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低碳经济拓展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黑河低碳经济拓展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黑河低碳经济拓展对策

本文作者:邸欣然 单位:中共黑河市委党校

一、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

“低碳经济”是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及可再生性资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提出的,这是国际和国内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比较新的提法,也曾是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它的核心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国家之一。冰川融化、土壤沙漠化、地表温度的变化和海平面的升高正给中国带来洪灾、干旱、农作物减产、家畜饲养不稳定、海岸线破坏和森林退化等一系列灾害。沿海省份将面临更强、更频繁的台风。虽然《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排放要求,但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在1998签署《京都议定书》,制定并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1]。近年来,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很多地区的发展目标,北京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更多类似的碳交易平台也正在紧张的筹备中。

二、黑河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低碳”存在很多限制性条件,但机遇大于挑战,顺应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总体大势,逐步实行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是黑河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束缚更是机遇

历史上,每一次危机都催生一个新的产业,在全球性的气候问题面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人类为生存不得不为之事。在此形势下,世界各方将会通力合作,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和补偿力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推进低碳发展,实现绿色崛起”[2]。黑河丰富的生态资源正符合这一趋势,势必形成重要商机。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黑河为人类社会进步、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的善举和贡献,也是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自我发展的难得机遇。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会在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这就决定黑河在能源、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生产中必须引进低碳技术,否则,将带来锁定效应,一则难以和国家有关政策对接,坐失良机,二则形成低水平建设,设备、技术更新费用大比例上升,企业参与低碳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小。从短期来看,因为发展低碳经济,将带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政府投入增加。但是,经历经济转型的“阵痛”以后,一旦低碳经济成形,将会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天地,形成企业投资的“溢出效应”。

(二)发展中的必然阶段不能逾越

由于长期累积的产业层次不高、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因素,黑河工业欠发达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依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目前,黑河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700美元左右。所以,工业化仍是黑河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的一道槛。就目前而言,不发展工业,把林木、山地等作为一种纯生态的资源保护起来,不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近期还应发挥生态资源的经济效益。但在推进工业化,加快向工业化中高级阶段转化进程中,“发展什么样的工业,怎样发展工业”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为此,坚持科技创新,坚持走低碳的工业化道路,更多地尊重客观规律,更加注重产业转型,遏止粗放发展、资源消耗型发展势头,以“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式,扩量提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必然的选择之路。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造成黑河的欠发达,技术水平、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内生性增长机制。低碳经济的发展,使生态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之后的又一具有远景的生产要素,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建。实践证明,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建立新企业、投放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因此,减排技术在黑河的应用成本将低于其他地区。同时,由于黑河生态的优异性,使用减排技术所产生的效果也将优于其他地区。为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兴起,为黑河发展增添了内涵,注入活力,创造出有利条件,依据自身优势,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推动黑河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成为当务之急。

三、黑河市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黑河发展低碳经济,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低碳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重点突出五个方面:

(一)以规划政策为支撑,将低碳经济纳入发展规划

1.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及保障机制。把“低碳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部署发展低碳经济。

2.研究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和考核体系,健全低碳化政策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

(二)以产业路线为引领,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编制低碳产业发展目录,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把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

1.积极探索新兴能源开发机制

黑河拥有富集的煤炭、水能、风力资源,背靠电力资源丰富的俄罗斯,未来应重点推进对俄购电、煤电一体化、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热电联产、生物发电等项目建设,把能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黑河市第二产业比重较低,仅占GDP的16%左右,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对资源开发与冶炼等能耗类产业依赖较高。未来需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项目进入,以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对采矿、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p#分页标题#e#

3.积极探索符合黑河特点的生态农业发展途径

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黑河市区域内耕地2400万亩,其中市属耕地1280万亩,宜牧草原829万亩,林业用地621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47.3%。各种农作物可利用的种类很多,秸秆资源丰富,从产量和可利用性来看主要是大豆、小麦、亚麻秸秆。为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急需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推广太阳能。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发森林、度假、养生等低碳旅游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业,制定并实施生态旅游标准体系,统一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推动整个产业向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促进城市低碳化运营

建筑低碳化。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推广建筑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住宅产业化进程,提升“生态人居”的内涵。交通低碳化。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方向。黑河城区不大,比较适合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此外,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生活低碳化。提倡市民的低碳生活方式。提出市民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口号,制定阶段性目标,形成市民共识。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导向作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为黑河市低碳生活示范区,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小区环保、垃圾利用、资源再生、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

(四)逐步增加碳汇能力

林地具有碳汇功能,每增加1公顷林地可吸收5.77万吨碳,相当于每公顷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85.34%。“森林碳汇具有工业减排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森林植被总的碳储存量达78.11亿吨”[3]。可以充分发挥黑河优良生态的吸碳固碳对节能减排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大力推动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科学规划,积极参与碳交易,推进生态要素市场化。开展碳汇造林项目。紧紧抓住我市纳入国家级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和国家级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的有利机遇,“大力开展森林经营,实施低质低效林综合改造,完成造林绿化37.5万亩,森林抚育50万亩以上,积极开展碳汇林业基础研究”[4]。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造林再造林和加快低产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固碳能力。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为47.3%,通过加大绿化工程建设,2015年争取达到50%。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减排形势和市场动态,进一步研究熟悉掌握国际排放量测算方法、融资方式、市场规范措施、项目申报程序等问题。有序推进CDM项目开发。市政府要研究制定相关的规范意见和政策措施,把握当前碳汇经济的机遇,积极开展CDM项目。

(五)建立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和保障体制

一是进一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政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环境财政”,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二是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登记、林地收储等要素市场机制建设,推进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公开招拍挂等工作,促进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林业经营方式。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建立林地流转企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山林生产发展体制,促进林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进一步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推进力度,探索实施林权IC卡制度,拓展林业投资渠道,从根本上激发林农参与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区域排污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机制。制定排污总量削减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及早研究,借鉴试点地区的经验,积极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