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和低碳建构的相互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经济和低碳建构的相互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经济和低碳建构的相互影响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以后,尤其是“巴厘路线图”(BaliRoadmap)达成以后,低碳经济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趋[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核心是能源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进一步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观念的根本性的转变[2]。因此,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已开始调整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决策,以期抓住未来发展的先机。如欧盟国家认为加强对能源清洁生产研究的长期公共投资是实现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政策工具[3]。RaimundBleis-chwitz(2010)认为资源的生产和使用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降低碳排放、提高资源生产力是决定经济成功和人类福利的主要因素[4]。瑞典在低碳能力建设中注重对人口密度稀疏区域的居民交通选择的研究[5]。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如何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事关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6]。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高效生态经济成为热点。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一方面是高效生态经济,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经济发展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且通过良性的互动实现各实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与低碳能力建设系统之间通过不同层面的耦合机制而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协调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能源结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低碳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这些能力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低碳能力建设主要通过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

一、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会促使企业建立生态型企业文化,通过生态技术的创新、开发各种节能生态产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升环境绩效进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正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生态营销创新、抢占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态形象和塑造企业的生态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发展机遇、企业成本、企业效益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四个方面(见图1)。

1.发展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简单加工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来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压力。而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种种障碍,如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因此,目前阶段是中国企业存在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企业选择低碳产品的市场机遇。巨大的市场机遇将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跳跃性发展。向低碳方向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必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因此,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低碳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形式,逐步形成低碳企业的集团化、集群化和国际化,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倒逼机制,逼那些没品牌、没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生产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碳产业兴起的时机,加大科研投入,开展低碳设计,开发低碳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只要善于把握,低碳经济将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企业成本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从短期看就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长远并不一定如此。首先,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损失将比发展低碳经济投入的成本更大。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5%-20%,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但若现在就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所需成本仅为全球每年GDP的1%。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中国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2840亿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7]。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必然要付出成本。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约75%的减排能通过非技术措施,或现有成熟技术措施实现,约25%的减排潜力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为零,甚至为负。最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企业中推行节能评估、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流程与设备等。同样的产出,但原材料、能源消耗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污染排放物减少了,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因此可以说,应用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3.企业效益

我国企业的低碳实践不仅有助于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例如,河南同力水泥2006年以来投入2800多万元实施余热发电工程和40余项低碳技术改造,取得了1.04亿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4.4%,全年净利润的50%。如果考虑由此带来的外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企业的收益无疑会更大。今后,污水、废气等排放权将像股票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这无异于天上掉下个“金”馅饼,减少的“垃圾”排放还能卖钱。因此,低碳能力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可以取得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佳选择。#p#分页标题#e#

4.企业竞争力

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不仅要面临国内的竞争,还要应对国际的竞争。现在的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多的是以倾销和反倾销来作为贸易应战方式,未来碳标准可能冠冕堂皇地成为贸易自由流动的工具。因此,中国企业要想保持行业增长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尤其要注意碳成分的含量。否则,发达国家间可能形成“低碳共同体”,设置碳排放国际规则,形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壁垒。现在,欧洲的一些超市开始推行商品的碳排放标识。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必然最终传导到商品的生产过程,高排放高耗能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因此,企业不能把低碳发展看作额外的负担,而应该把低碳发展变成我国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的竞争王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高效率的和谐发展,而从企业层面来看,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低碳生产的选择、经营、盈利和竞争能力的高低。若企业能够把握机遇发展低碳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而且还会在微观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应,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数量的增长了,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区域发展的质量。在区域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政策四个方面。

1.区域能源消费结构

区域经济系统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能源投入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保证。当前生产经济活动的能源投入以煤炭和石油等高碳化石燃料为主,因此,区域的能源消费就成为主要的碳源。这就是意味着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所以,积极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合理调整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区域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经济以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粗放性增长方式为主,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

3.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支撑。目前,中国各区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的高碳特征。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低碳产业体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业务、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等;二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三是减排产业。包括余热回收、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等循环经济产业等。

4.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在低碳发展时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则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缩减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征收碳税将导致能源开采产业和高排放产业出现明显的产量下降,促使产业结构朝着低碳经济方向转变。而差别碳税可使碳税税率较低的地区产业份额减少趋势有所缓和,碳税税率较高的地区情形正好相反,从而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趋于缩小。

总之,在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要以区域经济政策为激励,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调整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这样,区域发展就可以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低碳能力建设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在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四个方面。

