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异地开发模式的革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山区异地开发模式的革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山区异地开发模式的革新

 

山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又是生态保护区,承担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建的双重任务。无论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还是从生态保护的经济支撑看,都需要依靠来自外部的支持。只有承接强有力的外部支持,才能实现山区经济发展从依靠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向利用生态环境效益转变。异地开发作为山区转型发展的外部支持模式,其操作方式是,在与特定山区(一般为县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利益相互关联的平原地区(一般为县或地级市级行政区),划出一定区域的土地供特定山区自主开发,所获收益全部或大部分归其所有,这种模式对于促进山区转型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位于金华市(地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17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山区贫困地区实施异地开发是山区转型发展有效的外部支持模式,对于促进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支持山区经济发展,具有“双赢”的效果。   一、磐安县实施异地开发的背景与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设立   (一)磐安县实施异地开发的背景   磐安县地处浙中深山腹地,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是钱塘江、瓯江、灵江、曹娥江四大水系发源地和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之一,影响着下游400多万人口的用水安全。1992年省政府批准的《浙江省水功能区划分方案》确定该县98%以上地区为一类水功能保护区,禁止布设工业排污口,工业企业的发展受到严格限制。该县农业人口占90%以上,经济发展落后,非农经济就业容量少,农民收入水平低,于1984年被浙江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贫困县。如何指导帮助磐安县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是摆在省、市、县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   (二)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设立与开发历程   经过较长时间的调研和酝酿,金华市政府提出了在金华经济开发区内建立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计划建议,此建议于1994年12月28日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1995年5月29日,金华市政府召开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启动工作座谈会,就启动工作的若干原则问题作出决定:磐安县是金华市唯一的贫困县和最大的扶贫对象,在金华经济开发区内设立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使之成为磐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设立浙江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区内的开发建设有关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区内实现的产值、税收归磐安县,区域内工商、财税、建设管理权分别由磐安县和金华经济开发区授予,自主负责。1995年6月5日,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挂牌办公。同年7月4日,磐安县政府下文授权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使县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对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和管理负总责。随后,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紧锣密鼓地进行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招商引资等。至2010年底,共规划开发面积2.3平方公里,已完成开发面积1.67平方公里[1]。   二、异地开发模式的创新促进山区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在设立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和实施开发17年的实践中,金华市、磐安县以及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都十分注重实践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努力通过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促进磐安山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归纳起来,其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的关系,坚持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的统一,切实强化全局意识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生态是一种公共产品,同时,生态产品也是自然物品,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纯自然物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山区人负有保护流域上游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资源、大气等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永续利用,以避免环境污染和退化给全流域造成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的责任。但是,流域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才能协调和理顺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改善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整个流域系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山区(流域上游)人为了提供或保护这种生态产品而付出了代价、丧失了发展机会,平原(流域下游)人在享受生态产品带来好处的同时,必须按照“受益者付费”的原则作出补偿。这就需要山区与相关的平原、流域上游与下游都从全局的视角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正确处理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的有机统一,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全局意识。同时,在当前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政策、逐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山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金华市创造的建立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实施磐安人到金华进行异地开发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基于“受益者付费”原则以及生态保护区域所支出的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行政手段调整生态保护区域与受益区域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做法,是政府主导的实行区域性生态保护,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生态补偿方式。实际上,对于像磐安这样的山区实行生态补偿,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保护和提供钱塘江、瓯江、灵江、曹娥江四大流域,特别是钱塘江流域人们生存的安全栖息之地,也就是保护浙江生态安全和发展所需的生存环境,使之处于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使自然生态系统状况能够维系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金华市政府给予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以大力支持的同时,省政府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省级机关部门与磐安结对帮扶等形式给磐安以极大的支持。磐安人也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局出发,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为保持磐安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二)正确处理异地开发与属地管理的关系,坚持独立开发与融入当地的统一,切实强化融入当地   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运行模式是,由金华市政府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划出地块,划定规划范围,明确开发红线,由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实行自主开发,开发区域外围的市政大配套由金华市政府负责建设,开发区域内的市政配套由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负责实施;行政管理职能通过金华市政府和磐安县政府双重授权,统一由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实施;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设立投资发展公司,承担开发建设职能,实行企业化运作和管理;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列入金华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发文单位,列席参加金华市政府有关会议,执行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工作决策,社会治理纳入金华市属地管理。经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三自主三统一三融入”的运行体制。