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金融经济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经济教育论文

金融学统计性歧视教学研究

摘要:

由于高等学校层级化现象的存在,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统计性歧视。为了降低普通高校就业中的统计性歧视,进行“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十分必要。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以金融学专业为例提出相关内容框架,希望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降低统计性歧视,从而促进高等院校的分类型发展。

关键词:

就业;统计性歧视;四维一体;教学模式

现实中,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时面对着招聘中的统计性歧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相对优秀的企业,对于学历的统计性歧视更加严重,由此导致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心态消极,更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使得有能力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社会效率下降。本文所思考的视角“大学生就业中的统计性歧视”是现实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于其存在,主流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都给予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无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还是光环效应分析都客观真实地分析了就业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然而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却明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本文以金融专业为例构建“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从理论上尝试性提出对于该问题解决的分析框架。最终导向是从实践的角度考虑,提出有助于降低统计性歧视的有效改革方案,并使得该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一、“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框架

“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就是实行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目标实现“八化”:课程体系规范化,教学方案结构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相同课程统一化,实践教学模块化,师资建设国际化,学生学习自觉化,信息交流多样化。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降低就业歧视。具体框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大思政”视域下《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主要是:突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教学方式;以学生个性需求为导向,完善教学环节;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优化教学条件。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路径

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多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因此,法学课程教学改革应首先坚持法学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在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方面有所作为,以满足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目标要求。《国际经济法》课程是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由于该课程具有分支多、内容杂、规则难等突出特点,在多年来的课程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教与学均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为此,《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亦应首先在教学目标定位上聚焦于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任务与要求,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笔者以为,《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而这恰恰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精髓。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自斯派蒂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其间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均将该理念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1]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律人才教育为目标,贯彻其中的教学改革原则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学生能力提升、个性需求和成长成才需要来进行教学战略设计。回归到《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可以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明确的方位导向;根植于服务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目标,可以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正确的路径选择。

一、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丰富教学方式

早在20世纪30年代,法学家燕树棠先生就将法学教育的目的概括为培养法律头脑(legalmind)。何为“法律头脑”,先生认为真正的法律头脑必备四项要素:剖辨的能力、社会的常识、远大的思想和历史的眼光。[2]然而,要拥有一颗真正的法律头脑,谈何容易。它要求每一位法科生不仅要具有满足法律职业需要的扎实的法律技能,还要洞察社会人情、观照现实生活,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不忘仰望星空,胸怀家国情怀,做一个拥有自由灵魂、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命题的法律人。[3]基于培养具有上述品质的法律人的目标要求,《国际经济法》针对每部分教学内容确定了学生应获得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三大方面。概括来说,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应获得包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社会互动和合作能力、组织与规划能力等通用能力,还应具备理解并应用批判性分析方法的能力、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等学科专业能力。因此,《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始终应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不断丰富完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多样化教学方法中、在多元化实践平台上,能够充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1、融合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法学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包括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等等。《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了理论讲授、研讨式学习和案例教学法。其中教师理论授课占据总课时的三分之二,从总体授课情况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研讨式学习任务量不够,不少学生养成了搭便车、随大流、不推不动的学习态度,难以自觉主动地融入学习过程,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而法学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特征,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独立、高效、自主的学习能力,否则很难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重融合多种教学方式,适当减少教师理论授课的课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引入诊所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真实案件的处理现场,转换学生角色身份——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做真实案件的人,运用所学解决国际贸易、投资、税收等领域的法律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课堂上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目前法律实务界(如律师事务所)最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称之为案例研习,并常常作为律所内训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法必须要解决好案例的筛选问题,需要任课教师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以供课堂讨论。体验式教学法重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或者学生参与课堂设计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认识自我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研讨式教学法则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教学形式之下,将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填鸭式,转变为教师设疑、学生解疑的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的重点与重心不在于结论性知识和观点的讲授、理解,而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追根求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上述教学法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须结合采用,多种方式的融合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避免一直以来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思维,让学生了解学习、热爱学习、学会学习。2、开拓多种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一门专业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实现两个“贯通”,即贯通课内与课外,贯通理论和实践。第一个“贯通”意味着教师除了关注课堂内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以外,还应当参与到学生课堂外的活动,比如担任学生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尤其是法科大学生的辩论赛、演讲赛和征文赛,通过竞赛指导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弱点不足,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第二个“贯通”则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通过法律援助平台、创新创业项目、暑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们深入社会、开展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普法宣传、法律调研等,打破横亘在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让学生通过多元化实践平台应用法律,并从中认知法律、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完善自我,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法律职业伦理,塑造正向的法律职业精神。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勇敢地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以学生个性需求为导向,完善教学环节

