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及职业能力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纷纷从学校毕业,追随父辈的身影顺理成章地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新生代农民工”随之出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身上显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第一代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以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居多,其中文盲还占有一定比例,进城后大多从事艰苦行业的工作,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主要靠出卖劳动力为主。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大为不同,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有的在进入社会前还在专门职业学校学习或接受过培训。第二,对农村和城市的认同感互换。
第一代农民工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农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即使在最后时刻想到的都是叶落归根,他们会把进城打工的不得已称为“背井离乡”。相反的,新生代农民工则是主动自愿的追求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自信和憧憬,希望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获得工作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在城市生活是他们的奋斗目标。第三,思想观念转变。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挣钱养家是第一位的,对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待遇条件等不会过多的挑剔,也没有融入城市的打算。而新生代的农民工由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工作岗位相对挑剔,他们已无法从事像父辈那样的艰苦工作。往往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根本没有回农村的想法,他们想通过城市生活来充实和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第四,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变化。第一代农民工往往省吃俭用,除了工作以外,基本没有精神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难觅老一辈农民工土里土气的身影,他们更乐意花钱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他们追求时尚的服装,轻松体面的工作,亲睐高科技电子产品,有着一定的休闲文化生活需求,俨然和市民已无多少区别。第五,维权意识和社会主人公意识增强。新世纪“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深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有了很大的改变,加之国家对农民工利益和生存环境的重视,他们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利益受损时只会忍气吞声,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和舆论压力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些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在城市赶出一番事业,或成为行业标兵,或成为创业成功者,赢得了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也开始为地方发展和农民工自身地位的提高积极呼吁和行动,作为城市一份子的主人公意识明显增强。
“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不仅仅是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相应的一系列诸如住房、交通、就业、社会治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生活空间和政府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新生代农民工一心想融入城市生活当中,而城市人则通过种种制度壁垒将农民工排挤出城市,不容许侵占他们既得的空间和利益。至此,长期的拉锯战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这就是既回不去农村,也融不进城市。
对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未来则多是迷茫,自小在城市或学校中长大的他们,对农村生活不了解也没任何生存经验,就认准了城市生活这一条路。即使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徘徊,哪怕不能被城市人认可,他们也没有退路可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往往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这种生存境遇使得他们形成了自卑、心理失衡、心理挫败的复杂心理,尤其是当理想破灭、求助无望时,自杀、犯罪等一系列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的问题就产生了。
(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
他们面对的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城市制度壁垒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将公民人为地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并且赋予二者不同的权利[2]。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迁移、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构成的制度屏障,人为地设置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城的成本和障碍。城市建设一方面需要农民工的贡献,因此在经济上采取吸纳政策;另一方面在城市福利分配与享有方面则设置壁垒,采取排斥态度。这种在“经济上吸纳,社会关系和福利上排斥”的双重态度,使得农民工被迫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第二,就业制度。很多城市为了缓解本地区的就业压力都会制定一些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政策,使得外来农民工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在就业方面的歧视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在城市供职于“低端”职业,大多数成为为酒楼、宾馆或饭店的服务员、保安以及制造加工企业工人,劳动时间普遍较长,工作待遇偏低且稳定性较差,更谈不上职业发展,这些都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之路并不顺畅。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封闭性,没有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其中,或者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而难以纳入保障体系。这些现实情况致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普遍缺乏保障,这必然制约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和进程。第四,住房制度。城市市民子弟由于继承了父辈们享有过的福利住房待遇,在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后,属于白手起家,首要的就是住房难。他们面临着工资低、房价高的严峻形势,农民工只能是选择偏远的郊区或者是脏乱差的贫民区居住,不仅拥挤,而且没有安全保障。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成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奢望和梦想。由于在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住房,没法改变户籍身份,只能成为城市中的农村人,随之而来的下一代上学难也使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甚至被迫打碎他们的城市梦;另外,由于没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医疗保障方面也面临更高的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没钱身份,还得再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受到城市人的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挤。因此,他们的融城之路的成本异常高昂。新生代农民工融城之路上的重重障碍,更容易使得他们对城市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纾解,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情来,因此,有必要在制度上寻求突破,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城之路扫清障碍,这不仅能够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也能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p#分页标题#e#
(二)新生代农民工回去农村同样困难
