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创新理论发展趋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生态创新的基础理论 (一)生态创新的概念 关于生态创新(Eco-innovation)的概念目前有很多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很多生态创新方面的学者都会根据自己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生态创新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概念,如1988年CarleyandSpapens给出的概念,2000年Rennings的概念,2007年Foxon的概念,2008年Andersen的概念。2005年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给出的创新的定义:所谓创新是指一种全新的或重大改进的产品(商品和服务)、过程,一种新的营销方式、组织方式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基于OECD关于创新的概念,2008年ReneKemp和Pearson给出了生态创新的定义:生态创新是一种产品的生产、引进和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开发或采用新的流程、服务、管理或业务方法,使得在产品生命周期中获得比其他方案更有效的控制环境风险,减少污染和其他资源使用的负面效果。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生态创新:生态创新是创新的一种类型,这种创新是通过使用更少的资源、更少的有毒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通过特别的过程和方法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创新,可以从以下两大要素来进行说明。第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某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如果采用一种新的技术可以比原有技术更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那采用这种新技术就是一种生态创新。第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生命周期评估来确定某种物质被利用和再利用的效率,进而确定某对环境的影响。 (二)生态创新的层次及类型 1.生态创新的层次 目前的生态创新研究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是从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中观层面是从区域、产业角度进行研究的,宏观层面是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从微观层面的角度,目前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少单位产出的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欧盟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欧盟国家开发的CIS(社会创新调查)是专门针对企业的生态创新行为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生态创新最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战略,当然对生态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水平都是相当低的。根据CIS数据,进行生态创新的企业,主要是通过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70%),进行企业内部研发(58%)和培训员工(49%)来实现的。[1] 从中观层面的角度,生态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服务体系的分析和评价、技术体制、产业部门以及区域经济等问题。中观层面的生态创新问题也是最难研究的,需要从多个角度收集数据,针对多个主体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中观层面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进行的:第一,微观数据集成的统计方法[2],综合企业数据来进行产业和区域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的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flowanalysis),但这种综合不能处理动态问题;后来有学者又使用了另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也就是第二个角度———生命周期分析[3](LCA,lifecycleanalysis),它的研究结果表明,一项技术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主要决定于技术设计和开发阶段,技术成形后的任何改进和提高作用都十分有限;第三,技术创新体制角度,研究结果表明,体制创新源于减排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基础设施变化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加快体制创新可以从鼓励新的制度、促进竞争以及为更好的制度创造条件三个方面着手;第四,产业协同的角度,产业协同发展目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规划生态产业园区,也就是将相关产业建设在一起,以使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一种也是通过自组织,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和扩张企业的目的[4]。 从宏观层面的角度,生态创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创新与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目前针对宏观层面的问题,已经有学者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所提供环境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从环境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额与市场份额来确定的;第二,专利数,主要是从与环境或生态有关的专利数量进行确定,当然,有一些生态服务创新是很难用专利数来计算的,所以这种方式只能作为辅助方式;第三,学术期刊,主要是通过一段时间内环境或生态相关的学术期刊的数量进行确定;第四,生态创新与资源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确定生态创新表现与资源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生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2.生态创新的类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创新的内涵,有必要介绍一下生态创新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生态创新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技术变化幅度,可以把生态创新分为渐进型生态创新(incrementaleco-innovation)和跨越型生态创新(radicaleco-innovation)。