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危机防控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财务危机防控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财务危机防控思索

本文作者:金朝阳 单位: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金融业的存在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其第一要务。金融资本是一种借贷资本,它是从企业用于生产的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把这些资本再转为产业资本为企业融资是金融系统最基本的功能。金融风险的形成以及危机的产生,主要来自实体经济。企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微观单元,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金融的健康状况。企业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其运行中的基本风险是商品的价值实现风险。如果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将会带来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进而导致其融资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状况的恶化。单个企业经营的好坏可能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某一段时间出现大量的企业经营恶化现象,将给本国宏观经济金融带来很大的风险。

一、企业发展与金融部门的关系

金融业与工商企业的来往是密切的,银行需要企业的存款,这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而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也是企业,银行离不开企业,企业也离不开银行,正是由于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才形成了迅速的风险传导机制。他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系,存款业务往来、融资业务往来、国内业务往来、中间业务往来、国际业务往来、保险业务往来、证券业务往来等。以存款业务往来为例,其一直是银行与企业业务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款是企业办理转账结算的前提,各企业只有在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存款账户上拥有足够的存款,才能实现支付及与其他单位的经济交往。于是,企业发展就与金融部门产生如下关系:一方面,如果企业经济机制不活,效益低下,不能归还银行贷款,结果就制约了银行业务运作。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负债中银行是最大的债权人,如果企业有巨额债务,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偿债能力变差,那么将直接影响银行发展。如果这种现象较多,反映到整个金融领域,表现为大量的信贷资金形成风险呆滞,进而拖累银行的经营运作,使银行陷入困境,风险加大,效益下降,难以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则其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将被削弱。因为企业债台高筑以及大量拖欠银行贷款本金、利息,将倒逼银行不良资产总量猛增,出现生存危机,直接削弱了银行有效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使银行该收的资金收不回来,该放的贷款无钱投放,无力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支持,导致了企业资金紧张,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自身的商业化转化。

二、企业财务危机向宏观金融的传导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企业财务风险源于脆弱的财务结构,企业财务结构包括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及其三者相互关联的平衡关系。

1.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结构的核心部分,按照负债的多少,一个企业的财务结构可以划分为:全额负债型资本结构、高负债型资本结构、适度负债型资本结构、低负债型资本结构以及无负债型资本结构。其中,全额负债型资本结构和无负债型资本是很少见的特殊现象,高负债型资本结构的企业出现财务问题的风险较大;一个企业是高负债型企业意味者其很容易被其上下游企业影响,处于高风险境地;一个企业由低负债向高负债转变,意味着其财务风险的增加。

2.资产结构与财务风险。在资产结构中对财务风险影响比较大的是波动性流动资产,即季节性或周期性、临时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那部分流动资产。企业的波动性流动资产比重过大时,由于市场各种因素导致需求供给的波动,这样就经常会形成企业日常或突发的资金需求压力,企业的到期支付风险随之加大。

3.负债结构与财务风险。从流动性角度来看,负债结构是指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重,按照这种指标负债结构可以划分为,激进型负债结构、中庸型负债结构和稳健型负债结构。激进型负债结构是一种比较受关注的负债结构,如果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冒险采取激进型负债结构,意味着财务风险的上升。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结构是随着企业的成长逐渐演进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结构是企业基于企业内控制权的安排、产品市场环境、产业生命周期等诸多因素所进行的综合选择。市场自己选择的财务结构并不一定是最优的财务结构,有时常常会形成脆弱的财务结构。当企业的负债水平大大超过其财务承受能力和到期支付能力时,就形成了脆弱的财务结构。当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而进行技术性清算或者破产,就形成了财务危机。所以,企业因财务危机导致破产,实际上是一种违约行为,这种违约行为将导致企业自身的风险向外转移,或直接转移给金融机构,或直接转移给其他企业进而间接转移给金融机构。无论那种转移方式,都会使得金融机构成为风险的聚集所在。

(二)财务危机向宏观金融传导的机制分析

财务危机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主要通过信用关系传导。从资产负债表上看,信用是一种短期债权融资的行为,信用关系双方构成应收应付的债务关系。一旦信用关系破裂,必将导致信用关系双方资产负债表要素的波动。如果信用关系是一个庞大信用体系中的一环,波动将以连锁反应的形式构成对整个系统的冲击。