首先,生活方式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多是80、90后,自小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中或一直在学校读书,大多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这使他们缺乏农村生活的体验,其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更多的是趋同于城市,他们已经不愿意接受农村单调、简朴的生活方式,更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守着家乡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其次,生产方式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受父母宠爱,生活条件相对宽裕,很少接触农业生产。由于大多是在接受教育后直接进入城市,不仅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缺乏了解和体验,也没有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的动力。所以,他们既无农业生产的兴趣,也无农业生产的经验和能力。同时,由于看到农村的落后和父辈的艰辛,也使得他们认为农业生产不仅辛苦、挣钱少,而且缺乏发展空间、不够体面,所以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回到农村。再次,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不适应。农村的社会成员在农村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农村观念和行为,而且这种的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和人际交往实践的人是很难理解并融入农村社会系统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长期的求学和外出打工经历,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农村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更接近城市,他们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显得与传统农村社会的格格不入,他们俨然已经成了农村社会系统的陌生人。同时,他们从农村社会系统获得的情感、交往等社会性的支持也十分有限。上述要素都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回乡之路的不顺畅。回乡务农显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用自己的新思维和新的观念去影响传统的农村社会,促进农村观念更新和经济发展,走一条回乡而不务农的创业之路,未必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限制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但还是徘徊于城市的边缘地带,除了有城市制度壁垒的限制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自身素质的不足,自身能力和素质尚不足以满足城市较高待遇和岗位的职业的要求。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缺失,也是他们不能胜任城市相应岗位的重要原因。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激增,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9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面对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强大教育需求,教育培训供给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地方政府没能做好功能定位,要么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么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偏差,没能满足农民工的心理预期。同时,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存在偏见,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均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进而制约了他们胜任更高标准岗位的能力和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途径
融入不了城市,也回不去农村,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处于尴尬境地,然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又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摆在他们的道路只有两条,这就是回乡而不务农,子承父业从事农业生产很显然已不现实,那么只能自主创业,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另一条道路则是继续融入城市,进一步市民化。无论哪条道路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是行之不易的。因此,地方政府必须积极介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和进一步市民化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资金方面的保障。只有通过地方政府和新生代农民工双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能力,才能完成无论是“回乡”还是“融城”的职业发展之路。同时,也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完成职业生涯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
首先,从自身做起,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新生代农民工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市场发展规律,利用有利的主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同时,要对自己的人生有详细的职业规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
其次,加强技术培训和心理辅导,提高就业能力。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的转移性支付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针对他们的能力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水平。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尴尬环境,难免产生心理问题,相关部门有责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通过教育使他们对自己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他们做出个性化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政府积极引导,做好典型案例示范。积极创业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宣传和动员,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工具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广泛宣传返乡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要通过创优评先树立典范和榜样,积极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典型案例、典型经验,发挥舆论动员作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第四,积极加强法律保障,提高农民工地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城市里找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这是物质基础;二是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更接近于当地市民,这是观念融合的需要。这两个条件的形成,单靠农民工个人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政府的积极努力,一是出台禁止歧视农民工就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宣传,提供农民工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二是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要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纳入同等市民待遇的范畴,这是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基础性保障。第五,积极推进制度改革,适应城乡两个变化。对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的二元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度等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强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搭建就业创业信息桥梁,创造城、乡两个发展空间,以适应变化了的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现状。
最后,加大政策扶持,提供创业平台。地方政府要提高整体服务意识,相关部门比如工商、税收等,在返乡农民工创业上,多开绿灯,积极提供优惠政策。人力资源、财政、科技等部门应该积极建设网络平台,及时劳动就业信息、各项优惠政策、创业项目等,积极构建和谐的创业环境。#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李瑛 单位:燕山大学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