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转型与民生收入分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经济改革将进入“激流区”。国际上面临承担大国责任,国内面临经济结构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防,收入合理分配等诸多难题。文章就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次转型,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增长,合理分配收入,改善、提高民生福利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第一次转型,从此走上强国之路。“从1952年到200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加了77倍,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今天的中国,与60年前相比,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当时一年的总量,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那时的1000倍;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穷国弱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1%上升到了6.4%,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2007年就超过了美国。2008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中逆势强劲增长,总量突破3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对外贸易实现了年均18.1%的增长。2008年,中国的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万亿美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总和的15倍,是1950年的2266倍。”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年进出口贸易额下降,国家及时出台果断措施,2010年全年预计进出口贸易总额2.9万亿美元。逆势增长30%以上。GDP超过5万亿美元,税收收入超过8万亿,双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到世界经济论坛,从多哈发展回合到20国集团金融峰会。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中国已经活跃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舞台上。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收支平衡、通货膨胀预期治理,改善民生、提高工资福利,收入合理分配等诸多困顿和矛盾。政策调整处于两难境地,上半年还担心经济二次探底,下半年又面临通货膨胀预期;出口刚刚摆脱金融危机阴影,人民币又面临升值压力: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居民面临贫富差距拉大;国家投资拉动经济效果明显,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外向型经济面临转型,产能过剩行业面临调整。中国经济陷入进退维谷,一方面是国内通胀压力不断显现,国际“二次宽松”、国内“货币超发”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果不“紧缩”货币,可能会助推通胀;收得太快太急,经济减速的预期将强化,消费与投资等经济活动可能会逐步趋冷。本文认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解决并就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次转型,防止通货膨胀,保增长,保民生福利,合理分配收入,共享发展成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腾笼换鸟,经济转型
2008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敲响了警钟,外向型经济走入困境。其实从2005年以来,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加工业就开始不景气,“2006年,外资制造业从局部地区开始较大规模撤离中国。2007年,500多家台资企业搬离广东东莞;2008年上半年,4119家外资企业退出长三角。”内资以温州为例,“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其他行业。比如股市、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土地成本、原料价格、工资成本、环境成本、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制约,已经难以为继。调整经济结构,腾笼换鸟。实现经济转型刻不容缓。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需求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步调不一致,长期处于“两高一低”状态,即高出口、高投资、低消费。出口一度达到70%,2008年投资占GDP比重是57%,2009年是70%,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90%。而消费长期处于35%左右,与发达国家60%~70%抵比例相比明显偏低。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两大一小”,即一、: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我们要务实农业基础地位;工业增长,还没有走出粗放式增长的老路,大而不强,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业所占比例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率不高,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2007年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为33%左右,现在即便加上进城民工计算也不到50%,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通过国家政策引导,这种情况正在好转,城市化率在加速,经济发展开始从珠三角向长三角、环渤海、中部以及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转移。从要素投入结构看,是“三高一低一过刺”,即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产能过剩。据2010年1月份统计,有10个行业产能过刺;中国粗铜过剩率达到43%,过剩量约为2.5亿吨,高耗能、高投入、低产出,没有根本改变,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调整结构、兼并、重组日益迫切。为此,就必须改弦易辙,转变外向型经济模式,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上来。腾茏换鸟,以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改善民生为宗旨的第:次经济转型,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福祉共同提升,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友好发展。
二、压通胀。保民生福利
2010年10月、11月,CPI连续突破4%、5%两道大关,超过全年预定的3%指标,经济发展进入通货膨胀快车道。从CPI指数来看,现在还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本不应该大惊小怪。但它出现的时点不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改革发展处于“激流区”。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超发,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它不是均匀地流向各个行业,触发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等幅度地全面上涨,而是先流入股市、能源业、房地产行业,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这次通货膨胀预期也是货币惹的祸?请看下面这组数据: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了93倍,而广义货币量(M2)增长了705倍,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69.64万亿元。按国家统计局的前三季度GDP为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近42.774万亿元。至于说我们现在感觉不明显,主要是房市、股市、“铁、公、基”、居民储蓄“四个大水库”起了“防洪”作用,但他们真的向三峡大坝“万年不倒吗”?从产业资本转移出来的资金、游资、热钱会那么本分吗?CPI走高告诉我们“有熊出动”。都是房控的错?那也不全时,房市本身就是需求型通货膨胀的源头,房市不调控,高房价终究有一天会传递到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导致成本上升,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如果任由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物价上涨,居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到银行取钱,抢购商品,居民储蓄这个30万亿元的大水库就危险了。因此,应该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稳妥地加大货币回笼速度,控制货币发行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适当放慢“铁、公、基”需求,压缩过剩产能;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对外出口政策,扩大进口,减少外汇储备,平衡贸易收支;实行工资倍增计划,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水平,这是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措施,也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以调整、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民生改善,实现共同富裕。
三、合理分配收入,共享发展成果
GDP连超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我们兴奋,外汇储备达到2,6万亿美元,我们欢欣鼓舞。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人均GDP还不到发达国家10%,长期处于世界各国100名之后,华丽的背后,也有辛酸的泪水,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进的道路也许不会平坦,甚至可能还要披荆斩棘,中国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称“中国还有1.5亿人达不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即使按照中国人收入1300元人民币的贫困标准线,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一方面,还有许多人没有脱贫,另一方面,高收入群体急剧膨胀。据2010年胡润财富报告:截止2009年底,我国千万富豪达到87.5万人;其中包括亿万富豪5.5万人。另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股市造富神话此起彼伏,新产生824名亿万富豪。同时,我国工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更低于财政增长速度,工资占GDP比重不及世界平均水平,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正在加紧制定收入分配计划,缩小贫富差距,采取措施治理通货膨胀。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投入,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工资福利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国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经济转型一定会成功,通货膨胀会得到遏制,居民收入会增加。国家更强大,国民更幸福,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股市投资新主题:从货币大国走向消费大国[N].证券时报,2010,11.29
2.中国经济转型,应该怎么转[N].中国日报网.20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