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量经济学的革新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李晓宁 石红溶 徐梅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998年7月,计量经济学课程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许多高校的财经类或经管类专业都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但从教学角度来看,计量经济学却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这是因为,在授课中,教师既要突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一直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而如何把计量经济学教好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为了实现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突出理论、方法和应用相结合的教学基本思想,西北政法大学计量经济学教学组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08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问卷率为88.26%。本次调查问卷所测度的问题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学习效果;第二类是教学方式;第三类是教学效果;第四类是对课堂教学的期望。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存在四个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计量经济学作为方法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实践和统计软件三者的结合。可是,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重理论方法体系讲授,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教师均注重讲授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但对如何从实际的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经济问题却讲授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薄弱。因此,导致学生学了许多模型估计和检验的方法,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或者对模型估计的结果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尤其是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据统计,在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中,能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的学生不足2%,由此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习惯或能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提出“您认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多项选择题,有63.1%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比较突出。可见,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尤为突出,值得教师重视。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不完善之处目前,多媒体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它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趣味性与直观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大信息量,增添很多的知识点和讲课内容。例如,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矩阵推导和公式推理,授课时在黑板上书写困难,用多媒体展示可以节省时间。然而,仅靠多媒体教学,虽然容易加快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强塞给学生,但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与强度,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另外,多媒体教学容易使得教师“照本宣科”,仅仅充当了放映员和播音员,无法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学[1]。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提出“您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哪些缺陷”,有64%的学生认为信息的传递速度太快,有23.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不如板书逻辑严密,有17.7%的学生认为教学重点不突出,有36%的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减少。可见,多媒体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教学手段,必须以其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许多教师通过多媒体方式演示了计量软件的操作,但由于没有安排上机操作课,学生对计量软件仍难以操作与掌握,因此,计量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课教学。在调查中,我们提出“您认为是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增加上机实验环节”,有89.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上机实验环节。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为学生增加上机实验环节,而不仅仅只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软件操作。
(三)缺乏经典案例的教学目前,案例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新方法,已经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的重要手段。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也是一门非常枯燥的课程,只有用实际的案例去模拟,才能使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否则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难易让人接受[2]。目前,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一般在讲完理论之后也会列举一些实例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说明,但多数仅限于对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并没有对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等进行深入分析。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合适、经典的教学案例,或者结合实例分析和应用较少。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失去兴趣,许多学生甚至在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不知道如何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提出“您对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态度”问题,有44.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充足,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48.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您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的调查中,有58.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经典案例教学。所以,经典的案例教学也是教学环节中应该完善的一个方面。
(四)缺少课程论文考核环节目前,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仍比较死板,有的完全依据期末的闭卷考试,有的是期末考试加一定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也主要是以出勤和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应用性强的特点。一般来说,对于计量经济学只考核书面知识,即使学生没学懂,仅靠学期末很短时间内的死记硬背也能勉强通过考试,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毫无意义。在“您认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有21.1%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练习督促不严。在“您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的问题中,有17.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课程论文环节考核。可见,通过加强课后练习与增加课程论文考核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并以此来改革教学方式,不失为明智之举。#p#分页标题#e#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症结
一般来说,经济类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效果不理想,计量经济学课程也成为经管类学生最头疼的一门课程。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文科知识背景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大部分属于文科生,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这不利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因为计量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经济学课程,但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专家们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往往保留了重要的数学抽象推理部分,略去了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从而使得这门学科的计算性较强,淡化了这门学科的经济学性质。在教学中,许多章节出现了数理推导,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产生误解,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数学课,继而产生畏惧情绪,至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对解决经济问题有什么帮助更是不明了。在“您认为造成《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的原因”的调查中,有32.0%的学生认为对于计量经济学而言,教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因为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一样,必然使某些专业的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尤其对于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压力大,对教师讲解的数理计算部分不甚明白,从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调查中,我们提出“您认为《计量经济学》在所学课程中的难易程度”的问题,有53.7%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本科所学课程中最难的课程,有39.9%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而只有5.4%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难易程度一般的课程。学生之所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有这样的认识,是与他们的文科知识背景分不开的。
