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进展及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进展及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进展及应用

 

自1956年罗伯特.索洛在其里程碑式的论文《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篇论文》当中创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在以后的半个世纪当中都扮演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石的角色。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逐步从以逻辑推理演绎为主转向更重视数理分析和模型建设,其中很大一部分理论及实证研究都是以索洛模型为主要出发点和推理根据。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展,索洛增长模型亦在诸多的实证检验和理论应用当中得到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多层次多方向延伸。   一、理论基础与发展   索洛增长模型(Solow,1956)通过放弃劳动力与资本固定比例,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刀刃平衡”,通过将资本、劳动和总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内生化。索洛将一般的生产函数表述为:Y=F(K,L),并在考虑技术水平变化时使用可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Y=A(t)F(K,L)。给定储蓄率不变,最终产品与资本存量的稳态增长率都为,其中n为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索洛模型假定总储蓄率为s,资本折旧率为δ,得出资本积累方程k=sf(k)-(n+g+δ)k。在以后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以具有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代替了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修正这个模型为Y=F(K,AL)。为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之后的研究引入了多种索洛模型的变形。如卡斯等人建立了无限期界模型并提出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资本存量条件,索洛模型最初推导出的黄金律资本存量被修正为修正黄金律资本存量(Cass,1965),以将储蓄率内生化;引入已有资本的废弃率来考量新通用技术的出现引起的产出下降(Aghion,Howitt,2011,第九章);在索洛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因素H(t)(Mankiw,RomerandWeil,1992)等。我国亦有不少研究对索洛模型进行了理论拓展和延伸。李军(2003)、周晨和熊和平(2007)引入老龄化因素以测定老龄化程度对经济的影响;熊俊(2005)通过“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条件的放松和自变量的调整,扩展了索洛增长模型;刘海生和解江树(2005)在索洛模型中引入按技术分配,分析了非体现技术进步和体现技术进步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李国柱(2006)引入环境约束以考察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何莉(2007)引入人力资本和出口依存度,以测量各省经济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傅为忠和刘!楠(2008)通过引入随机干扰项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张谊浩和周庭佐(2011)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因素,得出新的人均产出。   二、实证研究与应用   由于索洛模型的基础作用和解释能力,经济学领域很多研究都运用该模型作为工具来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策略。下面以基于中国经济的实证应用为例,综合评述索洛模型在不同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和验证。自1988年始,我国的索洛模型实证应用研究共计191篇。可粗略分为七大类,即整体的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分析、人口劳动力、贸易投资、科技教育和资源环境的贡献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索洛模型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是根据具体国情,从总体宏观经济层面解释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和经济基本要素的变动和贡献,并提出改进对策。典型的应用有国内经济全要素分析、储蓄贡献、投资贡献、货币供应影响等。如刘强(2001)、王玉荣和孙玉琴(2002)、马小鹏(2005)、王维国和杜修立(2005)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王风云(2005)利用索洛模型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韩立杰、于海滨和刘喜(2007)、王德劲(2007)、波唐勇(2009)、俞林(2011)等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等全要素分析;贺福珍(2010)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探讨了非充分就业环境假定下的经济增长问题。   (二)产业经济   利用索洛模型对国内各产业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释,具体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分析、工业经济分析、服务业经济分析和企业经济分析。亦有研究是基于整体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等来分析经济增长。如战明华和许月丽(2006)将产业结构因素引入模型,测度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彭军涛和陈其霆(2000)分析了制度因素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赵燃和骆乐(2007)、祖立义、傅新红和李冬梅(2008)、曹佳、肖海峰和杨光(2009)分别测算了我国渔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余明阳和刘春章(2009)运用索洛模型构建品牌声誉增长模型,解释了品牌体验水平对稳态的影响;高晓然、董勤和于英川(2005)对集成电路行业技术进步作用进行定量计算。   (三)区域经济   索洛模型运用在区域经济分析当中,通常是具体分析某一地区的要素贡献和经济增长路径,或综合分析国内各区域间的异同、研究要素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影响。