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促进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促进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广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广安市产业结构和信贷结构的变迁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广安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十一五”期间,广安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川渝合作等历史机遇,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28.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37.2亿元,年均增速14.3%。从产业结构看:一是农业产值增速放缓。农业是广安的基础产业,但由于近年来农业投入产出率较低,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2006~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低于全市GDP平均增速10.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经济迅速崛起。2010年,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351户,比2005年的174户翻了一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5.5亿元,比2005年的103.4亿元翻两番以上,年均增长42.9%。2006-2010年,全市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6.8%、51.9%、46.0%、52.3%和58.4%,成为广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引擎”。三是第三产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5.7亿元,比2005年增长3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5亿元,年均增速18.3%。但是,无论是服务业还是旅游业都以分散经营为主,未能实现规模效应,在第二产业大幅扩张的工业化初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下降态势。“十一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8.2:34.9:36.9调整为2010年的20.5:48.2:31.3,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大幅上升。同时,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全市房地产业持续升温,房价的快速上涨及房地产投资的增加使得房地产业在地方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广安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各类资源迅速向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聚集,研究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尤为必要。

(二)信贷投放明显加快,贷款行业集中趋势明显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广安市“十五”期间贷款增长较为缓慢,2001~2005年年均贷款增加额仅10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信贷投放明显加快,尤其是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2009年和2010年贷款增加额均在46亿元以上。从信贷结构看,新增贷款投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信贷支农力度明显不够。尽管近年来国家一再强调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市第一产业的投资也增长较快,但第一产业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和农户自筹,银行信贷资金较少。2010年末,全市第一产业贷款余额21.59亿元,仅比2007年增加7695万元。第一产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07年的33.8%下降到2010年28.6%。

2.工业企业贷款增加较多。2010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贷款余额89.4亿元,占全市贷款总量的35.6%。2009年和2010年新增工业企业贷款分别为12.04亿元和6.3亿元,信贷投放对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广安市工业企业贷款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和水泥三大支柱行业,2010年末,全市电力、煤炭和制造业贷款余额分别比2007年增长14.7%、106.9%、82.7%。

3.新增贷款大部分投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通过融资平台方式向银行获取了较多贷款。同时,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到16.75亿元,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余额达34.39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中,还有较大额度流入了房地产及相关行业。2009年和2010年,全市流入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的信贷资金超过40亿元,占同期新增贷款总量近50%。

(三)广安市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1.主要产业发展与信贷支持呈现同向变动趋势。调查发现,广安市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行业,都是信贷投放较多的行业。如工业快速发展后,工业企业贷款增长明显加快;农业发展放缓,农业贷款增幅缓慢;房地产业的繁荣与房地产贷款的大幅增长更是密不可分。在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各行业发展对银行贷款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和明显的信贷拉动特征。

2.产业发展吸引信贷投入,但信贷投入并非促进产业发展的直接原因。从各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产业发展后该产业的投资回报率上升,从而会吸引更多银行信贷资金流入。但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变动和政策扶持力度,银行信贷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延缓产业调整步伐,但并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原因。因此,信贷结构调整往往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如果试图单纯以信贷拉动的方式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不同行业利润率差异较大导致信贷资金流向回报高的少数行业和少数企业。现阶段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同行业的利润率存在明显差异。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信贷资金并没有在全社会各个行业间均衡分配,而是集中在少数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和企业。这样一来,“三农”、中小企业等弱势行业的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因为贷款总规模的快速扩张而得到有效缓解;大量的信贷资金集中在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以及电力、煤炭、水泥行业,既容易造成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也容易推动资产泡沫的形成,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

4.信贷总量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尽管产业发展与信贷支持密切相关,但是,全市信贷总量的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关性并不明显。2009年和2010年贷款增速明显加快,但全市GDP的增速与前几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所以,我们认为,2009年以来贷款增速加快,并不是由于全市经济增长后各行业贷款需求增加所引起,这种贷款的超常规增长也不见得能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全市对GDP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但信贷投放最多的却是第三产业,由于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协调,部分信贷资金未能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导致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弱化。因此,要想从金融部门角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不能简单依靠扩大信贷规模,关键在于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而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四)广安市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p#分页标题#e#