教育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提出了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任务,即国际型、基层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三种模式。[4]上述三种类型的法律人才均应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各法学院校无论如何定位其自身的法学人才培养任务,都应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最基本的社会主义法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激发学生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国际经济法》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以学生个性需求为导向,从强化实践教学和双语教学两方面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1、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由于始终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脱节,集中的毕业实习时间设置在四年级,此时学生面临撰写毕业论文、参加公务员考试、求职面试等多重压力,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从学生课程体系设置上,考虑将实习实践环节融入完整的四年学习时间中来,比如,除学生自主选择在每学期寒暑假到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机构进行实习活动以外,应允许任课教师组织课程实践活动,如参与法庭旁听,聘请执业律师、法官、仲裁员等实务人员走进课堂,担任小组学生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在准备法律文书、证据材料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实务指导和帮助。《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其中国际贸易法部分涉及大量的涉外海事海商法律知识,为此,可依托于学院“浙江省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与宁波海事法院建立常态化联系,从海事法院择选典型性的海商案件进行分析研究或者作为模拟法庭的案例素材,请海事法院法官开展专题讲座,并担任学生法律诊所的导师,从而形成双导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税法部分涉及专业性更强的涉外税收征管知识,可通过与宁波市国家税务局涉外税收管理分局展开合作,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观摩、专业见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涉外税收法律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通过架设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拓展到实践教学环节,将大大有利于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2、开设双语教学模块,满足学生涉外性需求目前部分法学院校开设了《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模块,其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投入程度。对于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来说,50%以上学生恐怕无法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原因在于50%以上的学生还在为通过英语四六级而苦苦挣扎,《法律英语》选修课的选课率只有30%左右,可见,对于英语水平要求更高的国际经济法课程来说,双语教学显然只能为一部分英语程度好、致力于从事涉外业务,或者有出国留学、考研等现实需求的学生服务。因此,从满足这一部分学生个性需求角度来看,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开设专门的双语教学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更符合目前法学院的现实情况。具体来说,在双语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提供、推荐原汁原味的英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加强课程内容的双语学习。比如国际贸易法部分,可以引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原文的解读和学习,既要学习专业的、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也要提高学生们听和说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国际投资日益活跃的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范围,为此,了解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双边投资协定,能够与沿线国家律师进行双向的交流与合作,这势必成为未来法律服务发展的新需求。地处外贸发达的港口城市,涉外法律服务的需求也将日益凸显,因此,通过开设双语课程,也将为未来学生成为国际型法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全文

民办高校内涵式建设下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民办高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就要不断创新,深化改革,明确未来发展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健全内部体制,多元化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管理,内外兼修,实现转型,并夯实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涵式;教育教学改革

自1978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渺小到不断壮大崛起。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达到2663所,较上年相比增加了32所。在民办高校方面,相较于1996年来说,目前民办普通高校的数量增幅较大,由之前的21所增加到749所,占比近30%,其中普通本专科高校在校生达到649.6万人,占全国的23%。同时在发展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取得了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资格。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批又一批教学质量高、条件优良、理念先进的民办高校崭露头角。但是,在认可民办教育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一些民办高校还处在规模扩张、简单粗放式的外延发展时期。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刻不容缓。所谓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以系统内部要素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动力,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质量与实力的提升。转型的目的更是为了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和未来需要,培养出一批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人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于地方的发展需要。在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及国家发展需要,进一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民办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增长过快,但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且匮乏,造成发展停滞后劲不足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推行的是以学养学的被动发展道路,依靠学费的积累才能保障自己的发展,国家政策和经济上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这也造成了不少万人以上高校的产生。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规模增长已经严重超过了自身的办学以及管理能力,为了追求生源,扩大经济效益,学校甚至采用一些违章招生、虚假信息等手段来招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在学校财务制度管理上也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这也导致当前的财务管理难以适应高校的建设。

