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金融信息化调查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为了了解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现状、探讨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点,近日人民银行襄阳市中心支行组织力量对辖内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表明,历经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随着省级数据大集中工程的稳步实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一是机构设置、科技组织体系较为健全;二是业务经营基本实现信息化;三是初步实现了管理手段信息化;四是产品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基于各种因素,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信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现有核心业务系统面临发展瓶颈;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全员培训滞后,缺乏复合型人才等。在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标准化建设,推动金融业务创新,打造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服务新平台,已经成为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对襄阳市辖内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依据监管部门核定的业务范围为“三农”提供各类农村金融服务,在全辖设有分支机构200多家,基本形成了能够覆盖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在科技组织架构方面,目前襄阳地区6个县(市)的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科技服务中心,负责对各辖区内网点科技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并各配有专职技术人员2名(老河口农村合作银行为4名)和多名网点兼职管理员,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与维护;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根据自身体制和经营特点,信息工作分别由会计结算部和财会运营部承担,并设定了一名专职科技人员,负责辖内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邮政储蓄银行信息化实行的是分块管理,即邮政金融业务网点归邮政金融业务局统管,其信息工作由办公室负责,银行网点归邮储银行综合管理部负责;湖北银行县级分支机以及3家村镇金融机构的调查情况,来探讨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之路。 一、基本现状经过多年发展,襄阳市辖内农村金融机构推进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快速渗透。特别是农村金融电子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和各种电子设备硬件设施配置初具规模,大幅提升了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设置健全,科技组织架构逐步形成 目前,襄阳市县级农村金融机构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邮储银行外,老河口市和谷城县还设有湖北银行分支机构,宜城市设有国开村镇银行,枣阳、谷城、老河口三县市设有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主要面向粮食收储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客户,无网点和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银行信息系统均由其上级行或总行统一维护,未单设信息化运维护机构。 2.电子化经营基本实现,支付结算体系初步建成 一是各金融机构及基层营业网点均有两条通信线路与上级部门进行业务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实现了内外网分离、双网互备、办公与生产隔离。以农信社为例,实现了辖内所有农信社联网通存通兑、开通了网上银行和代收代付等各项业务,其科技服务中心设有中心机房,接入网络线路5条,分别是OA办公网、综合业务生产网、国际互联网、银监局1104网、财政专网,并按照省联社要求,做到了OA办公网、综合业务生产网和国际互联网三网的物理隔离。二是除村镇银行设备自己购置(软件仍为统一开发),其他金融机构设备以上级行统一购置为主,县市支行自购为辅,软件由上级行进行统一开发和安装。三是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直接在乡镇设立支行或者办事处,办理涉农金融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比照城区网点建设配备,其业务IT系统只是一个远程客户端,所处理的金融数据均通过其上级行,甚至是该金融机构的全国中心,业务处理速度主要取决于与上级通讯线路带宽、畅通情况以及信号稳定情况。四是农村金融机构都在乡镇一级建立了简易信息化支农服务点,主要在一些经营商户安装POS供客户刷卡消费,以及安装转账电话,供商户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通过银行卡实现账款的划转。 3.实现了管理手段电子化 随着辖内金融机构各类业务系统的上线和运营,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正快速、稳步推进,已逐步建立起功能全面、覆盖面广的金融业务网络系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先进的技术手段、高精度的运算工具在业务操作上的应用,避免了人工计算造成的差错,自动化的通信线路也能快捷准确地传递信息,各种加密防伪技术还能避免外界干扰和破坏,确保了信息的安全高效。据统计,襄阳市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IT业务系统主要有四类。一是综合业务系统。主要以办理客户存取款、转账及结算等,如农村信用社包括了柜面业务、中间业务和网上银行等多个子系统;农业银行融合了柜面业务系统、中间业务系统、电话银行系统、短信银行、网上银行系统和电子钱包等;邮储银行以储蓄绿卡系统为核心,融合了汇兑系统、公司业务系统、中间业务系统等。二是征信查询系统。主要对个人、公司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查询,以便在对客户进行进一步金融服务时提供重要参考。三是信贷管理系统。主要是各金融机构办理各类贷款时,进行登记、申批的管理程序,一般运行在办公网环境下。四是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是完成所属系统上下公文信息的传递,如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通过城域网建立了基于Domino平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农村信用联社则采用的是专用文件传输系统,只接收下行文,银行内部行文则采用纸质形式。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局规划,信息利用率不高目前,襄阳地区各农村金融机构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体系,但由于设备型号、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信息共享比较困难;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p#分页标题#e# 2.管理理念落后,支付体系不完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日益繁荣,但是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步伐依然滞后,边远乡镇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尚未开通,造成结算渠道不畅、资金流动速度减缓,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农村金融信息化程度不高。 3.数据高度集中,风险隐患凸现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综合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基本上都集中在省一级分行,通过数据大集中进行统一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果减少重复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但是这种高度集中必须以基层安全稳固为前提,要建立严密的内控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各网点的信息化建设和安全运行管理力度。 4.员工培训滞后,缺乏复合型人才从调查情况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复合型人才,员工计算机知识和综合业务系统操作安全防范培训工作明显滞后,大部分情况是科技人员每年参加1~2次上级行(社)组织的专业培训,而针对一线操作人员或是全员的培训几乎没有。基层金融机构对于人才培养机制重视程度较低,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 三、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十二五”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业务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关键支撑,信息科技将面临来自于金融产品创新和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打造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服务新平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 1.统一规划,努力构建农村金融IT体系以金融业务为中心,全面构建柜面业务处理及各种支付终端相互配合的业务支持系统;以管理为中心,全面构建财务核算处理、会计报告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专家支持系统相互配合的管理信息及支持系统;以合规经营管理为中心,全面构建程序体现制度控制远程实时授权系统、业务认证系统、业务审计系统、问题整改、监督系统合一的内审控制体系。通过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自动化及IT系统的作用,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 2.合理布局,努力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农村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推广运用,对经济形势好以及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地区,应增设营业网点或自助银行,增设自动柜员机、POS机等设备,实现村村全覆盖,营造良好的支付结算环境。要开展现代金融知识进村入户宣传培训,帮助农村客户熟练掌握现代支付工具的操作使用,学会如何防风险、防诈骗,让广大农村客户真正地感受到现代支付工具的便利。要加快现有科技产品的换代升级,完善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完善电话银行功能,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建设,提高自助设备的服务能力,提升前台的科技服务水平和竞争力。要丰富卡业务的品种和功能,扩展银行卡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针对“三农”发展的新形势,不断研发出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 3.管防并重,努力实现数据集中安全运行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的核心基础。数据集中安全运行,可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形成以客户管理为框架的成本控制体系,促进金融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机构要从技术手段、人员管理、健全内控制度等方面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金融机构员工和广大农村客户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增强安全防护能力,为数据大集中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4.多措并举,努力保障业务安全高效运行一是加强信息科技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各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科技素质。二是健全各项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全面完整的IT内控制度是防范信息化操作风险的前提,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具体业务都有对应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在制度的执行上必须严格。三是经常推进安全检查。对照各项安全管理规定,经常性的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加强对操作人员权限和密码管理,杜绝和防范计算机案件和事故发生,确保网络和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