1.广安自身产业结构基础影响了银行信贷投放。首先,广安虽然是农业大市,但传统农业一直处于维系状态,农户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较少,农户小额贷款供给和需求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现代农业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和推动,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大,银行信贷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广安作为典型的劳务输出地区,本地常住居民消费能力不强,商贸服务业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和旅游企业资金实力弱,不能有效吸引信贷资金流入。第三,目前广安正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快速发展使得信贷需求十分旺盛。但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新建的新兴企业,大多因缺乏抵押担保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由于产业基础薄弱,银行贷款营销面较为狭窄,信贷资金过度投向少数行业尤其是“两高一资”行业的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2.金融机构趋利避险的选择导致信贷投放集中。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机构的身份不再仅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者,而更多的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微观经济主体出现。金融机构经营目标是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和电力、煤炭等国有企业因为有国家信用作为隐形担保,被金融机构视为低风险业务,能够以较低利率获得贷款。但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银行除了要求借款企业提供足值抵押担保物外,还大幅上调贷款利率以增加银行利息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实体企业往往因无法承受过高的贷款利率而被金融机构排除在信贷支持的范围之外,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则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使得信贷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削弱了实体经济的经营活力。

3.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加剧信贷结构失衡。一是考核办法欠科学。目前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业绩的考核往往是依据贷款发放量以及单笔或单户贷款风险暴露情况。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由于贷款笔数多、金额小,个别贷款户出现风险在所难免,客观上抑制了信贷人员营销小额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二是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信贷决策出现“以风险长期化换取利益短期化”。部分行业虽然从长期看存在较大泡沫和风险,但由于风险在短期内不容易爆发,银行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效益,仍然积极介入这些行业,从而增大了银行潜在风险。三是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机构同质竞争问题突出。目前各金融机构并不是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不同客户差异化的信贷需求,而是将贷款营销重点放在争夺优质客户资源上。各家金融机构信贷投向趋同,导致不同程度的恶性竞争和低水平价格竞争。

4.货币信贷政策传导不畅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我国的货币信贷政策不仅要调控货币总量,还着眼于调整信贷结构,通过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传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与中央银行信贷政策取向并不完全一致,执行信贷政策内在动力不足。在信贷政策发生变化时,一些金融机构会采取各种手段规避政策变化对其资产负债业务造成的影响,使信贷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信贷政策取向与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之间的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冲突和博弈将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如何更好地发挥窗口指导和金融监管的作用,是金融主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促进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1.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市场引导并配套相应的农业政策性保险,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吸纳信贷资金跟进。2.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工业项目,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而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信贷资金吸纳能力强的特点。3.通过城镇化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打造城市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培育商贸流通和旅游业骨干企业,争取配置更多的信贷资源。

(二)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实现区域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类金融机构要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通过细分客户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共同满足辖区内不同产业、不同客户的合理信贷资金需求,避免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同质竞争。1.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其信贷支持重点应放在农户、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农村中小企业上,但不宜将信贷资金过多投入城区房地产开发项目。2.农业发展银行要逐步建立政策性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3.商业银行要平衡好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关系,既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资金需求,也要兼顾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实现银行信贷资金风险和利润的平衡。4.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短期收益与潜在风险的关系,同时增强政策敏锐性,协调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关系,在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强化货币信贷政策调控,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振兴产业在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强化货币信贷政策调控,才能在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同时,确保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信贷需求。1.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通过“窗口指导”,使金融机构认真领会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货币信贷政策的实质和内涵,引导和督促其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2.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定期对辖区内金融机构的贷款实际投向进行监测,并对各金融机构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对信贷结构不合理、潜在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3.充分运用差别化的调控工具,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实施差别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或发放支农再贷款等,抑制金融机构对过热行业的信贷供给,增加对弱势领域的金融支持。

(四)发挥财税政策作用,促进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一致1.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对一些风险高、回报低的基础行业,必须运用财政贴息、补助、担保、资本金注入等手段给予扶持,有效分散银行风险,为配套的信贷投放创造有利条件,对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或存在泡沫的过热行业,则要通过限制性财税政策,抑制其规模扩张冲动,推动结构调整升级。2.对信贷投向合理,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等弱势领域成效明显的金融机构,可给予适当税费减免或政策奖励,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促使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金融抑制,改变信贷资源过于集中的不合理现状,使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诚实守信的企业和农户,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