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外贸产业低价竞销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朱晓霞 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长期以来,低价格一直是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之一。但是,在这些低价中有一部分属于非正常低价。这种非正常低价现象,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1我国对外贸易中非正常低价的成因分析
1.1宏观方面
1.1.1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我国出口非正常低价竞销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据统计,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1/50,欧洲的1/40,日韩的1/35。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出口企业低价出口商品提供给了强有力的支撑。
1.1.2国内的生产能力过剩
严重的产能过剩降低了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恶化了企业的生存条件。由于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只能靠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增加出口数量才能维持原有利润。而这又导致了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和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结果使得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最终导致中国的企业陷入“出口贫困化增长”的困境之中。
1.1.3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倾向于鼓励出口创汇,通过税收、信贷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出口。这些政策手段对鼓励和扩大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也诱发了出口企业单纯追求政策优惠而采取数量扩张的出口方式。
1.2微观方面
1.2.1企业技术空心化,缺少国际知名品牌
决定出口能力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有很多企业不注重研发,缺乏核心技术,基本上还停留在仿制的底层阶段。企业技术竞争力背后是研发体系的竞争,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少。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公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中国创新指数为57.9,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21位。
1.2.2企业间存在不良竞争
我国许多企业由于核心技术严重不足,产品原创的很少,仿制或拼装的产品却比比皆是,因此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就不可能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只能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在出口过程中,企业间的不良竞争普遍存在,许多企业为了求得一席生存之地,不惜采取低价竞销等手段。
1.2.3国际间的“出口竞赛”导致低价竞销盛行
在亚洲的生产体系中,除了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外,大多数国家经济水平不高,在资本和技术方面不具有优势。其优势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表现在产业方面的优势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就其本质而言,也仍然属于这类国家。这种状况导致了在亚洲生产体系中,中国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依赖于同一个大市场,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都有很多雷同之处,形成了一种直接竞争关系,从而导致低价竞销盛行。例如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上,中国和东盟都是服装和电子产品的主要出口商。中国与东盟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竞争第三国市场时,还会互相挤占双方的内部市场,形成内域竞争。而这种竞争实际上是一种低技术含量产品的价格竞争。其结果不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对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下降。
2对外贸易中非正常低价的影响分析
2.1导致贸易摩擦增多
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贸易摩擦增多,诱发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虽然国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原因有多种因素,但由于我国企业低价竞销造成同类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这一现象给人以口实,而遭受反倾销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极易引起进口国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报复。近年来,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案例层出不穷,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据世贸组织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新立案数为85起,其中对华37起,占比高达43.5%,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受害国。并成为全球第二大反补贴调查对象国。另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12月15日,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7起,涉案金额约119亿美元。
2.2有损我国商品的国际品牌形象,不利于提高长远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同质量一般都是成正比的。当价位低又缺乏品牌和技术含量的中国产品充斥着国际市场时,“中国制造”便会成为“劣质品”和“便宜货”的代名词,直接影响了我国在世界贸易活动中的声誉。此外,许多企业为了在短期获利,往往徘徊在低附加值的低端市场,这也不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非正常低价出口有损我国商品的国际品牌形象,最终会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2.3环境成本代价昂贵,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许多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将劳动力价格计入成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生产的环境成本和代价。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模式。企业通过非正常低价出口获得微薄利润,而国家却要为之付出昂贵的环境成本代价,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4对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从短期来看,企业也许会凭借低价竞销的手段,暂时换取了市场份额,从而获取了利润,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企业对未来收入的一种透支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出口产品的非正常低价使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即使销售量增加也无法弥补由此带来的损失。而且企业间的这种不良竞争,扰乱了出口秩序,导致利润偏低。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企业考虑最多的是成本和利润,而对技术投入和自主创新则无暇顾及,这必然危及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3解决对外贸易中非正常低价行为的对策探讨
3.1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低廉,源于充裕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太低,附加值太少。我们必须打破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技术落后产业这一观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明确这一点: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有其劳动密集型环节,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其技术密集型环节。要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积极寻求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通过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感等途径来实现产业升级。这样,即便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将更具特色,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无需通过一味的降价来赢得市场。#p#分页标题#e#
3.2减少浪费性投资,避免产能过剩,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产业,政府应减少浪费性投资,提高企业准入门槛,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宏观管理,协调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避免盲目投资。
3.3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
针对出口退税政策导致部分企业降价竞销现象,建议分批、分期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和加征出口关税,以此矫正企业被扭曲的成本结构,迫使企业提高出口价格。试举一例:2006年11月1日,国家对110项商品以暂定税率形式加征出口关税,旨在进一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结果煤炭征税后出口量下降,但出口价格逐步回升。中国与日本签订的2007年动力煤出口协议,出口价格定为67美元/吨,同比上涨26%,比原先预计的57美元/吨高出18%。到2011年,中国出口日本的动力煤合同价格更上涨至145.75美元/吨,远高于我们预测的120美元/吨。
3.4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已经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能获得核心技术,就没有超越,也就没有竞争中的主动权。政府和行业组织应该引导企业由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价格战向高水平的质量战、品牌战、技术战和服务战转变,企业自身也应当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
3.5完善各种法律制度,矫正企业低价竞销的错误观念
针对企业间存在的不良竞争现状,政府应当完善立法,健全各种组织制度,如推动反不正当竞争方面的立法,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竞争规则,规避不公平竞争,逐步构建良性的外贸增长秩序。此外,要矫正企业以价格竞争为主要营销战术的错误观念,价格战只是一种低中水平的营销战术,吸引顾客的因素除了价格外,还包括产品质量、品牌影响等,企业要综合利用营销手段,打造自己的非价格竞争优势。
3.6发展产业集群,在国际间的“出口竞赛”中占据领先优势
国际间的“出口竞赛”,实质上是一种低技术含量产品的价格竞争。要在同一产业上具有领先其他国家的优势,除了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技术创新等其他非价格竞争力之外,还应大力发展我国的产业集群,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现代竞争战略研究之父”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样形成的新组合性系统能力,使产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有助于该国在出口同一产业产品的国家之间获得绝对性的优势。
4结语
综上分析,可以看到非正常低价现象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贸易上的利益,反而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这说明仅靠低价竞争的对外贸易是不可持续的,政府与企业都必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逐步解决非正常代价现象,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