“三自主”是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磐安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自主行使园区内的县级经济管理权;区内产生的税收等收益归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自主支配;园区内的建设管理由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自主组织实施。“三统一”是园区总体规划与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相统一;税收等经济政策与金华市区相统一;土地征用由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组织实施;“三融入”是园区开发建设融入金华城市建设,主动与金华城市发展配套协调;园区产业融入区域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园区企业融入国际化大循环。这一运行体制,实行了区内开发主体与与管理主体、责任主体与利益主体的统一,体现了金华市委市政府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园区开发管理融入当地,实现了开发建设的城市化、园区管理的社区化、园区发展的现代化。#p#分页标题#e#   (三)正确处理自主开发与外部支持的关系,坚持自力更生与各方支持的统一,切实强化各方支持   异地开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坚持在探索中不断创新,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的难题、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了职能齐全、职责明确的运行体制,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取得了丰硕的开发建设成就。同时,这些成就的取得,还在于得到了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1996年2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九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通知》[2]中明确“异地开发是贫困地区加快脱贫的一条新路子”,“决定采取以下优惠政策:一是贫困地区到开发区办企业,地价从优,对缴纳耕地占用税有困难的,按管理权限报批,可以减免照顾。二是贫困县在开发区内所办企业,其地方税收应返还给贫困县;企业所得利润,除留作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开发区建设必要费用外,大部分也应返还给办企业的贫困县、乡镇、村。三是贫困县(包括乡镇、村)在扶贫经济开发区内新办企业,经税务部门批准,从投产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三年。四是开发区内企业所需的劳动力,除少量技术人员外,70%以上要从贫困地区招收。五是财政金融部门要对扶贫经济开发区增加资金和信贷规模,省财政继续每年安排扶贫周转金,重点用于温州、景鄞、金华等扶贫经济开区内新办企业和技术改造。”2005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下达《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3]指出:要“从优化全省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出发,着眼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拓宽扶持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我省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内相关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按照欠发达地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每年确定一批山海协作工程重点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依托省级开发区,创造条件建立山海协作示范园区,鼓励引导山海协作企业向园区集聚,在项目报批、土地供应、银行融资等方面对入园企业予以支持。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领域,逐步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才等领域拓展。‘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山海协作工程。”“继续办好鄞景、金磐异地扶贫开发区”。2006年,省政府将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确定为山海协作示范区,将开发项目列为省重点项目予以扶持,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高度继续支持扶贫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金华市委市政府分期分批给予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发展空间,给予落实开发建设区块的市政大配套。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华市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正是在“合力支持”的氛围中,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走出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良好的开发环境,吸引了上海、杭州、温州、台州等地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进区,形成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外向型经济占经济总量70%以上、环境友好型的特色工业园区。   (四)正确处理异地发展与本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异地发展与本土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切实加强本土生态环境保护   设立异地经济开发区既是一种扶贫开发模式,更是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是由河流下游发达地区以提供发展空间的方式,对上游欠发达地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一种具有成长性、可持续性的经济补偿,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在做好异地开发的同时,更要做好本土的生态环境保护。自建立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以来,磐安县以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2001年,该县编制了全国第一个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全省第一个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2003年,编制了全市第一个生态县建设规划,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县的决定和决议;200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编制了20个乡镇和6大部门(农业、林业、工业、旅游、文化、城建)的生态建设规划,县财政局和县生态办制定了生态县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6年,编制了《磐安县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规划》、《磐安县污染防治规划》、《磐安县饮用水源保护规划》;2007年,编制了《磐安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9年,编制了《磐安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年,磐安县又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1~2020年)》。同时,磐安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严格的生态县创建工作责任考核制度,每年列入年度工作考核。该县专门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生态评估机制,坚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2011年5月,磐安县委县政府下达《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更高的生态建设目标,明确经过10年努力,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满目青山绿水,处处鸟语花香,遍尝生态食品,休闲山里人家”的生态磐安。   三、磐安县实施异地开发的成效   金华市设立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初衷是从经济上扶持贫困县———磐安县的发展,但是,17年的开发建设,不仅在经济上给磐安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促进了磐安山区的转型发展。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生动实践,引起了中央领导及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十六大召开前夕,该区作为浙江省异地开发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成功案例,制作成5分钟的专题片向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同志作了汇报。国务院参事室专家组于2007年考察浙江生态省建设时,对该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金磐开发区异地开发,对流域上游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因承担更大的保护责任和发展领域受限制而进行有效的开发性补偿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4]2008年,国家水利部、环保总局也专门组织人员前来调研总结这一“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从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实践产生的效果看,异地开发模式不仅是“造血式”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更是一种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山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p#分页标题#e#   (一)异地开发成为磐安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地处与金华城市相依的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从开发建设的角度看,其区位、交通、信息、要素集聚等各方面都优于磐安县,为该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有利条件。