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 要:本文试图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理论,在已有的评价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基础上,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以系统方法构造,分四个层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指标体系
一、构建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的基本原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类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的描述,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是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促使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既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指标,缺一不可[1]。龚建华(1996)把可持续发展分为低、中、高三层次:低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持续利用、保护条件下,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理解着眼于区域的,它具有可操作性。中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最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人和自然的共同协调进化,达到人和自然的共同繁荣。为达到这些层次,杨多贵等认为(2002)必须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建设:即决策能力建设、制度能力建设、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经济发展能力建设、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社会进步能力建设和道德约束能力建设。
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是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核心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2]。自然生态涉及到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生态涉及到人口、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和谐程度等。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发展生态经济应该重点考虑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产业三方面问题,首先进行生态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恢复,建立生态型产业;它的理想状态是在生态得到很好恢复后,建立生态和经济动态平衡发展。李周(2008)认为实现生态经济有三个切入点:一是以生态系统作为对象,考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合作和学习,形成具有多赢性质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三是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规范人类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
生态经济区,理论上是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中,生态经济区也可以是指,将一定范围的行政区域划作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以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主攻方向,集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和人类行为方式的生态化转型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3]。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为理论基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类型及其演进
(一)单指标类型。这一类型是使用一个指标来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整体或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状况与趋势。
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了绿色GDP指标,以确切表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量和质;公式表示为:绿色GDP =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其中“自然部分的虚数”包括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资源配比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和物质、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等。“人文部分的虚数”包括因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导致的支出、失业造成的损失、犯罪造成的损失、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人口数量失控导致的损失和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4]。
1995年,世界银行提出“扩展的财富” 指标(也称新国家财富指标)来衡量全球或区域的发展,“扩展的财富”包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它们一起构成了评判各国或地区真实“财富”和发展的动态变化的标尺。绿色GDP指标和“扩展的财富” 指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状况与趋势。
Brown M.T.和Ulgiati S.(1997)提出了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它基于“能值”理论,该理论用环境负载率衡量系统过程的环境影响;Daly和Cobb(1989)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指标(WMDS),它以个人消费为基础,用来衡量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这两个指标都是从某一方面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与趋势。
(二)复合指标类型。这一类型比单指标复杂些,由几个指标共同评价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指标结构相对简单。复合指标类型的研究很多,然而比较典型的是下面两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1990)提出人文发展指数( HDI),是测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指标,由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所组成。英国政府(1994)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它涵盖4方面,即必须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不可再生资源优化利用、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承载力所造成的损害及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危害最小化。
(三)系统性指标类型。这类指标体系试图从理论层面去解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并将它们统一在一个系统模型中。人们以系统理论和方法去构建指标体系,它们突出的特点是综合协同,很好体现了“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的协调关系。#p#分页标题#e#
牛文元等(1993)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度,是从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等五大方面测度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共213项测算指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1996)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 134 个指标:社会指标(41个)、经济指标(23个)、环境指标(55个)、机构指标(15个)四类,每类指标都包括了检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模式的驱动力指标、用于检测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状态的状态指标和用于检测政策的选择和其它人类活动的响应指标。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2)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相协调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各要素外部关联和内部自洽的逻辑分析,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体为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总体层表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系统层包括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状态层为代表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变量层为47个“指数”,反映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要素层有249个指标,为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度量[5]。
