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基础审计与经济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风险基础审计与经济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风险基础审计与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审计方法也随之不断完善。审计自产生始发展到现代,箕审计方式也经历了三次沿革,即帐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   在审计开创期,审计界主要采用传统的帐目基础审计,它是以全部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帐目为基础,从直接依据会计资料进行普遍审查人手,搜集有关审计证据,并主要依靠此类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审计单位规模的扩大,经济业务急骤增多,审计方法也由帐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检查研究,并在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决定审查的范围和重点,进行实质性测试‘采用这种审计方法,大大节省了审计的时间和费用。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面临着机遇和风险,经过审计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仍不免会破产倒闭,因而社会上对于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度基础审计也遇到挑战。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审计人员工作质量而引发的法律诉讼事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屡屡出现。在我国,1991一1993年连续三年发生的因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而产生的“原野”、“长城”的诉讼案件,于是审计界特别是民间审计不能不越出内部控制系统的视野,在审计业务中引入风险机制,从而产生了现代的“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审计证据,统筹使用各种审计测试方法,以形成合理审计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以审计风险的确定为出发点的审计方式,促使审计人员更加重视社会需要的研究,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更充分的社会效益,同时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分析检查和具体业务的细节检查方法,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基础在于审计风险观念和重要性原则。   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所做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的事实相脱离的可能性及其相应损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审计准则说明书》中介绍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形式为:AR=IR又CR又DR其中AR代表审计风险,IR代表固有风险,CR代表控制风险,DR代表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指被审计业务中产生重要错误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水平主要根据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帐户金额大小、被抽样检查的总体规模,前期审计结果、外部经济环境及管理人员正直性等方面因素。一般情况下,将固有风险定在50%以上,如认为发生重要性差错的可能性很大,则可将固有风险定为100%,从而收集更多的证据。   控制风险指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未能阻止和发现的重要性差错水平的估地,它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程度,如审计人员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完全无效,可将控制风险确定在最大值,即100%,内部控制越有效,控制风险越低,所需收集的证据量越少。   检查风险指在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现重要性差错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后仍未能揭示出这些差错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一定时,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成反比,检查风险越小,所需收集的证据量越多。   通过审计风险模式可帮助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风险与证据量的关系,检查或评价抽样审计计划是否合理,决定在审计过程中应收集的证据(样本)的恰当数量,同时从审计风险模式中还可看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是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就已存在,是审计人员预先确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种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又叫期望风险。例如审计人员愿意承担的存货帐户10,000元错报金额的2%风险,即审计人员可容忍的存货帐户最大差错金额为200元.则实际差错金额只有小于20。元时,审计人员才能对财务报表是否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肯定性意见。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风险无法量化,因此,期望审计风险的确定往往带有主观性,它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某些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把审计风险估计得高些,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可将审计风险确定的低些,这主要取决于(1)被审帐户重要性程度;(2)被审单位财务状况及财务发展趋势;(3)审计结论错误可能带来的损失;(4)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态度;(5)会计公司间的竞争程度等因素。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往往过高地估计审计风险,将期望风险水平定的很低,造成了审计时间和费用的增加。因此,审计人员要在风险与费用之间权衡,找到最佳风险点,既节省时间和费用,又保证质量。因此,重要性原则就成为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基础之二.。   重要性原则强调审计工作必须抓重点,在不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的前提下,允许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事实非重要性偏离的存在。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对财务报表是否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肯定性意见,并表明审计人员只有相当把握(如99%把握,即1%的风险)认定财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都是正确的,尽管其中还存在差错(包括查实的和未能查实的)。重要性原则的作用在于帮助审计人员确定抽取样本的对象及数量,比如对固定资产真实性进行审查时,除对固定资产帐表、帐帐是否相符外,还要按重要性原则选取一些应用较多,对生产经营较为重要,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折旧、净值等原始记录进行审查,并抽取一定比例的祥本进行测试,作出其财务反映是否与原始记录相符的审计结论。同时,在具体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将重要性原则量化后运用于整个审计过程。如在编制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要首先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初步判断数,根据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的审计目的以及不同的会计报表,确定多少金额的错误表达即为重要,再如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已定的重大错误金额为标尺,针对会计报表各具体项目确定可接受的最大差错金额。   总之,风险基础审计以审计风险的确定为基础,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兼顾审计时间和费用的节约,它已日益成为现代审计中重要的审计取证方法,并可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