如赵玉杰(2006)利用索洛模型对济南和青岛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比较;孟波,李定猛和张贵平(2009)定量分析了贵州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汪慧玲和王富贵(2009)以甘肃省为例测定了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涂山峰和曹休宁(2005)利用索洛模型解释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马飞、冯梓洋和韩清艳(2009)构建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数理模型;龙文(2007)对中国区域经济进行了收敛性分析,贾男和甘犁(2010)运用生产函数差异尝试解释地区差异,陈体标和饶晓辉(2011)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转移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出索洛模型在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局限性。   (四)人口与劳动力   在分析人口与劳动力对经济的贡献程度的研究中,索洛模型的应用十分广泛。针对人口流动、人口结构、就业和相关制度问题与影响的研究亦为数不少。如李军(2003)通过引入老龄化因素测算了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梁君林和杜世奇(2003)、梁君林和余涛(2004)基于索洛模型探讨了在不同人口增长率、利率和贴现率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效率;杨蔚、胡博、杨锦秀和傅新红(2008)利用拓展的索洛模型探讨了省际人口迁移、人力资本流动对人均收入增长率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张运峰(2009)分析了技术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条件下人口增长的影响;韩胜娟(2011)将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引入扩展的索洛模型,测算了人力资本贡献。#p#分页标题#e#   (五)贸易与投资   针对贸易和投资对国内整体和各地区经济的影响,一部分研究借鉴了索洛模型的分析方法,以得出定量的结论。如吴喜龙(2005)对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何正霞(2006)从外贸外资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对外开放对经济的作用;冯秀娟(2005)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损失利润进行了定量分析,李有(2009)运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六)科技与教育   很多尝试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贡献的研究都运用了索洛模型,也有一些研究将该模型应用到了分析教育因素影响上。如夏杰长(2002)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作用进行了定量测算,沈思、陈泉和孙红湘(2003)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和索洛模型计算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对未来五年的科技贡献率进行预测,钟国宝和吴广谋(2007)基于索洛模型分析了研发投入对GDP的贡献,刘大海、李朗、刘洋和刘其舒(2008)测算了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黄大乾、彭丽茹和高建军(2009)通过构造专业人力资本投入的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七)资源、能源与环境   不少研究借鉴索洛模型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推演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策略。如罗浩(2007)通过新古典经济模型探讨了克服资源瓶颈的两种方式,易莹莹,李莺和乐燕波(2007)运用索洛模型分析了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影响;李奇旆(2009)利用改进后的索洛模型验证了土地资源并非必然带来经济增长;李新春和张雷(2011)研究了环保消费对经济发展最优路径的影响。   三、存在问题与展望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本身存在假设条件苛刻、作为增长源泉的技术进步因素外生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修正和展望在增长经济学教科书中有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我国应用索洛模型的实证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相关实证研究数量繁多,但方向较为集中,一些领域研究不足。占最大比例的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分析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收敛性分析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只有寥寥数篇尝试了从储蓄率、货币供应、经济周期等角度对宏观经济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而其他方向的研究则数量较少且角度单一,以人口和劳动力角度为例,国外关于老龄化、生育率等人口因素经济影响的索洛模型研究深入广泛,多配合世代交叠模型和其他数理模型,但我国此类文献很少。再如索洛模型中制度因素的引入问题,虽然我国有关于制度影响的理论研究,但实证研究屈指可数。当然,一些研究如黄红艳(2005)对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和张璇(2010)对于法律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都很有启发意义,但总体来看,我国依然缺乏广泛系统的制度因素贡献研究。   其次,现有研究还存在着深度不够、量化分析不足的问题。大量研究在原模型基础上单纯增加了新的约束或变量,以期获得该约束或变量所代表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结果。但这些约束和变量往往脱离现实且不易计量,造成了基于实证的定量分析并不能完全反应现实情况或提供合理可行的策略。   最后,基于索洛模型的研究与其他数理模型和研究方法的结合不足。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整体,单个经济模型很难有效解释其运行机制和问题。很大一部分实证研究仅仅建立在索洛模型上,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片面性。   因此,我国基于索洛模型的实证应用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劳动力、制度、环境资源等研究领域,可应用索洛模型进一步构建分析其他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型、在宏观经济系统中研究要素间的互动;可更多探究某一要素对整体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贡献、比较国内外异同;从微观角度深入分解各要素的贡献,并通过可行的分解进行量化要素效用分析;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数理模型,获得全局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