经过17年的发展,截至2010年,区内以五金工具、通信电子、塑料加工、服装加工等为主导产业,拥有工商企业388家,其中上规模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9家,优势工业企业占全县的30%,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县的四分之三[5]。建区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20多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28亿元,外贸出货值60.9亿元,上缴国、地税8.5亿元[1]。2010年,开发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0亿元,出货值10.32亿元,国地税收入1.2亿元。该区对磐安县工业产值贡献率达20%以上,工业税收收入贡献率则达25%以上[5]。2001年以来,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工业销售产值、国地税入库、外贸出货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占磐安全县四分之一左右。区内企业通过技术扩散、产品协作、委托加工等形式直接带动了磐安县境内企业的发展,从而也使磐安县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保持高于金华市平均水平。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这块磐安县在金华市区的“飞地”,真正成了磐安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平台、对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窗口、先进制造业的示范基地和培养创业人才的实训基地,成了磐安发展源源不断的取财之地,实现了跳出磐安发展磐安、加快奔小康步伐的目标。2010年,磐安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8.01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80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14.93亿元,增长15.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886元,折合3381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8亿元,增长20.6%[6]。   (二)异地开发成为磐安农民就业致富的重要平台   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建立后,一批又一批磐安农民走出山门,融入城市,成了新金华市民和现代产业工人。截至2010年底,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内就业职工近2万人,其中来自磐安的职工占三分之一,并通过开发区这一平台为磐安培养各类经济创业人才2000余人[5]。该区为磐安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加快下山脱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的职工在金磐开发区学到技术后,回到磐安本土创办自己的企业,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在该区创业的许多外县市企业家也把磐安当成自己的“第二个故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支持磐安县社会事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捐资就达1000多万元。2007年开始,区内17家骨干企业与磐安17个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给予来料加工、就业和资金等支持。因此,磐安县城乡居民增收步伐大大加快。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1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68元,增长7.7%;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6485元,增长25.5%[6]。   (三)异地开发成为磐安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引擎   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和开发,有力地调动了磐安县发展生态经济的内在积极性。该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探索“绿色崛起”的发展模式,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区的要求,集聚化发展生态工业,绿色化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化发展生态旅游业。   1.集聚化发展生态工业   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和开发,促进磐安县结束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承接发达地区转移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的历史,工业发展步入生态化、集聚化的道路。该县形成了以“两带三区”(磐安台地产业带、诸永高速产业带,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磐安工业园区、新城区)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着力培育壮大塑料制品、五金机械、汽摩配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出台了节能降耗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近五年来,该县拒绝审批有污染的工业项目100多个,取缔和关闭了重污染企业20多家,限期搬迁企业19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7]。   2.绿色化发展生态农业   以实施“一乡一品一园”工程为抓手,充分利用资源、技术优势,围绕中药材、食用菌、茶叶、高山商品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市场容量大、效益回报好、技术含量和组织化程度高、农业环境质量优,具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有良好生态环境、有技术操作规程、有质量标准、有品牌、有营销载体的“五有”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推广茭白秸秆和桑枝条种植食用菌模式、“四园一林(茶、果、竹、桑园和林地)”放养土鸡模式、“猪―沼―种”农牧结合模式、食用菌废料再利用模式、低化学品投入生产模式等五大生态循环模式,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截止2010年,全县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10533公顷,占总种植面积的62.7%,有28个农产品获得国际或国内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满足市场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5月,磐安县被列入全省第一批18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点之一,力争2013年底前建成1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0个生态循环农业精品园、3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实现农业生产废物“减量化”、资源利用“再生化”、生态环境“清洁化”。   3.特色化发展生态旅游业   该县依托日趋良好的生态环境,把休闲养生旅游业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的重点来抓,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编制完成了玉山台地旅游集聚区等专项规划,实施了花溪、十八涡、百杖潭等景区的提档建设,实现了舞龙峡景区对外开放、孔氏家庙试营业、云山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休闲养生”旅游成了磐安发展旅游业的金名片。还开展了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完成规划编制11个村,实施项目112个,促进了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全年农家乐接待游客数达49.5万人次,同比增长41.5%;农家乐直接营业收入2253.5万元,增长78.1%。全县共接待游客159.2万人次,同比增长55.2%;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67.6%[6]。#p#分页标题#e#   4.异地开发成为磐安县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   来自异地开发的外部支持,促进了磐安县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该县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切实加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生态项目建设资金5亿多元,完成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和示范整治项目1300多个[9]。城乡面源污染得到防治,文溪上游养殖场及采沙场完成治理,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点175个,实施卫生长效管理村320个,基本形成“村收集、镇中转、分级分类无害化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东北台地垃圾填埋场工程建设;云山、新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系统、磐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台口垃圾填埋场Ⅲ期工程相继开工。2010年,新建成20个农村污水处理点、3个农村污水处理提升工程,6个生态示范村的18个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加快生态园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全县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8个、省级生态乡镇19个、市级生态乡镇19个、市级生态村17个、县级文明生态村150个[8]。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80.1%,成功地创建了“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县六个地表水出境断面总达标率为96.7%,环境空气优良率为93.8%[6],实现了“保浙江中部一方净土,送下游人民一江清水”的承诺。近几年连续获得省绿化模范县、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等称号。2011年7月,磐安县获得了中国最高生态保护荣誉———“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