(二)先修知识积累薄弱本科计量经济学是多门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微观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目前,许多学校经济类专业把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作为考查科目,学时数安排明显偏低,导致学生的前期知识积累薄弱,而上述课程的学习与否、学习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计量经济学的学时数通常被压缩在48~64学时之间,这使得学生的前修课程学习效果较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容易顾此失彼,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经济学各专业是文理兼收的,不同背景的学生在数学基础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数学较差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对于较深的数学推导更是觉得晦涩难懂;部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掌握得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有些学生在修读计量经济学时,竟然没有学过线性代数,这样的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调查中,我们提出“您认为造成《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的原因”的问题,有77.8%的学生认为难学的原因在于先修知识(例如统计学、高等数学、概率论等)不足。可见,先修知识积累薄弱是造成计量经济学难学的重要因素。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目前,高校对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安排都不充足,例如西北政法大学对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学时安排是51课时。在短短的51课时内,即使是只向学生讲授经典的计量经济理论,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另外辟出时间供学生上机实习软件操作了。显然,较少的课时很难为学生深入学习和强化应用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这种学时安排与本科计量经济学大纲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存在明显的矛盾。对于本科生来说,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求其学习并掌握计量经济学完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显然不切实际,也不符合教学规律[3]。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任课教师为了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贪多求全,什么理论和方法都作介绍,重点内容则没有足够的学时保证,对方法的实际应用也重视不够,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似乎什么都懂,而实际上什么都不懂;有的教师只是有选择性的讲解,影响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同时,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使得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缺少全面生动的案例分析。在“您认为造成《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的原因”的调查中,有33%的学生认为课时少,没有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同时,在“您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的调查中,就有学生建议将教学课时由51课时增加到68课时。
(四)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目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几乎都以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形成“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一般来说,教师们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对这些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却涉及较少,使得学生听起课来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兴趣,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觉比较吃力,反应也比较慢,不容易和教师形成互动,造成一种教师“自问自答”、学生“不问不答”的课堂氛围。同时,学生的沉闷和无反应也会反过来影响到教师的讲课激情,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问卷调查中,我们提出“您认为造成《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的原因”的问题,有24.1%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您认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有29.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一言堂”,缺乏与学生互动。因此,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
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尽量简单化教学,减少枯燥理论的讲解与复杂公式的推导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纯粹掌握理论。因此,遵循教学规律,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做出调整,对于一些较难的数理推导可以适当删减,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例如,时间序列模型中涉及大量的随机过程和随机分析的内容,要完全弄懂随机过程和随机分析的内容可能需要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水平,所以在讲解时间序列分析时,适度减少一些繁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尽可能简单化地把基本原理讲解给学生,再利用经典案例与习题训练他们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简单复习所要用到的数学与概率论基础知识,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p#分页标题#e#
(二)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多媒体教学是必备的教学方式,但除此之外,应该辅以板书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教学印象。另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安排适当的上机实验,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Eviews软件的应用,学生再实际上机操作软件进行应用。及时的实验安排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巩固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值得注意的是,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如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引进经典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计量的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对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学生容易了解建模需要的经济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理论,降低建模的难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现象,演示模型建立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应用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本质内容,从而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取,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多增设一些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通过与经济、管理相关的生动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定量分析的重要性和有用性[6]。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企业如何制定产品价格、如何制定生产计划、政府如何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影响因素、银行如何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等案例,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和决心。在加强案例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科学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方法要求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一直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选择的论文选题开展学习。
(四)增加课程论文考核环节,引导学生注重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方法,并对学生学习效果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通过考核环节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始终牢记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问题或自由选题,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应用所学计量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并完成一篇小型课程论文,以此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这种课程论文的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应加强课后练习的辅导与检查,课后作业应尽可能结合课程实验布置,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复习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
(五)加强师生互动,增加课堂讨论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时,要注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多进行课堂讨论与启发式教育。教师可通过举例子、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应用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本质内容,从而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