所谓渐进型生态创新是在原有技术或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所谓跨越型生态创新是对原有技术或产品进行颠覆性创新,以一种新的技术或产品来代替原有的技术或产品,从而达到资源环境方面的目的。这种分类在进行政策分析时十分重要,但分类相对简单。目前理论界公认的分类方式是MEI项目组所完成的分类。 二、生态创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创新的研究内容 生态创新的研究范畴很广,很多学者都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研究生态创新问题,如企业、技术、环境、政策、制度、经济等很多角度。现有的生态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技术创新与资源效率的关系、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生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创新的阻碍及促进因素、生态创新水平的测量、生态创新作用的测量、环境技术、生态创新激励政策的制定及评价等。目前生态创新的研究正在从过去的以技术发现为焦点向国家创新体制转变,这个体制注重社会上创新者之间的相互学习。生态创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建立和组织基于绿色能源技术的技术创新体系[6],通过应用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基准、需求导向来建立研究和创新的战略情报体系[7]。目前创新政策已经逐渐从原来的技术政策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创新范式,生态技术已经成为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进行创新的主要方向。现在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态创新政策[8]。因此,生态创新政策研究是目前生态创新研究的焦点之所在。#p#分页标题#e# (二)生态创新的研究方法 目前生态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创新政策的研究,生态创新政策的研究集中在现有生态创新政策的评估和有效生态创新政策的建立。生态创新政策的经济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环境受益的期望值;第二,改善环境的成本,环境的收益和成本取决于技术变化,因此生态创新政策的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第三,供求双方创新活动的激励程度。针对生态创新政策,学者们主要应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1.生态创新激励机制的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主要是比较在同样的假定条件下,相同力度的政策工具在污染防制方面所取得的不同效果。这个领域研究的首创者是Milliman和Prince,他们评估了在污染防控方面推动技术变革的企业激励措施的效果,并将相关企业激励措施进行排序。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排污税或排污权拍卖的激励效果等同于甚至超过直接控制,免费使用证,和在所有情况下的排放补贴。然而,只有排污税和排污权拍卖可以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来推动产业创新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创新活动[9]。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排污税、排污权拍卖和免费使用证三种生态创新激励政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排序,哪一种方式更有效果取决于创新成本、创新的可模仿程度、环境边际效益函数的水平和污染企业的数量[10]。另一个学者Requate检测了28个不同的模型,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很难明确指出哪种环境政策更有效果,但是一般来说价格机制要比命令或控制手段更为有效[11]。 2.基于官方统计数据的有关技术变革的环境政策效果的计量经济研究 计量经济研究关注生态创新政策在产品、清洁工艺、废品管理等方面的现实成果。目前的研究以专利数量作为生态创新水平的主要衡量标准。美国学者的计量经济研究表明,在有助于改善环境的发明、创新、技术扩散等方面,基于市场的环境保护方法比基于命令和控制的方法有着更为显著和积极的效果[12]。OECD的一项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目前环境监管会对技术变革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然而环境监管不是在所有环境下都有效的,基于市场的激励机制在很多时候更为有效,所以应加大基于市场的创新激励机制[13]。Greene,Popp和Newell等几位学者用实际数据测量并比较了某些产业一定时间内不同创新政策的效果,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成支持基于市场的创新政策的优越性,但应该可以表明价格激励的重要作用。基于市场的激励政策的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也是目前全市场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个计划对低碳技术创新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三年试点(2003—2005)年之后,实施方对其方案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进,目前27个欧盟国家都加入了这个计划。大量的研究结论表明,欧盟碳排放计划对于促进欧盟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当然,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从计量经济领域研究了生态创新政策问题,但是目前这一方法的应用还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第一,环境政策的测量,目前还很难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有利于计量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来测量环境政策的各个方面,当然也有学者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环境政策测量标准;第二,创新的测量,目前ReneKemp等学者通过MEI项目已经为OECD设计出了一套生态创新评价体系,但同样也只是在研究阶段;第三,计量经济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很难全部获得,例如很难找到准确的生态创新方面的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的专项数据,目前学者多数也都是根据自己对项目的理解对已有的宏观数据进行整理进而获得生态创新方面的数据,但问题是不同学者收集整理数据的来源和标准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 3.有关生态创新政策效果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通过对已存在的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种环境监管对生态创新过程作用的更好的解释。第一个环境政策和创新方面的重要的案例研究是由美国学者Ashford做出来的,他收集了10个有关环境监管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检测每个案例环境监管水平与对应的产业创新情况,进而确定环境监管的作用。