1.财务危机在企业间的传导。根据经济学家清泷信宏与约翰•穆尔(1997)的信用链理论,在信用链中,由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供给合约中经常包含着借贷关系,所以当企业向其他企业销售时,它不得不提供信用,即使它也缺乏资金。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看,企业在贷款给它的客户(其他企业)的同时,又从供应商处借款。所以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同时存在,这就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债务人(客户)违约风险,企业难以从应收账款账户中提取现金来实现金融头寸的出清以及对风险的回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客户经历了流动性冲击而发生违约,那么它也将对供应商违约,这直至导致整个信用链面临系统性风险,严重者将产生大面积的企业破产现象,危及整个宏观经济。以温州为例,温州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技术支持、配套供给等相关企业,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企业因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地波及上下游企业,整个产业链条就有可能出现上下游断裂的危险,从而造成一大片企业跟着龙头企业的倒闭而加速倒闭。

2.财务危机向银行的传导。企业财务结构的重要指标资本结构通过资产负债率联系着企业和企业外部环境。企业财务危机正是通过这种与银行的信用关系形成了企业财务危机向商业银行的传导,即企业通过向商业银行的借款等方式来实现融资的同时,也把自身的风险传递给商业银行。在我国特殊国情下,银行、企业管理层及股东三者的博弈,使得我国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很容易将风险转嫁给银行。还以温州债务危机为例,这是一个由民间高利贷组成的非正常信用链。虽然发生危机的那些小企业自身并没有向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企业间的信用联系,债务危机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向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因此,温州债务危机就必然给当地银行带来巨大风险。#p#分页标题#e#

3.银行间的风险传导。第一,商业银行间的风险传导。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银行间的同业拆借等信用关系涉及巨额资金,一旦某个银行由于企业财务危机产生了不良资产,以致其无法及时偿还向其他银行的借款,那么将给其他银行带来巨大风险。第二,商业银行风险向中央银行的传导。财务危机造成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使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下降,增大了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和整个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为了避免相关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变为现实,进而引发金融和经济的剧烈波动,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增加银行准备,加大基础货币供给,从而引发或者促进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目标的稳定性带来损害。从而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向中央银行传导,结果导致整个宏观金融风险。

三、应对财务危机传导的措施

财务危机从企业产生,在企业和银行之间传播,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并最终威胁整个宏观经济,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和过程中预防。

首先,企业应当防范财务危机的产生。企业应当强化风险观念,时刻关注财务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方面实体企业在经营其主业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导致商品价值难以实现的风险,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风险,这是市场规律,只要适当的关注财务状况基本上可以防范风险;另一方面有些实体企业经常参与虚拟经济的投资,这个应当尤其注意,因为瞬息万变的虚拟经济市场能迅速的累积并扩大企业已存在的财务风险,可以瞬间将其推到崩溃的边缘。因此一般企业应当树立风险观念,不要轻易涉入虚拟经济的泥潭。有实力的企业在进行理财活动时必须遵循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在追求财务杠杆带来利益的同时,谨慎关注偿债风险。应该看到,随着财务环境的不断变迁,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发生变化,只有及时掌握这些新的变化,才能迅速采取相应对策。比较好的方式是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所谓财务危机预警就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统计基础,设置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并经常观察其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财务预警相关指标的变动来预测企业财务马上要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企业经营者提出警示。

其次,银行应当制止财务危机的传导。一方面,要建立企业征信制度和对信用违约行为的法律管理制度,使企业经营行为有一定的透明度,为金融交易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同时,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法,加强对企业及银行自身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对违反者进行严厉惩治,使具有信用关系的银行和企业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中,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强大功能。另一方面,银行要推进业务电子化,积极引入风险管理技术。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加强与企业的会计联系。可以通过研究熟悉企业的会计行为,尤其是有信用关系的企业的会计行为,洞察企业财务风险的变化,在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或发生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这将大大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引入风险管理技术,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及时预测相关风险,并迅速进行有效处理是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