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陈润羊 单位: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
1前言
西部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当前,在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置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西部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在西部新农村建设中既实现经济发展,又保护好生态环境,统筹协同是重要前提,而经济与环境协同模式的设计是当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类型多样,如何进行科学分区,是寻求因地制宜模式的前提,也是实施差异化政策的基础[1]。
2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环境协同模式内涵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使经济和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间按照一定数量和结构组成有机整体,配合得当,有效运转。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模式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源于一定地区关于两者协同动力、路径的基本经验和规律的提炼与深化。它应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动态开放的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与环境协同模式对相似地区具有较大的借鉴、示范和推广意义,其本身既有共性,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一面,又具有不断吸收外部系统经验、不断扬弃自身的一面。经济与环境协同模式不仅仅是目前大多相似条件下成功经验的总结,而更要侧重于对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可能引向成功路径选择的启示和探索的意义。
3西部地区相关分区研究述评
一直以来,西部地区的分区问题受到学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分区的视角和依据,结合环境经济协调的主题,就目前与其分区相关的主要观点和类型进行概括,具体为(表1)[2-8]:①从行政区划结合地理特征角度,西部包括西北5省市和西南5省市,另加内蒙西和广西。也有人认为,内蒙古可划入西北,广西可归为西南。②从区域农业视角的分区属自然区划下的农业部门区划,主要分类依据是农业资源地域组合决定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异。③基于水资源短缺是西部尤其是西北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节水农业的角度进行分区。④从生态经济视角的分区。根据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现状,从发展生态经济是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重点出发进行划分。程国栋提出的四大生态危机区或生态经济类型区,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董锁成在研究方法、研究精度及其分区特征分析和结症诊断等方面具有开创性的价值。⑤科技部从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根据地理气候特征、生态类型和产业结构类型的特点设置技术集成与区域示范课题,其中5个与西部地区直接相关,但西南只有山区一个,不能代表广阔多样的西南类型。⑥从政策实施的角度,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从重点经济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农产品主产区等角度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划分,但划分的区域不是成片的。
3.1西部地区分区的基本评价
主要为:①分区视角。根据目前分区研究依据的视角看,主要是从自然区划、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经济区划等角度进行划分。整体而言,目前的分区大部分是把西部所属的区域作为上述分区的具体类型,或以西部区域为研究对象的西部内部基于不同研究主题的分类。②分区原则。分区原则是整个分区研究的关键。现有的分区研究依据研究者的目的和用途采取不同的原则,具体到与西部区域内与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相关的分区原则有: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经济等原则,每一种分区都有隐含在其后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如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等。科学的分区原应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分类才符合地域复杂性分区的要求。③分区方法。分区规律是在同一地域内部表现为相对一致性,在此地域与彼地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分区是把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加以系统揭示和归纳的方法和过程。大的分区方法有定性法、定量法,实际应用得较多的是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如相对严谨的分区,一般要建立分区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现在更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区域的分异特征,揭示研究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地域的分异规律。④分区单元。目前的分区单元总体上以分异地区为单位,但也有以县或地州市等行政单元为单位。大部分的分区基于研究目的,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⑤空间形态。有的分区涵盖全部研究对象,在地域上连片;有的分区是针对重点地区展开,在地域上并不连片。⑥分类与分区的结合。一般的分区是就分区论分区,更多的是就研究主题进行先分类后分区,或分类和分区相结合。这种分类是研究主题的主导因子,分区则是分类地域空间上的展开或落实。
3.2西部地区分区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从目前的状况看,西部的分区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需做进一步深化研究:①针对西部整体的分区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西部内部更细致和更精细的分区研究有待深入,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如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主题还未触及。②目前大多数分区研究是从整体上对分区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从而得到服务于研究主题的分区结果,但对不同分区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不同区域内的差异化和针对性研究不足,影响了提出差异化的对策与建议。③目前定量研究分区多,但定量研究受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分区评价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差异大。定量是分区的基础,但就研究主题而言一般都较复杂,这就需要一定的定性判断,或基于实地调研和专业素养的经验判断,这样分区的依据和结果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④未来的分区研究要充分结合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有所突破。如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解决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对大量经济、社会和环境数据的处理问题等。
4西部地区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分区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环境协同的主题就是要探究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可行途径和模式。协同模式分类基准应是“协同关系”及其地域差异,即基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与关系的界定和识别,进而划定地域差别化的模式。
4.1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分类分区是构建西部地区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模式的关键,其核心是确定分类分区的原则、用途和目标。分类时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协同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协同目标、主体、结构、空间、阶段、空间尺度、动力、手段、途径、策略等方面。#p#分页标题#e#
4.2分区方案和分类建设对策
分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环境经济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区方法,在适当定量的基础上,基于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的主题进行定性判断。在空间形态上,突出重点地区,不追求地域上的全覆盖。在分区单元方面,在考虑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协同主题确定的分异地区为主要单位,重视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综合上述分类原则和依据,可将西部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区域划分为八大区:城郊农业区、西北牧业区、西北旱作农业区、西北灌溉农区、西南高原区、西南河谷平坝区、西南丘陵山区、青藏高原生态农牧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列出八大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各分区分类建设的初步方案,见表2。当然,所列的建设方案目前只是对相关要素进行了初步识别,更精细的内部各要素的识别、关联性、具体协同对策等科学问题,尚需在量化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