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了同样的监管机制对渐进型创新和跨越式创新的不同作用[14]。Nill和Tiessen研究了清洁空气行动在减少由汽车产生的大气污染中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清洁空气行动的时间表的推动下,这一行动很快就有了结果,那就是使用催化转换器来减少排放,但是这却是一种增长燃料消耗的方法,然而排放水平和燃料消耗水平哪一个更重要,也是需要考虑的,也就是说这一行动是否真的成功了也还没有定论[15]。所以强行监管和强制时间表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然而这种结果也许并不是最优选择,甚至这种短期行为可能影响跨越式创新的发生,从而阻碍了生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多学者都针对本国或地区的情况,做过类似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特优点在于可以重新构建因果链条,引入多种因素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评价原有政策和作出新的政策选择。当然案例研究也有缺点,主要问题在于,案例只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特定事件,未来很难重现,因此,案例分析的结果并不能完全推而广之,完成适应未来生态创新政策的制定。 4.通过企业调研确定政策对生态创新的影响 调研是获得生态创新数据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企业调研所获得的数据比官方数据更有针对性,也更能说明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行为的具体影响。企业调研方法可以是针对一种产业,也可以同时针对多种产业,可以针对国内企业,也可以针对多国企业,每一种调研的结果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所以企业调研是目前多个国家或组织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Cleff和Rennings基于曼海姆创新小组的调研数据研究了德国的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企业生态创新决策的主要有10项政策,即国家监管、环境风险责任、污水和废物的收费、能源的费用及税收、部门的自愿承诺、生态审计、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创新补贴、包装的回收利用、生态标签,而在诸多环境政策中国家监管对企业生态创新效果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16]。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生态创新政策调研的是国际经合组织进行的名为“环境政策与企业层面管理”的调研,该项调研收集了7个经合组织国家的4000多家制造工厂的数据。该项目深入调查了环境政策在企业环境治理、绩效及创新方面的作用,基于调研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工具的影响,认为环境政策并不能直接产生绩效,而是要通过企业创新和环保方面的研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17]。因此未来更多的研究应集中在如何制定出有利于企业生态创新的环境政策。#p#分页标题#e# 三、生态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正如上文所言,目前生态创新研究的重点已经从技术转向了政策,企业进行生态创新的阻力与动力是什么,如何确定企业生态创新的水平,什么样的环境政策更能增加企业生态创新的动力,怎样才能制定出有效激励企业的环境政策,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各国生态创新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生态创新阻力与动力 欧盟委员会的环境技术行动计划指出了企业生态创新活动的主要障碍。1)经济障碍。价格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然而如果企业投资环境技术,那必然增加成本进而必须提高价格,必定会在短期内影响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冒险。2)监管与标准。如果所定监管或标准笼统或者过于细节化,这也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生态创新的障碍。3)研究工作不够。由于研究系统运作不当、信息缺乏、培训不足等原因,研究工作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4)风险资本不足。很少有风险投资企业愿意投资于这类风险很大,投资回收期很长的环境技术。5)缺少有效市场需求。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环保支付高价格[18]。根据Rennings和Zwick的研究成果,企业进行生态创新的动力主要包括:国家监管、用户需要、获得新市场、降低成本和企业形象[19]。 (二)生态创新水平的度量 想要确定现行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活动的影响,就要掌握现有政策下企业生态创新的水平,因此生态创新水平的客观有效的度量尤为重要。前期的度量主要集中在环境方面,如污染水平的度量和减排水平的度量等。目前生态创新的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生态创新测量比原有的环境度量涉及内容更为广泛。2006年由欧洲环境协会组织进行的项目“生态创新指标”,总结了现有的生态创新度量方法,收集了现有的生态创新研究的数据源,建立了生态创新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认为生态创新水平的度量应从创新客体和创新主体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创新客体的度量又要从“创意形成—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生产—营销”五个阶段着手进行,创新主体的度量则要可以从组织发展、企业家精神、财务部门、研究机构、监管与制度等方面进行度量[20]。由国际经合组织支持、马斯特里赫特经济社会创新和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UNU-MERIT)组织实施的RenéKemp教授负责的项目“生态创新测量(MEI)”对生态创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并于2008年形成了最终的研究报告。研究表明,生态创新度量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生态创新的本质及应用范围、生态创新的驱动力和主要障碍、生态创新活动的效果。 (三)有效环境政策的制定 从上面的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进行生态创新活动有其自身的动力及外在的障碍,在自身动力与外在激励的推动下很多企业会尝试进行生态创新活动,探索性的生态创新活动如果成功,企业就会加大力度进行进一步的生态创新活动;但是一旦企业生态创新的探索失败,企业很可能永远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然而,是什么造成了企业生态创新活动的失败呢?相关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是造成生态创新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环境政策除了应该对企业的生态创新活动起到激励作用以外,还应该解决可能导致企业生态创新活动失败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欧洲企业生态创新的具体情况,RenéKemp教授提出了制定生态创新政策应参照的十大要点[22]。 