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道德理念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经济道德理念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乡村经济道德理念分析

本文作者:龙静云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近年来,尽管在伦理学领域也有学者涉足农村道德建设和农民道德问题的研究,但是总体上看,伦理学对乡村的关注仍然是十分欠缺的,从经济伦理视角深入研究乡村伦理的学者和成果更可以说是几近阙如。在我看来,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多是一些理论层面的分析论证,而偏重实践性的成果则相对集中在企业伦理研究领域。从这一意义上说,王露璐博士的新著《乡土伦理——一种跨学科视野中的“地方性道德知识”探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填补了当前国内经济伦理研究中的这一空白,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乡土伦理》一书,以苏南这一特殊区域为研究范围,运用建立在跨学科透视和道德生活史基础上的道德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提炼和梳理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历史传统及其近代以来的传承变迁,描述和分析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实存状态及其双重作用,阐释了这种作为“地方性道德知识”的苏南乡村经济伦理与苏南乡村经济发展的区域领先优势间的内在关联,探讨了这一“地方性道德知识”对建构中国乡村经济伦理的普适意义及其限度。

通读全书,我以为其独到之处首先在于其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作者从考察乡村经济发展的伦理维度入手,通过探究乡村道德价值观念和伦理关系的变化及其特征,以把握当代中国乡村道德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然而,作者并未停留在对中国乡村经济伦理问题的一般考察上,而是选择了苏南这一当代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区域和农村改革前沿地带,对作为“地方性道德知识”的苏南乡村经济伦理进行理论解读,以探寻苏南乡村经济发展领先优势背后的精神动力。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在对“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的伦理分析和比较中,既准确揭示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历史生成与传统特征,又充分展示出其现代变迁的内在轨迹和特点;既阐释了苏南模式成功、“终结”及新苏南模式生成的伦理内因,同时又指出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作为一种“地方性道德知识”在整体上的不可复制性,其普适意义仅在于苏南乡村经济伦理实践中形成的某些具体道德原则或规范,其中尤其是在“承继传统”与“吸收外来”的平衡中不断自我优化的内在精神。我以为,上述研究将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视野从抽象的理论阐释拓展到具体的乡村经济伦理实践分析,大大丰富了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在伦理学走向乡村田野和公司企业方面开了一个好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建构中国现代乡村经济伦理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学术立意。

在研究方法方面,作者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从韦伯、斯科特和费孝通的经典理论研究中,成功汲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方法论资源,如作者选择了当今颇具前沿性的“跨学科视景透视”、“道德叙事学”等先进的学理方法,从而以一种基于道德生活经验的、“自下而上”式的“综合—分析”方法,真实还原和描述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历史图像与实存状态。但是,作者又没有将这一方法理解为对日常道德生活经验的简单描述,而是在坚持道德生活史基本立场的同时,通过逻辑推演与学理论证将琐碎而平凡的道德生活经验提升为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范式。

尤其值得赞许的是,作者借鉴了社会学研究中规范的田野调查方法,以极大的学术探究热忱,成功地走近“乡土”,“贴近”农民,取得了大量的分析数据和口述资料,并将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和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真正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开展艰苦繁杂的田野调查的研究精神,十分难能可贵。

当然,作为一部乡村经济伦理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还存在着一些尚待完善之处。例如,以一个村庄作为田野调查的个案,所获得的数据对苏南这一区域并不具有完全充分的代表性。同时,作者对当前苏南乡村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地域伦理文化冲突、村庄领袖的道德权威及其延续、乡村企业改制后村庄共同富裕面临的困境等,尽管有所触及,但尚未作出深入的解析。但作者并未回避其研究中存在的局限,相反,在该书的结尾明确表达了继续这一研究的愿望。衷心期待作者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始终走在乡土伦理研究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