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及现实多方面原因所致,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北京相比差距很大,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所以,河北省历届政府都企望通过与首都北京的合作发展地方经济,并在1996年提出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然而,实践效率却远远小于理论探讨。 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一直在谋求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凭借着地理优势和政策优惠,北京的科技及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跨入了世界性大都市的行列,这其中与北京相邻的河北省功不可没。由于北京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为了构筑北京的生态屏障、保护水源、阻挡沙源,环北京的河北各县(市)开展了退耕还林、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工作,先后取缔、治理和关停了众多经济效益可观的企业。而北京却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空吸现象”使两地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随着首都北京的快速发展,其内在矛盾也开始显现。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2号公报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数为1961.2万人。而据2005年初通过国务院批复的规划指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人,北京人口已突破其承载能力。人口快速增长首先是推高了首都的房价。其次,人口快速增长使北京市区交通拥堵成为“常态”,而人口快速增长又使北京市区社会管理困难重重。这个向往着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在种种负荷下,走得越来越吃力。显然,这些已远不是车的限行限号、房的限购限价等技术手段所能解决得了的,功能分解与再造是这个城市无法绕行的课题。北京的发展必须拓展空间,而紧紧把北京裹在怀里的河北省,它的腹地、资源、基础产业等等,都可以成为北京功能再造的载体。北京要跨入有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需要河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综上可见,北京已处于从“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化阶段。如果过去我们讲服务首都是“被动贡献”的话,那么,今天服务于首都就是“主动承接”,就是如何创造条件,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和人口的扩散。从这种意义上讲,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是两地政府共同利益的结合点,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在现实经济中的具体实现形式。 二、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切入点的讨论 作为重大的发展战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构建涉及多个方面,必须选择好建设初期的切入点。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存在分歧。 2010年10月在“进一步加强京冀合作座谈会”上,河北省政府与北京市政府达成了共同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一揽子协议,京冀正式联手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河北的廊坊、保定、承德、张家口等4市13个县(市)电话区号年底将全部与北京统一。以此为据,有人认为,电信通讯先行应成为盘活经济圈的关键。 2011年“两会”期间,河北省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对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进行了解读,并特别强调“绿色”是搞好这一浩大工程的前提条件。随之而来的是纳入经济圈的县(市)大刀阔斧地搞绿化,好像“绿色”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切入点。 不可否认,“电信通讯”和“绿色”都是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并非是盘活全局的切入点。前者是制度创新的结果,不存在技术问题;后者是长期工程,不具有启动和联结经济圈各行政区划经济发展的功能。从世界各国大都市经济圈乃至国内目前形成的经济圈的经验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成为盘活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切入点。 首先,河北省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所依据条件是地理优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绝对距离会因交通路径和交通工具的变化相对缩短。因此,在自然地理优势前提下,如何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缩地”效应,对于首都产业转移、物流发展和人员流动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提出是基于缓解首都的人口压力和产业转移的考虑,如何构建首都建“店”,周边设“厂”;北京“研发”,外圈“生产”的格局,这不是电信先行所能解决的,大批产业工人生产、生活、休闲等活动要求打造“半小时”经济圈,交通的便捷、高效是其必要条件。 再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有利于缩小首都与周边县、市的差距。相比电信带给人们的虚拟信息,交通快捷加速了人员流动,这对于有着“务实”习惯的周边农民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有着直接意义;而物流的畅通有利于激活周边县(市)的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当然,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盘活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切入点必须坚持“有序、经济、务实”的原则。河北省是经济大省,并非经济强省,如何通过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盘活整个经济圈的经济活动,不可搞“”式的突击,更不能搞“缺口”式的冒进。把交通设备和路径的选择与纳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县(市)的经济实力、发展目标相对应是至关重要的。 三、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的选择 河北省政府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构想,包括“13县1圈4区6基地”。13县是指区域;1圈是指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4区是指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是指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其中新兴产业应是经济圈的重点,4区是新兴产业细化区域,而6基地是直接或间接为新兴产业服务的。这一选择是基于河北省省情与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为首都服务”行政区划思维的主导下,河北省一直被定位于北京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水源保护地与生态屏障、京津的城郊娱乐休闲基地,即“菜篮子”、“生态屏障”、“后花园”功能。这种被动的服务功能使河北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丧失了很多机遇,使原有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形成了环首都贫困带。如何使首都的新兴产业从“舍近求远”变为“就近转移”,一个重要方面是尽量提升河北省的承接能力,这就成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县市的发展重点。#p#分页标题#e# 承接北京新兴产业的梯度转移,河北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技术工人的培育。北京知识人才密集,而技术工人欠缺。新兴产业外迁势必需要大量合格的产业工人,这为河北省大量劳动力转移和提升提供了机遇。为此,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县(市)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城镇化率,让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迁入城镇,转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其次,加强和普及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外迁的需要。 第二,发展环境的构建。