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三农经济基本情况与改革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2011年,中国“三农”虽身处动荡而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之中,却取得了粮食连续八年增产的骄人成绩,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农村金融体系日趋完善。但在“人、财、地、物”等方面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掣肘因素亟待解决。展望2012年,中央仍将聚焦“三农”、改革扶贫力度将会更大,“三农”经济金融有望实现更快发展。 中国“三农”经济金融基本情况 (一)农业:粮食生产跨越式发展,机械化水平再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424亿斤,比上年增加495亿斤,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为建国以来最大增幅;粮食单产预计达到344.4公斤,比上年提高12.8公斤,8年内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是建国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预计粮食种植总面积16.59亿亩,比去年增加1044万亩;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与粮食生产增长相配套,2011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超过54.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达9.7亿千瓦,同比增长4.5%,预计全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将连续4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在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及通胀预期带动等因素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多数涨幅超过10%,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此外,据农业部预计,2011年全国各类龙头企业总数将达11万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万亿元,这些企业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约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量的2/3。 (二)农村:政策扶持“增投减负”,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883亿元,支持完成1239个中小河流试点项目的治理和11574座小I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3个省111个县9808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问卷调查也显示,2011年县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17.2%上升至19.4%;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补贴力度加大;国有粮食部门的粮食收购价继续提升;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资金较快增长;生态保护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政策基本落实,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基本到位,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平稳推进;91.9%的被调查县已纳入“农村公益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励补贴试点范围”,较2010年提高29.1个百分点;86.3%的试点县奖补资金已经到位;80.2%的调查县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综合文化站的乡镇占总乡镇数的92.6%;通油路或水泥路的乡镇数占总乡镇数的比重为97.7%。 (三)农民: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信心指数领先城市居民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10408.6亿元,增长21.3%。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需增长和产业梯度转移使得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全国农民工外出务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就业指导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外出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工权益进一步得到保护。受农民工就业环境改善和收入增长等因素影响,2011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4%,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的增速。预计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有望超过2010年的8.5%,农民收入将连续8年实现6%以上的增长速度。2011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农村地区消费者信心110点(100以上表示信心水平乐观,100以下表示相对悲观)高于城市9~10个点。 (四)金融:涉农贷款持续增加,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农村金融创新快速发展2011年三季度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农合机构、城信社、村镇银行、财务公司涉农贷款余额1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9.4个百分点,总体实现了年初设定的工作目标。其中,本外币农村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1.66万亿元、3.08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和20.3%,分别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0.2和4.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农村贷款和农户贷款累计分别增加1.75万亿元、4829亿元;农业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前三季度累计增加2343亿元。 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537家村镇银行开业,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6.4万笔,总金额达807.6亿元。根据银监会长期规划,截至2011年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较2008年底的122家增长10倍,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所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基本上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机构覆盖面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30%~40%的平均水平。农村金融创新实现更快发展:中国银联与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推出“金农易贷”银联福农卡,单卡授信总额最高达50万元;中国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多数地区农村都创新性地开展了惠农金融自助取款点,以低廉的成本实现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触角的再延伸。 “三农”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 (一)地:稳步有序推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2011年11月,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各地“农村土地股份制”等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探索稳步推进。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每年筹集资金近1000亿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全国新增耕地4200多万亩,荒滩、荒地、废矿坑等相继变良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8%的县划定基本农田;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县占调查县比重分别为55%、43%和42%;73.5%的县建立农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林权改革进展顺利。全国已有25个省份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已确权集体林地25.24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2.23%,共有8222.25万农户拿到林权证,4亿多农民获益;全国26个省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贷款金额455.53亿元;21个省森林保险投保面积3.85亿亩,保险金额1601.77亿元,保费4.27亿元;25个省成立989个县级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和719个资产评估机构,建立专业合作组织10万多个,其中林业专业合作社2.44万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760.05万户。#p#分页标题#e# 土地制度中的深层次矛盾亟需解决。实践中,由于信息不全、行政干预多、安置补偿费及土地补偿费偏低等原因,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流转机制亟待健全。从金融角度看,全国很多地方已在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站,建立土地银行、土田所等服务机构,以土地使用权作抵押进行贷款等。但由于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司法保障没有明确,基于政策性和信贷双重风险考虑,金融资本扶持农地流转仍有所顾忌。此外,信用担保和风险保障缺失、信贷风险管控难、新型评估公司资质不足和流转信息不对称、保障农民和银行利益难等问题也制约了金融扶持的积极性。 (二)人:户籍管理、住房保障有一定改善,农民尊严感仍然偏低户籍改革有所推进,保障性住房开工率完成较好。2000~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从36.2%提高至49.7%,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户籍管理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县均有7100多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国土部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摄影:张超月14日,保障房用地落实率不足100%的省份仅有9个,其余省份均在95%以上。2011年有望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约需占用土地4万公顷。与2010年相比,农民工在享受城镇住房保障方面的情况显著改观。 农民工非市民化明显、尊严感较低,保障性住房完成率尚不确定。目前城镇人口中约有1.5亿没有享受到城镇市民待遇,相当于城镇人口的1/4,可见大量城镇人口处于不完全城镇化状态。