此外,还有其它类型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例如构建模型,在此也稍作说明。William Rees(1992)和Wackernagel(1996)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Prescott和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模型等,这类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单指标类型便于从宏观角度考察,目前有一些国家或地区便用绿色GDP衡量其发展状况;复合型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可操性,因此它是到目前为此,研究和应用最多指标类型,但它们难以对各具体事项的跟踪评价;属于多层次的、庞大的和具有理念性结构的系统性指标体系,还只有少数的几个,并且操作起来较复杂。针对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评价指标,到目前为此并没有系统的研究。下面本文想在前人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上,初步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我国中部省份--江西省的北部,它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核心,包括该省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按2008年末的数据,区内人口有2006.6万人。这一区域还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东部比较有相当大的差距;水土流失依然严峻,特别是由水土流失带来的面源污染比较严重。不过它的自然资源优质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强,其中有机食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是鱼米之乡和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随着2009年国务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该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显然,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状可以看出,该生态经济区还没有达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内大多数领域还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这个生态经济区的设立,目的是要在区内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和人类行为方式的生态化转型。因此,该生态经济区前期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在生态保护基础上,进行生态恢复,规划和建立生态产业,使经济生态化;这个生态恢复包括自然生态的恢复和人类社会生态的建设。本文也主要探索这个时期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基本思路
生态经济区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区内一般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生态环境复杂,既有众多的城市,也有广阔的农村。因此,评价指标的遴选要符合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的同时,还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
1、建立该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各指标能反映区内生态恢复和经济生态化的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全面系统性原则,能够反映区内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情况。
(3)可操作性原则,各指标必须概念明确,选取时充分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可靠性与稳定性。
(4)层次性原则,生态经济区系统宏大而复杂,全面反映问题的指标体系一定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能够说明不同层级的问题。
(5)相对独立性原则,在同一层次的指标要相互独立,上下层对应的指标要相互关联。
(6)区域性原则,要考虑到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地方特色。
(7)动态性原则,一定时段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演进,作为评价指标,一方面要客观地描述发展现状,另一方面,要在动态过程中,较为灵活地反映区域发展的程度。
2、建立该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的复杂性和建设的分阶段性(前期主要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产业建设),如果建立单一指标或复合指标类型的指标体系,都不能从微观上督促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态恢复和生态产业建设工作,因此本文试图用系统的方法建立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状况的指标体系,不过特别注重具体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对各主要事项的跟踪评价。在总的体系下,按生态区内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建立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恢复与保护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均以状态指数、活力指数和协调度来分别描述自身的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然后每个子系统分别在状态指数、活力指数和协调度的下一层级构造具体的行为度量指标。#p#分页标题#e#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层级组成,第一层级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第二层级为三个子系统,第三层级为状态指数、活力指数和协调度,第四层级为具体的行为度量指标,每一指标都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在优先考虑它的可操作性基础上,力求能对第三层级进行描述。
1、自然生态恢复与保护子系统
(1)自然生态状态指数。这一指数主要是为了说明环境与自然资源等在评价时点的状况,特别是自然生态的恢复情况。它由以下具体指标构成:① 天然湿地面积;② 鄱阳湖水质指数;③ 植被覆盖率或森林覆盖率;④ 生物种类或标致性生物总量;⑤ 区内耕地总面积;⑥ 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与再生率之比;⑦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与可持续性替代品开发速率之比。
(2)自然生态活力指数。这一指数主要是为了说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它由以下具体指标构成:① 土地产出增长率;② 水资源产出增长率;③地均绿色GDP;④ 城市单位建筑用地第二、第三产业产值;⑤ 资源生产率,指当年区域GDP与直接物资投入量的比值。
(3)自然生态协调度。这一指数主要是为了说明环境与自然资源恢复和保护程度,它由以下具体指标构成:① 退化土地恢复率;② 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不仅包括消费后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还包括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的循环利用;③ 污染物的可持续排放率与被回收、吸收或由环境无害处理速率之比。
2、经济发展子系统
(1)经济发展状态指数。这一指数主要是为了说明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生态产业的建立情况。它由以下具体指标构成:① 绿色GDP;② 工业增加值;③ 第三产业比重;④ 生态产业产值占GDP比重;⑤ 人均GDP;⑥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⑦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2)经济发展活力指数。这一指数主要是为了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它由以下具体指标构成:① 经济增长速率;② 科技投入占GDP比重;③ 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④ 公路里程数;⑤ 年外商(区外)投资额;⑥ 年对外(区外)贸易额;⑦ 区内金融、资本市场筹融资增长率。
(3)经济发展协调度。这一指数主要是为了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社会的作用,它由以下具体指标构成:① 单位GDP能耗;② 环保投资占GDP比重;③ 单位GDP水耗;④ 单位GDP污水、废气、废物排放量;⑤ 人均生活用电量;⑥ 教育资金投入增长率。
3、社会发展子系统
(1)社会发展状态指数。这一指数主要是为了说明社会发展的现状,它由以下具体指标构成:① 城市化率;② 恩格尔系数;③ 基尼系数;④人均医疗资源;⑤ 社会犯罪减少率或刑事案件发生率;⑥ 人口结构。
(2)社会发展活力指数。这一指数主要是为了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它由以下具体指标构成:① 平均受教育程度或人均教育资源;② 万人中具有高等学历人数;③ 万人中科技人员人数;④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它反映政府的调控能力,这一指标应该有一动态的标准值,但也并非超高越好。
(3)社会发展协调度。这一指数主要是为了说明社会发展对自身与环保以及经济的影响,它由以下具体指标构成:① 社会保障覆盖面;② 中等教育普及率或高等教育普及率;③ 万人中环保工作人数;④ 人口自然增长率。
至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构建完毕。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相关领域专家确定第四层级度量指标的分值标准,依此可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跟踪评价与监督;然后,咨询相关专家确定不同层级各指标的权重,利用指标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就可以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对整个生态经济区建设又能进行宏观的评价。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前期建设过程中,这一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评判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崇台等,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p.625.
[2]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8.19
[3] 江西省社科院课题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欠发达地区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模式的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08.8
[4] 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发展观的演进——从经济增长到能力建设[J],上海经济研究 2002.4
[5] 陈明等,可持续发展概论[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6] 龚建华,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概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9
[7] 李周,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进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8] 刘传详、承继成、李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
[9] Daly.H., 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Boston: Beacon Press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