2.民办高校“同质化”程度较高

阅读全文

高等职业教育思考(5篇)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

摘要:

我国于2014年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决定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这就为培养外语型技术型人才提供契机。目前社会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中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各地的高职教育学校需要根据当地对日语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和技能,培养适合当地发展的日语人才,建立日语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将规划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培养经验和完善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现状,结合所任职的高等职业学院的经验,讨论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方法,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日语;技能型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不仅日企的数量不断上升,同时中日贸易交流也日益频繁。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也积极地推动企业走出去,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是中国走出去的主要对象,所以对日人才是一个巨大的缺口[1]。在大连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上的诸多原因,与日本的关系比其他地区更为紧密。不仅在金融,制造业,尤其在软件服务行业中对日外包业务的不断扩大,业务量的不断增多,更为迫切地急需日语技能型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重担,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高素质和技能性强的日语人才,是当今高职教育需要探讨的课题[2]。

一中国当今日语教育的现状

阅读全文

高校创业教育探寻(10篇)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适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满足自身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对策。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体制机制设计》的成果(ZL20141027)。

阅读全文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应用(10篇)

第一篇:高职应用型英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摘要: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现代科学理论、生产应用技术等灵活应用到企业生产与生活之中的技能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现代应用型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导向,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深入探究高职应用型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应用型;英语改革;人才培养

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量会英语、懂英语的优秀人才去辅助国际贸易合作交流,因此,高职英语专业趋向应用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内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应立足于现代社会人才需求,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逐步构建现代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

一、高职应用型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阅读全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4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业动机体验式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培育与激发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基础,探讨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及“环境支持”两个维度有显著影响;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及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自我实现”及“环境支持”三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高校应注重育人模式的改革,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创业教育活动。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动机

一、研究背景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依托,以学生学习体验的生成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意义。【1】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实施机制;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应用价值及应用中的注意点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得出体验式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业教育间具有良性吻合的特质,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但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价值研究还处在萌芽状态,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理论研究的表层,仅有的实证研究,也并未做到深入解释。自我决定理论作为“研究人类人格和动机的宏观理论,其研究假设为个体是积极的有机体,每个人都具备积极的自我整合、自我修善和持续学习的倾向”,并具有“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潜能”,但这种潜能的发挥需依赖于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支持才能完成。【2】自我决定论研究者在检验外界环境影响因素时,鉴定出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有如下三种: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并认为外部环境可以通过支持或增进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幅或激发人类的内部动机或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以促使个体健康成长并发挥功能。【3】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类的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概念,不能单一定性,也不能机械的划分为内部和外部动机,而是按照动机中所蕴含的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将动机描述成为一个由无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连续转化过程。【4】自我决定论认为,个体在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得到相应满足的条件下,其内部动机最有可能被激励,即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增强或激发了其内部动机,并促进其外部动机的内化。创业动机作为“激发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促使创业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驱动力”。【5】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内部动机,或促进大学生创业外部动机的内化,是高校创业教育施行的首要任务之一。综观已有关于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鲜有研究者关注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此,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究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参加对大学生创业动机产生的影响,以求探索出一种能够减少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泡沫,增幅高校创业教育过程效能,实现培养大学生内在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践教学模式,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阅读全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探寻(8篇)

第一篇: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2015年5月12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强调,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势必将会优化河北省的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经济京津冀地区多行业的重构和新增长。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承接者,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河北省势必会承接北京和天津的转移产业和辐射要素,从而会扩大河北省的产业创业空间。

【关键词】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学生;农业院校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的机遇

(一)河北省的区位优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