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革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革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革新

作者:欧阳强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不同的国家对于双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形式。《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的定义,即:在学校的各种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运用第二国语言。该词典认为,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浸入型,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保持型,学生刚入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过渡型,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用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指的是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手段,通过学习非语言类学科的科学知识来达到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和语言的目的。

(二)国内关于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经验探讨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国内各高校开始推行双语课程教学。由于西方经济学本身源于国外成功基础课程,我国的教学和研究都比较晚,理论知识需要从国外引进并加以消化吸收。为了使我国学生更多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许多教师围绕经济学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经验。一方面,随着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方面达成了共识,同时认为双语教师不能胜任、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效果不够理想等是目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加强师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升双语教学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目前针对“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较为缺乏,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实践尚须深入。

二、“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是很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所选用的课程之一,其理论性较强,且近年来呈现出将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引入经济研究的新特点,定量分析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手段。笔者所在学院自2002年起,陆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开展了“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2007年起对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改革试点,四年来,“宏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主要针对2007-2009级的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目前共有9个班1350多名学生接受了“宏观经济学”双语学习。“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提升教学效果

1.知识内容新。“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大都采用原版教材或将其作为重要参考,由于国外教材大都是一流学者(一般既是学者,又是教师)撰写的,且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可依据情况变化添加一些新的内容,因而新颖性和实用性强。2.教学方法新。与国内教材侧重于演绎相比,国外教材案例较多而且很有代表性和参与性,侧重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有利于教师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材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接受课程新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用英语学习本专业的技术和阅读原版书籍的能力。同时,双语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熟悉和运用英语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造就高素质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

双语教学有助于满足我国经济对高素质宏观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在全球经济纷繁变化和国内经济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各类政府机构、决策部门对宏观经济管理人才有着更高要求。实行双语教学,对教育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知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善于分析、准确判断国内外形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有着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三、“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都为大学本科一年级,专业背景不够深厚,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设定为:一是让学生领会“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形成理论知识的框架体系,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方法思考、解释和理解当今世界及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二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外语实践能力。

(二)教材及配套体系

课程小组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从初级到中级的适合于本科生的教材配套体系,包括英文教材、自编的中文教材和专业词汇手册、参考书目、教学网站等,加上近半数教师在美、英、澳等国留学或进修过且长期处于本学科科研第一线,因此有利于在教学中不断为教材体系补充新的教学资料与信息。我们将曼昆教授编写的《宏观经济学原理》(英文版)作为固定教材。该教材具有权威性、易读性、前沿性等特点,适合本科学生使用。同时,在备课过程中,将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编著的《宏观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作为教学参考书之一,并将教材体系中的优秀中文教材和自编辅导教材作为学生课外补充读物。这一教学配套体系有利于降低专业知识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原版教材内容,为提升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课程体系

依照基础理论———存在问题———政策主张的分析顺序,涉及“三个变量”(GDP、失业率和通胀率),三大模型(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两大问题”(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以及“两大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由于国内教科书与国外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双语教学的课程安排必须与其他专业课,也就是用母语开设的专业课通盘考虑,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保持“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连贯性,课程教学小组教师之间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调整了课程体系:一是调整课程门数,即通过双语教学,选用国外教材,将国内教科书中欠缺的内容以开设新课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二是通过教学大纲进行协调,对“宏观经济学”中文版教材和英文原版教科书中有重叠的内容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加以规定,在授课时各有侧重、各有增减,既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真正融入整个专业课教学体系之中。#p#分页标题#e#

(四)教学内容

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将本科阶段“宏观经济学”知识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即基本原理介绍(包括三个变量及三大模型)、“两大问题”分析与“两大政策”评析。其中,基本原理是“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基石,也是其教学的重点,包括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等,安排了全部教学时间的40%到50%。“两大问题”部分通俗易懂,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占全部教学时间的30%到40%,此外,“两大政策”部分是基本理论的扩展,学生对该部分内容了解即可,因此根据具体内容的实际难度,安排了10%到20%的教学时间。讲授过程中,同时注意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第一,将各主流经济学流派思想穿插其中,反映宏观经济理论近年来的最新发展。例如:在讲授曼昆原版教材第34章有关经济周期的理论中,增加了有关芬尼•基得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二,将本学科教师多年来在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引入教学之中,主张在推动教学规范化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注重经济学的“本土化”。例如,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有意识地揉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考虑经济现实问题。第三,注意将课程小组老师近年来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课堂讲授中。

(五)授课与考核形式

从教学形式来看,各高校实行双语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采用原版专业教材,授课用汉语;一种是采用原版专业教材,授课交替采用汉语和英语;还有一种是采用原版专业教材,授课也基本上用英语。结合教学目标、教材选择以及学生接受能力,我们选择了第二种教学形式:即授课时采取中英文结合,核心概念和要点的讲解使用英语,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的分析则以中文为主。为了使双语教学能有效地贯彻下去,我们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鼓励学生在课后根据兴趣自己选定课题,完成小论文。学生们需要在透彻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搜索中、英文文献,仔细阅读、整理,形成思路,再设计结构,组织语言,完成论文。期末考试坚持用英文出试卷并辅以加分的办法鼓励学生用英语答卷。注重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而且期末考试考题中的部分试题选自英文教材。这种考核方式促使学生们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六)教学方法