从燕郊、涿州等地的经验看,要有效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功能扩散,接受首都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创造适宜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它至少包括交通信息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人文宜居环境、绿色休闲环境、产业创新环境等等。 第三,产业链条的延伸。新兴产业的培育,除了技术工人和发展环境外,还需要其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壮大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 考虑到河北省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县(市)选择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突破口重点培育有其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首先,新能源被人们普遍认可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领头产业。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以外的能源形式,指刚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可再生、分布均等特点,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性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以及由能源危机引发的战争危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一是风力资源丰富,河北省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冀北高原及渤海海岸年平均风速达4~5米/秒,春冬两季风力最大;二是光能资源丰富,全省年总辐射量为4854~5981兆焦/平方米,其中冀西北及冀北高原(坝上)年辐射总量高达5600~5981兆焦/平方米,为全省之最;平原东部一带辐射总量在5300兆焦/平方米以上,是平原地区的高值区;三是海岸线长达487公里,海洋中蕴含的大量的海洋能、核能和氢能的开发前景看好;四是地热能资源丰富,包括浅层岩土及深层地热水,专家表示,河北省有1/3的温泉和地热井未得到利用。 再次,新能源已列入北京“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并拥有包括京运通、京仪世纪、华锐风电、金风科创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中材叶片、中锦阳等一批知名度高、成长性好的新能源企业纷纷入驻延庆新能源基地和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最后,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保定的“中国电谷”,张家口风能的利用、承德的地热开发等等,都显示出河北省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因此,如何把首都新能源产业的开发技术与河北省的资源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新能源开发产业链条,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相关县(市)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此外,北京市的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河北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做好产业链条的对接,对于河北做大做强这些新兴产业都有现实意义。 四、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目标的判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区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它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的限制,更多的是从地理优势、市场条件、人文环境、资源互补等因素进行经济合作,是一种谋求多方共赢的市场行为。从这种意义讲,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初期形式,其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承接北京新兴产业的梯度转移实现区域经济的振兴,使京津冀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板块。 自从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战略以来,社会上对其实现目标有过各种误读。例如,把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目标理解为与首都的同城化,这主要表现在这些县(市)的民众长期企盼成为北京人的“情结”上,再加上媒体的助推,人们希望通过与首都交通、电信的同城化,实现与北京经济与社会的同城化,最终成为“北京人”。又如,把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目标理解为与北京一体化。按照河北省政府提出战略构想,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13个县(市)的区域范围是临近北京的承德、张家口、廊坊和保定四市,针对四个城市的不同特点,河北省也给予了每个城市不同的定位,要求这些县(市)通过区域分工,凸现地域优势,实现环首都经济圈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如,把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目标理解为河北省的经济特区,即通过特殊的优惠政策,搭建河北省与首都经济往来的桥梁。不可否认,以上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它们都可以界定为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阶段性目标或条件,但并非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最终目标。 首先,将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阶段性目标或条件作为最终目标,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经济圈外县(市)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市场化改革取向的今天。尽管行政干预和政府指令仍是有效手段,但其有效性只能随着时间推移呈递减趋势。任何经济行为都应以能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 其次,将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阶段性目标或条件作为最终目标,会促使政府行为的短期化。政府行为本质上是政府主要领导的意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固然,政府行为的短期性与我国目前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方法有关,但建设项目最终目标的错位,也会影响政府行为的长期性。例如,片面追求本地区与首都的同城化会推高当地房价,在收入没有大幅增长的条件,其结果必然降低当地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 再次,将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阶段性目标或条件作为最终目标,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相背离。从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的成立,发展到本世纪欧盟的组成,50多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已突破国界的限制,区域性经济联盟大量涌现,不同的企业集团乃至国家结成不同的经济共同体,扬长避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同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崛起也是区域经济合作规律在国内发展的重要体现。相比中国区域增长的第一、二极,环渤海和环京津经济区的发展一直“不给力”。如何使这个城市群成为引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仅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经济圈建设与河北经济发展相结合,将京津冀三地面临的问题统筹考虑,将环渤海所有地区生产要素充分有效配置,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可见,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是河北省政府顺应市场规律要求,从被动奉献、等待补偿的角色转为积极配合、主动对接的重要起步,并非最终目标。接下来的贫困性生态问题的跨区域协调、产业转移、人口疏布等等,都需要通过最终目标实现来加以解决。#p#分页标题#e# 当然,除了以上四个问题外,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例如,建设资金的融通渠道问题、地方特色经济问题、圈内发展与圈外发展的协调问题等。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利于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实践行动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