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73个有效调查县的分析显示,农转非人口最少的县不到100人,且多数县市都为农民进城落户设定了限制条件,其中多数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规模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因诸多限制因素被“拒之门外”,难于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被迫游走和徘徊在城乡之间,并因此长期处于一种“双重化”和“边缘化”状态。由此引发的被歧视感、被剥夺感等心理问题已演变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市民化”课题组对全国7省市6232名农民工的调查表明,受国家政策支持、农民工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但与农民工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在收入、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险、工作和生活以及医疗环境等方面,农民工感觉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自卑感强烈。国土部数据也表明,截至2011年10月14日,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仅完成55.1%。而依据往年经验(2010年完成率仅为67.9%),即便地方政府在年末突击供地,多数地方仍难以完成当年的供地计划,保障性住房的完成率还是个未知数。 (三)财:财政扶持力度加大、金融改革推进,农民增收问题依然突出2011年初,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资金为9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年实际投入规模将预计首次超过1万亿元。2011年11月底,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试点总参保人数达3.02亿人,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7966万人,积累基金1346亿元,有望在2012年实现全国覆盖,比预定计划提前8年。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融资业务的市县比例在提高,融资规模有所扩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继续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改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平稳开展。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48%的县为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县;48%的被调查县有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并承担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41%的被调查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纳入“国家示范社区建设行动计划”范围,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县中,有90%的被调查县财政对培训合作社人员给予支持,有93%的被调查县免收合作社税务登记工本费,有57%的被调查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获得贴息或低息贷款,有64%的被调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国家涉农建设项目。 2011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速度为13.6%,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为7.8%,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继续缩小;但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从2005~2009年的1万元以内扩大至2010年的13000多元,绝对差距有扩大趋势。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为这些新兴的农村金融组织创造可持续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如何对这些新兴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解决好地方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物:农田水利等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三化同步”还存在很多问题2011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各地普遍对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给予财政补贴,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农村用水协会或者用水合作社陆续建立;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改革逐步推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研摄影:张超的所有县域中,91.2%被调查县建立健全了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90%的被调查县建立健全了动植物疫病防治机构;75%的被调查县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县均预算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17.2%上升至19.4%。 依据国际通用的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等八项评估指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仅居于世界第51位。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创新,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占农业GDP的0.25%左右,与国际1%的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甚至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水平。受国际供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机制欠缺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虽实现“八连增”,粮食价格却波动剧烈,影响了农民增收和生产的积极性。要推进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2:“三农”经济金融发展展望 (一)“三农”发展注重顶层设计,政策扶持将聚焦科技、扶贫及保障粮食安全2012年国家政策仍会聚焦“三农”问题,“三农”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模式和谋变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央一号文件将聚焦农业科技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央还将加大扶贫力度,2012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增幅预计将达20%以上,新增部分主要用于“11+3”片区的发展。中央和省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支持贫困地区提高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和发展的保障能力;专项转移支付将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保证粮食安全也将是2012年扶持“三农”的重要举措,2012年将进一步提高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补助款数额,减轻粮食主产区财政负担。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中央在推进、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决心和力度将会进一步提升,保障房建设和完工将会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p#分页标题#e# (二)依托“三化同步”助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或将贯穿“十二五”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农业却因重工轻农、重城镇轻农村的发展模式而长期处于“透支”状态。针对上述问题,党和国家适时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这不仅是我国服务“三农”的重要理论发展和创新,而且对于推进城乡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确保农业应对农产品需求加大、资源制约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环境恶化等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依托“三化同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农业发展路径、农业投融资机制转型,进一步增强农田水利、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2012年以及未来5年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脉络。 (三)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信息披露机制将得到完善,农民增收预期加大中国已经连续8年实现粮食增产,但农产品价格却没有因此形成稳定的升值趋势,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时有发生,农民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加快建立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手段是2012年国家需要侧重解决的难题。在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将进一步通盘考虑国际、国内市场形势、政策取向以及自然等因素,以确保农民增收为前提,保持农产品价格波动处于合理水平,兼顾农村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伴随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还将加强农业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使农民逐步具备预知市场变化等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四)农村金融创新力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长远规划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保险、农业证券期货等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中逐步找准自身定位,已初步具备了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专业化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的能力。2012年,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改进、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小企业贷款、农户小额信贷等成熟业务品种,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广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依托“新农保”、“新农合”,完善存取汇等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便捷性、覆盖面和创新能力有望实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