1.循环渐进法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灵活把握授课过程中英文使用的比例,循序渐进。“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涉及较多专业词汇、图形,为便于学生们对照理解,制作中英文对照PPT课件,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将英文的比例由少及多逐渐增加,开始时约为30%到40%,在学生们反馈接受良好的情况下,则继续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并逐步增加英文比例。如果大部分学生表示理解困难,就用中文结合中英文PPT再讲解一遍。少数实在难以理解的同学,则推荐其课后仔细阅读中文教材,并对其单独辅导,力求不因双语教学降低教学质量。在“两大政策”部分,大多使用英文讲授,少数难点部分加上中文PPT注释,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英语学习氛围。“两大问题”部分,根据具体内容的实际难度,尽量使用英文讲授,难点部分则配合中英文PPT,用中文再讲授一遍。循序渐进为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2.互动性案例教学法“宏观经济学”在现实中应用广泛,教学中应结合每章内容,精选案例,并在授课前告知学生,让学生们带着思考去学习基本原理,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案例的讲解或分析中来。例如,在学习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章时,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代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尽量多使用英语阐述自己所代表流派的经济学思想,再分析这个流派为应对危机可能提出的经济刺激政策。最后再加以总结。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热情参与,教学效果良好。整个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还积极关注经济、政治事件,学会了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思考现实问题,同时提高了英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3.信息综合利用法“宏观经济学”是一门融综合性、探索性、技术性为一体的最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科学性、先进性相结合的学科,在实行双语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正好与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相得益彰。备课时,通过网络资源,编写专业词汇对照表,给出教材译文参考,搜集更多教学辅助材料,丰富教学的信息量。课堂上,通过在实验室、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运用计算机、投影仪、语音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直观生动的效果吸引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内容。课后,鼓励学生将课外遇到问题通过公共邮箱及时与教师交流,并将课件资源共享,以方便学生预习与复习。此外,还选择适当的题目,鼓励学生写文摘和综述,采用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网络期刊文章等辅助性教学手段,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其专业素养及英文应用能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程教学小组为学院2个系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每个学期每位老师教授平均为1~2个宏观经济学课堂,参加听课的学生规模一般在100人以上,有的课堂甚至达到了200人。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课程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认为双语教学方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潜力,不仅学到了经济学知识,而且对于四、六级英语考试、托福和GRE考试甚至就业都有很大帮助,不少学生在英语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方面也得到很大提高。

四、推进“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的体会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

“宏观经济学”与英语的耦合关系是其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定位是首要问题。首先,由于双语授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学”专业知识,英语只是学习的工具,不能过分强调英语语言的表达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其次,双语授课是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外语语言能力开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外语的实践能力和用英语表达课程内容、解决课程内容的能力。因此,宏观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后的教学目标应明确两点:其一是专业知识目标;其二是外语能力和技能目标。#p#分页标题#e#

(二)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双语教师应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建设一支既有纯熟的外语口语能力,又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队伍。1.开展和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外语口语水平。选拔一批英语水平较高的业务骨干,进行双语教学培训试点,培训内容包括: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能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加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技巧和方法等。2.引进合格的双语教师。近年来,在引进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专业和外语都优秀的教师作为双语教师的培养对象,鼓励开设新的双语教学课程。此外,通过引进在国外高校任教的中国籍教师或留学生作为客座教授,让学生感受到国外双语教学课堂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氛围,提高他们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3.探索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了规范双语教学,学校制定了“双语教学准入制度”。双语教师由任课教师本人提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申请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并对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指定课程的“双语教学任课资格证书”,实行双语教学“持证上岗”制度。对于教学效果良好、并通过学校各项考核的教师,学校给予必要的奖励。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双语教学师资库,集中双语教师资源,建立双语教师档案,不断扩大双语教师队伍。

(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重点

1.课前预备。精心设计课前预备内容、课前预备形式、课前预备方法、课前预备检查四大方面。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力求内容少而精,一般只要整理出脉络和思路即可,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这样就可以使教材内容化繁为简,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框架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整个课程开始之前以及在讲解每一章节的内容之前,都先概括介绍课程的学科定位、主要内容、体系安排(以图表的形式表示),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确保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所学知识,加强理解和吸收。

2.教学模式。力求从灵活到稳定,逐步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从小到大,逐步增加学生的自学压力;从师到生,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少到多,逐步增加外语授课比例;从讨论到实践,设计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评价体系;从低到高,逐步培养学生的外文阅读和表达技巧。这样在师生互动式教学中既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又提高了学生读、听、说、写的技能,从而改变英语学而不用的不正常状况。

3.目标激励。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立一些明确的、鼓舞人心的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学生完成每个小目标后都及时给予强化。通过这种激励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不断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建议推行选课制度

由于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不少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远远达不到双语教学要求,对他们进行双语教学,无异于拔苗助长。因此,可以考虑让已经通过CET四级或BEC二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双语教学。由任课教师给出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授课内容,由教学管理员发放选课通知,让学生在中文班和双语班之间自由选择,教师遵从学生的选课意愿给予双语和中文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与此同时,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宣传,对部分双语教学课程给予明确要求,给予学生学分计算上的倾斜等。建议以选课制度为基础,推进双语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