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手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手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西方经济学中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而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一般更多是防止短期经济波动,实现短期宏观经济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对宏观调控多用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经济高涨,出现通货膨胀时,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膨胀,降低物价,稳定物价。当经济萧条,存在大量失业,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国民收增长,扩大就业。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决定了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上有自己的特点。   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是:(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保持物价的稳定;(2)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决定的国民收入尽量大,以吸收失业人口;(3)国际收支的平衡;(4)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1)国家预算;(2)税收;(3)国债;(4)财政投资;(5)转移支付。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1)法定存款准备金;(2)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利率。产业政策主要是以指导性计划来执行的,分为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我们就中国的宏观经济特点谈一谈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此我们只讨论短期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短期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应该是:(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保持物价的稳定;(2)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决定的国民收入尽量大,以吸收失业人口。   短期内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决定的国民收入不一定是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水平,如果该收入水平小于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水平,就会出现失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是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从而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但达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时,总供给表现为人们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由于受就业人口的约束,总供给不会再扩大,总需求的增长只能是引起通货膨胀。这时则用紧缩需求政策调节通货膨胀。总的来说,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还应有自己的特点。   一、从总供给方面调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通过户籍制度把大量人口留在农业进行生产,又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把农业中大量资金用于工业化建设,建设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化系统,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农业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工业有了飞速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还没有完成工业改造,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尚处于中期发展,二元经济仍是我国的经济现实。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型模型认为:在二元结构下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即传统产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农业部门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产业,大量使用土地等非再生产性资源,其规模不可能随人口增长而增长。持续增长的人口对农业部门形成了巨大压力,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几乎为零,造成整个经济收益递减趋势。工业部门是以现代化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可大量使用再生产资源,规模随生产的发展,不断扩大。并且工业部门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技术革新速度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可以大量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整体经济的收益。二元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发展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当扩张一直持续到吸收了所有剩余劳动力时,工业部门要想再扩大,就必须与农业部门展开竞争,以提高工资吸引工人到工业部门就业,而农业部门为了应对竞争,农业商业化也必然开始了。我国经济是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大量的农民剩余劳动力,总需求的扩张会引导总供给的扩张,总供给扩张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并且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对于总需求的增长,我国剩余劳动力应该是无限供给的。但我国总需求增长过快,也会引发通货膨胀,原因有两方面:   (1)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当总需求上升时,总供给方面受到的约束可能来源于能源等瓶颈产业,经济过热,总需求增加,但瓶颈产业的产量并不能大幅增加,这必然导致先是瓶颈产业的产品价格上升,接着由于成本推动形成通货膨胀。并且瓶颈产业的限制是社会总供给增长速度无法赶上总需求增长速度,从而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普遍上涨。   (2)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农业人口,人力资本较低,没有技术。在总需求增加时,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要求技术水平较高,而使剩余劳动力人口并不能被生产吸收而扩大总供给,一方面表现为存在大量结构性失业,一方面表现为总供给不足还会导致通货膨胀。我国的现实经济也验证了这一点,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多年经济增长率超过10%,通货膨胀率每年都在4%以上,2007年通货膨胀压力更加严重,通货膨胀率达到4.8%,但我国的失业率却在这几年大幅上升,从2002年的500多万增至2006年1000多万人,2007年虽然有所缓解,但失业率还是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在总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应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来拉动总供给增加,吸收失业劳动人口。但是,当总需求快速膨胀,总供给满足不了总需求引起通货膨胀压力时,政府应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压缩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出现,同时,政府还应运用税收、贷款优惠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产业的瓶颈效应,扩大总供给。还应该加强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减少结构性失业人口。   二、从总需求方面调控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策购买+净出口。政策购买支出是一个外生,政策控制的变量,本身就带有政策性。我国总需求结构是不合理的,我国总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快速增长。投资需求快速膨胀的原因是我国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现象存在,故利率对投资的调节作用不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许多行业存在着较高的利润和较低的进入障碍,企业投资对利率反应不敏感,同时,我国企业投资非理性严重,导致我国企业投资具有“潮涌性”和“羊群效应”。这样往往导致投资过热,引起通货膨胀。从出口方面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中国出口大量增加,成为拉动总需求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2007年宏观经济总体增幅达到11.6%,净出口对名义GDP增长的贡献会在3.6个百分点左右,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会在2个百分点左右。#p#分页标题#e#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非常大,因此,必须抑制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势头缓解贸易顺差。消费需求方面,我国一直表现为消费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人们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减少。同时,教育、医疗、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人们为了应付这三方面的开支而进行大量储蓄。投资长期过热必然导致社会产量的增加,但没有消费需求的发展,将有可能会导致产品卖不出去,引发经济衰退。出口增加会使我国经济过份依赖国际市场,在世界经济发生变化时会大大影响中国经济。故我们应该抑制投资的增加,不依靠出口增长来拉动总需求,而是应当扩大消费需求。   三、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在抑制投资方面,我国应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税调节投资的力度,抑制企业投资,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投资。并且运用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和投资的力度。在消费方面政府应通过改革税制调节高收入社会阶层的收入,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以整体上提高消费需求。并且完善医疗、教育、住房、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结构,形成我国合理的需求结构,通过需求带动供给,进而带动总供给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