1.社会意识意识

是行动的基础,因此个体低碳意识的合力是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证。许多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对低碳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环保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以引起市民对低碳生活的高度认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可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并将其列入必选考试内容;也应在学龄前教学内容中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建议通过新颖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处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教育展室,为吸引和接待儿童、学生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参观和学习服务。除了加强在校学生的低碳知识教育外,还应开展多层面、多渠道的“大众”环保教育。可借助博物馆、科技馆、电视等传媒加大专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群众环保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组织走向组织性。

2.社会生产方式

#p#分页标题#e#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能力建设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体系,壮大以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建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全面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8]。

3.社会生活方式

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采取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在城乡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城市要重点加大节能灯具的推广,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及交通节能。在农村要重点推广沼气使用和节柴改灶,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利用,秸秆优质化能源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和薪柴消费。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使用消费地生产的产品。

4.社会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制度是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因此,低碳能力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的保障。这首先要以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为基础,强有力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法规、政策,形成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新能源、节约能源、节能建筑等方面的法规,在能源、节能、农业、林业相关法规中增加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内容,对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制定清晰、稳定的鼓励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以及发展低碳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贷款优惠担保措施,以加快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

总之,宏观层面上,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整个社会观念、技术和制度等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的高低。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存在。既然目前的发展方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危险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制定严格的社会制度,激励和监督人类行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正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大家庭,人类在地球上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这正是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并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由此可见,高效生态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清洁生产的企业、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和区域间的经济循环为依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一)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清洁生产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轻消耗和污染为目标,通过排污审计、筛选工艺并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双重目的的生产过程。高效生态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值物质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即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和降低单位能耗的CO2排放强度。冯相昭等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CO2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一次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对CO2减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但能增加产出、提高碳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无疑是驱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清洁生产是通过对工艺和产品的持续不断改进来达到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它强调在生产、使用、处置全过程中预防污染而不是某一环节的权宜之计。许多企业用技术创新和加强清洁生产管理的办法降低原材料用量、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致力废物利用、实现效益增长,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上。生态产业园区是包含若干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它通过产业园区内物流和能量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和产业间的共生网络。在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源减少,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区域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达到对环境的友好。生态工业园综合地运用了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生态产业园区实现局部的低排放、低能耗和低碳发展,以此为依托,区域整体的低碳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上。循环经济要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具体操作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循环经济促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再利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有助于加快低碳能力建设步伐。#p#分页标题#e#

总之,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发展,首先是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微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然后是依托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中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最后是通过各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生态发展(见图4)。通过微观———中观———宏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区域———社会的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相互作用机制的耦合

前面分析表明,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反过来,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低碳能力建设,即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因此,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着耦合机制(见图5)。

(一)微观层面的耦合

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哪家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在其他低碳企业的挤压下会越来越狭窄。因此,企业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存在与发展。如果企业连存在和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利润最大化。企业一旦决定了低碳发展方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的问题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生产技术的选择,而高效生态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础内容就是清洁生产技术,所以企业低碳能力建设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而获得最佳利润,而利润的增加可以反过来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积累因果机制,这就是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在微观层面的耦合机制。

(二)中观层面的耦合

中观层面的经济体就是区域经济,其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都在不同侧面影响着其综合竞争优势,而且其中任何一项的变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低碳能力的高低。比如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为主,碳排放就高;经济发展是粗放,资源消耗就多;产业结构低层次,技术采用低档,环境污染就严重,经济竞争力就弱;经济政策不支持低碳产业,碳排放就难以降低。因此,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区域的综合竞争优势。而能将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等综合采用、进行有效组合的就是生态产业园区,它恰好就是高效生态经济中观层面的支撑体。在生态产业园区,通过低碳生态产业链将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低碳生态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在上、下游链上企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变废为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与环境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区域低碳产业发展能力,又促进了区域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宏观层面的耦合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能源等投入要素的使用必然产生碳物质等的环境排放。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无废或少废而有助于低碳能力建设;而碳排放反过来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整个社会成员都要秉承低碳理念,在自己的所属范围和领域内实施低碳行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类本身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决定着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社会制度则是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制定的准则,激励和保证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实现。由于地球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社会发展又离不开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减量化有效节约利用以及废物回收再利用化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它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低碳能力建设,而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9]。由此可见,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在宏观层面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耦合机制。

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耦合作用,社会的各区域间会逐步一体化。区域相互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将逐步降低或消失,进而形成一个超越区域界限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服务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促使区域各地区按照各自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开展产业分工协作,加强横向联合,共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区域内的产业集群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来实行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区域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四、结论

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无疑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路径和寻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解决之道。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前提下,高效生态经济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之间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耦合作用机制使得社会各区域在低碳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实现经济高效生态化。对中国而言,加强低碳能力建设、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不仅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应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