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教学革新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金融教学革新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金融教学革新思考

本文作者:张超 李梅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三)金融英语教育严重滞后

学好金融学必须首先培养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即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英语应用能力极差。这反映在金融专业方面就是国内只有极少数院校有能力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实行全英语授课,多数院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仍远离英语,很多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努力在金融专业开设了诸如金融英语之类的专业课程,但从实施效果看仍是难如人意。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JournalofFinance》等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由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总是认为掌握了书本上的内容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最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无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金融专业的学习中,只有将这些现实问题与课本中的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们才能够真正理解金融学的真谛,进而获得金融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笔者的金融学教学实践中,总是特别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学习在课上,而功夫应下在课外,要多提出问题并勤于思考。虽然在笔者的努力之下金融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感觉受到多年来固有模式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科研与教学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对于我国的多数普通高校而言,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主,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两者成为了争夺教师工作时间的竞争对手,本应是促进教学工作的科研任务反而变成了影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障碍。#p#分页标题#e#

(六)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

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改革建议

(一)金融基础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普及

拥有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能够成为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金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教育,把对国民的金融教育看作是未来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3年12月4日,美国国会颁布了FACT法案,其明确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高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程度,并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引入金融教育。事实上,现在中小学的政治等课程中也有少量经济学的知识介绍,应该继续充实这些教学内容或直接开设一门与金融相关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够使学生明白现实社会中一些基本的金融学常识。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建议首先压缩合并部分与金融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部分基础课程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改革,如将现行的基础课英语直接调整为金融英语应用,这样可以突出金融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并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建议逐步摒弃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中心的旧有课程的同时,金融专业应争取开设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专业课程,从而使金融教育能真正反映出当代金融学发展的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大力开设各类新课的同时,一些新开课程与旧有课程以及新课之间都存在较多的重复,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期货与期权》等课程本身内容设置上就存在大量的重复,究其原因,还是国内金融学教育在追求过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学科课程自身的合理规划,一些课程只是从国外教材中简单“照搬”,缺乏整合意识,因此这种课程本身也必然是粗放型的。因此,在高校金融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尽快进行改革,短期追求的目标应是各门专业课程之间通过教师合理课程安排和分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长期追求的目标则应是打破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框,根据教学资源的自身情况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开设出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专业课,并力争实现金融专业的品牌化特色。

(三)考试改革———以考察应用能力为核心

现阶段多数高校在考试中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注重考试,考试内容集中于教材且多而繁琐,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以考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获得考试高分;另一个极端则是完全不注重考试,学生的成绩最后以一篇学业论文来决定,很多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平时不认真学习专业课,期末之前临阵抱佛脚粗制滥造一篇论文应付了事,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不会因为论文质量的原因而不让学生通过。以上两种极端均不可取,第一个极端只能把学生培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机器,第二种极端则容易使很多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完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金融专业课程考试应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试改革。学期论文不能简单地代替考试,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方面应强调基础知识为辅、应用能力为主的新考试模式,基础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用能力方面则应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直至预测。当然,在考察应用能力的试题面前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教师从经验出发,从理论联系、逻辑思维、观点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客观成绩,这种考试改革其实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学改革———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核心

要想克服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倾向,单纯依靠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金融专业的授课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方向,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己去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我们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突出案例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类金融问题(如助学贷款与个人诚信、我们身边的通货膨胀等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开启一扇大门。

(五)科研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

普通高校应改变现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在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等活动中优先教学型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积极性。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各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即使不开设专门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各门专业课程的出发点也应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授课中应坚持以诚信道德教育、规则教育为主线,并通过国内外金融法律法规的介绍以及对一些发生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现实案例分析,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按规则办事”、“诚实”、“守信”等观念,从而培养出既具有很高金融素质又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金融人才。

三、结论

本文在指出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大发展的同时,提出了我国现行金融教育的不足之处,具体包括: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科研与教学相脱节、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等,相应提出改革建议,包括金融基础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普及、专业课程与考试和教学、科研的改革等。为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