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全球化促进外贸结构的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深深打上了经济全球化的烙印。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1]经济全球化通过国际专业分工带动了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3]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4]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国家,我国能够成功地规避几次大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并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其自己独特的发展经验。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对同样处于经济全球化下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GDP由1978年的3645.22亿元快速增至2010年的401202.0亿元。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381.23元增加到2010年的29992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5.12%(见图1)。根据GDP变化及其他指标可以把我国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1978~1987年)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带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农业。由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拉动了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调整、蓄势时期,而对外贸易总量也极为有限。 (二)第二阶段(1988~1995年) 这一阶段GDP比初始阶段发展速度更快。农业虽然继续发展,但受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开始放缓。同时,第二产业有了明显发展。第三产业虽然也开始发展,但相对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在该阶段,对外贸易开始有一定程度的加快,但步伐并不大。此外,从1978年开始,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上升,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较快,我国经济进入通货膨胀时期。治理通货膨胀成为该阶段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三)第三阶段(1996~2002年) 相对于上一阶段,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这是由于国家集中于治理通货膨胀,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的结果。但由于财政政策“容易过头”的缺陷,治理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导致中国经济走向了其反面———通货紧缩。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趋势日趋显著。因此,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改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政策取向的这一重大调整,对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 根据GDP的构成及其他相关统计,这一阶段的工业与建筑业产值迅速膨胀,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该阶段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是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刺激经济,中央实施了4万亿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升,我国进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期。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看,可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二,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加,而且结构不断优化。其三,在我国经济总体上的平稳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甚至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无一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此,剖析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结构演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看,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相对稳定,而第三产业总体上升(见图2)。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不断升级的态势,但产业结构仍不发达: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大,第三产业偏低。根据相关研究,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发展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张晓明就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2.485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2.87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3.0050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相继次之。 [5]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1)对外贸易可以解决我国产品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问题。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传统生产能力会过剩,而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为过剩生产能力提供新的机会,从而完成产业结构转换。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一些短缺的产品可以通过进口的途径来获取。(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吸引的FDI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契机。FDI不仅弥补了我国的资金缺口,而且拓展了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动力。(3)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可以走出国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我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就业结构变动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为70.5%,远远高于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此后,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到2010年下降到36.7%。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则呈波动式上升的特征,但始终低于第一产业的比重(见图3),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线向右下方延伸,而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线则向右上延伸,但前者位置始终位于后两者之上。在1993年之前,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始终大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而从1994年开始,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一直大于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同步演进的。因此,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就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而就业结构的优化反过来也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葛雨飞通过对1978~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发现,就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程度较大。[6]#p#分页标题#e# 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业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将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7]经济全球化为优化就业结构创造了契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广泛参与到产品内国际分工或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中,从而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藏旭恒、赵明亮认为,我国工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降低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加了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其中,中低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这一影响更为显著,而高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垂直专业化分工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8]由就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经验分析发现,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就业结构的优化,而就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互相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一半以上为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出口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表现为初级产品占的比例不断降低、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而进口结构的变动则显示了一种相反但又不断优化的方向。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趋势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态势。传统的贸易理论非常重视出口和进口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指出,一国的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加利纳(GalinaAn)、穆拉提(MuratF)、伊伊京(Iyigun)用1970~1990年8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9] 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通过进口可以获得国外的技术和知识,提高生产效率,同样也能促进经济增长。[10]佟家栋认为,进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总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11]袁晓玲、杨万平、叶林以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通过大量的数据,考查了我国外贸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等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同时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外贸总额、进口、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层次递进分析,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出口、进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长时期内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的结论。[12]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加,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只有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才能在克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不仅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而且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以自身的经济发展实践,为同样处于经济全球化下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今后仍应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深化各项体制改革,从而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证明,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中国更加富强,更加辉煌。而在当今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收入差距等众多问题时,也只能且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第三,经济理论和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持续的、不可逆转的,因此,尊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必须尊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但也必须尽量争取在世界经济新秩序中的话语权,从而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有利的规则。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地区间的经贸联系,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必将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更是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输入型金融风险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处于深刻的制度变革时代,不完善的制度以及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加剧了境外热钱的流入。而我国金融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如果不能及时化解输入型的金融风险,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得不长期面对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第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适时推出的宏观调控政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两次金融危机中,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出手,制定了各项刺激经济的政策。这些政策既迅速扭转了我国经济下滑的态势,同时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