1)生态创新政策应基于企业障碍。不同的生态创新活动其政策需求也是不同的,大多数渐进创新由于其成本相对较小、投资回收期短且见效快,企业有运作动力,不存在明显障碍,所以这类创新不是生态创新政策关注的焦点;相反一些跨越式创新活动,由于其存在成本相对较大、投资回收期长、收益不确定等问题,企业动力不足,针对这类创新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 2)防止暴利。生态创新的财政支持政策是支持生态创新的重要政策,然而财政支持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企业以生态创新的名义获得了资助,却没有将资助款项用于生态创新的相关活动。因此,如果政策制定不当,结果财政支持非但不能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反而成了企业收益的一个来源,甚至导致企业获取暴利。 3)专项支持与普遍支持之间的平衡。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反对专项支持,原因是“政府不应该选择优胜者”,也就是说如果政策对某个企业的创新进行专项支持,无异于政府在帮助这家企业战胜其他企业。但是对于一些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障碍,只有通过专项支持才能达到生态创新的目标,因此,对于一些重要且企业自身无法完成的生态创新项目,专项支持又是必要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企业能够专款专用,让政府的专项支持转化成生态创新成果,加强监管,甚至参与项目进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德国政府为了发展氢气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专项支助7亿欧元用于相关技术研发和创新,其中一半资金用于企业技术研发,为了保证该项目有效执行,德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准政府组织“国家氢气和燃料电池技术组织”。该组织参加所有的监督会议,确保政府生态创新目标为企业所重视[23]。 4)政策措施应把握时机。生态创新政策涉及环境政策和创新政策,但二者又完全不同,因此,需综合应用环境政策与创新政策才能形成环境友好的创新活动。要解决这个问题,把握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5)资助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需要资助的生态创新项目很多,但政府的资助金额有限,因此有限的资助应用在最有资助价值的项目上,目前低碳技术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另外,政府对生态创新的资助还远远不能实现人类对未来生态环境的要求,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预测,到2030年如果想保持目前的碳排放水平,全球每年需追加投资2000亿美元。 #p#分页标题#e#
6)系统创新的任务。目前生态创新政策集中在技术领域,然而仅从技术领域是不能达到生态创新的目标的,只有从多个角度着手,生态创新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创新任务应该是包括顾客需求、社会认知、经济可行等多个方面的系统任务,只有通过系统创新的方式才能完成任务。 7)创新的战略情报。技术评估、技术预测及技术标准是创新战略情报的主要来源,这些战略情报对于生态创新非常重要,在创新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都需要战略情报的支持。 8)创新组合。创新项目根据其风险水平可以分为高风险项目和低风险项目,跨越式创新项目就属于高风险项目,而渐进式风险项目一般为低风险项目。高风险项目可以使企业立于技术前沿,着眼未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低风险项目立足当前,保证企业的现金流短期内运行良好;因此,企业的生态创新战略应是一种创新组合,高风险与低风险的组合、技术革新与技术改进的组合、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组合。 9)政策学习。实践是检验政策效果最有效的手段。根据政策实施后一段时间的效果,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现有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未来的生态创新政策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0)政策协调。生态创新政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程,要使系统运行良好就必须协调各个方面的问题。从横向来看最重要的是环境政策与创新政策的协调发展;从纵向来看,区域、国家、国际各个层面的政策更应该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创新政策的制定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使生态创新的政策体系更为有效。 四、结论与展望 生态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国内还没有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介绍生态创新理论的文献还很少。本文在对国外大量生态创新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创新的相关理论、方法及研究现状。 生态创新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但是大家对生态创新也基本形成了共识,即生态创新应满足两大要点:一是生态创新活动应有利于保持环境和节约资源;二是生态创新活动一定要有某种新的元素,可以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组织上的或制度上的。 目前学者对生态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主要针对企业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创新活动;中观层面主要针对产品或服务体系的创新活动;宏观层面则研究生态创新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如生态创新的作用、国家生态创新政策等。总的来说这三个层面虽然研究内容不同,但相互之间也存在密切关联。目前已经进行的生态创新研究有环境技术、技术创新与资源效率的关系、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生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创新的阻碍及促进因素、生态创新水平的测量、生态创新作用的测量等等。随着生态创新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生态创新研究的重点已经从技术转向了国家或区域生态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国家生态创新政策等问题。学者进行政策研究采用建立生态创新理论模型、基于官方统计数据的计量经济研究、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四种研究方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创新领域的研究,正在进行的生态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进行生态创新活动面临的阻力及激发企业进行生态创新的动力;第二,测量企业生态创新的能力及已有创新的效果;第三,能够激励企业进行生态创新并可以帮助企业完成生态创新活动的有效生态创新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