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教育观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市场经济教育观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市场经济教育观研究

本文作者:刘明伟 单位:武警北京指挥学院管理后勤教研室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该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第一的位置,这主要取决于教育能否优先发展,人才能否得到很好的培养,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成败,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适应计划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批人才,成为今天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学生的择业观长期形成了一个定势,至今仍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从学生的学习目的看,一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根本上就是为了捧上“铁饭碗”。在文凭热的时期内,中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大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一张合格的毕业证,并在计划指标范围内必然会被分配到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住房和医疗保险也都有了保障,这样就旱涝保收,一劳永逸。

其次,教育的模式化形成的对人才培养的单一化使人才难于长时间适应社会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使教育紧紧贴住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缺乏个性,没有独到之处,就没有发展前途。那种比较呆板化一的教育模式至今还没有较大的突破;还有偏重于理论型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经验不足,这样学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期必然较长,负面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我国改革全面深入的进行,教育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适时地按市场、企业的要求设置急需的专业等。但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则是毕业生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综合素质不高,应变能力较差,择业观念陈旧。从学生的素质看,学生基本上清楚没有一技之长难于在社会上立足,也都有一技之长。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下岗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伴生现象,就业也不可能从一而终。再加上知识更新特别快,仅有的一点专业知识就显得有些贫乏不够用。毕业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因为上述原因,就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多变、速变的现代市场经济。如果不求上进,缺乏敬业精神,便无法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人对于在中国出现下岗再就业的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也有些怨言,不清楚下岗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在美国,有的工人一生中有二十几次的转岗机会。其实转岗并非纯属坏事,只不过人们对于旧体制下的包定终身习惯而已。下岗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有的下岗工人找到了更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更加充分地显示出了人生的价值。

有这样一个拥有大专文凭的女工,刚下岗时觉得丢脸,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找到一份又苦又脏的工作,可她爱岗敬业,不久受到重用,最终当上了一个公司的经理。她感慨万千地说:“没有下岗,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干这么大的事情”。昔日“等、靠、要”,的择业观在当今大学生的心目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还没有走出思想上的一些误区,有些学生家长依然认为:交费上学,学校或国家就应该分配工作。殊不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已经商品化了,出钱买的是知识而不是工作。一些学生还自视清高,觉得有一张文凭不难找工作,更何况有的有文凭无水平还缺乏危机感。从上述学生就业观的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行适时地调整和转变,转变的方向就是要面向市场。

首先,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封闭的、单一的模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加知识的多样性。学校应从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不仅是专业知识,而且从边缘学科或跨专业学科培养学生。因为,中国经济正在腾飞,新的市场领域在不断开拓之中,知识更新周期变短。其次,我们的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要正确地面对现实,边实践边学习,随时做好转岗的思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泰然处之。

再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现在工人下岗后有关部门开始着手进行一番择业教育,但一时间也难以扭转他们的择业观。倒不如在校期间就给学生开设择业教育课。对大学生来讲,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择业时一定要摒弃过去那种国家包分配,一定要进公有制企业才不屈才,否则就觉得大材小用、就丢脸等等陈腐的择业观。如果依然等靠要,守株待兔,只会坐而待毙。正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并非一蹴而就,也需要从小做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只会失去一些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要面对多次的岗位选择。总之,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更要主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更新教育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