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低碳经济路径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低碳经济路径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乡村低碳经济路径思索

本文作者:郑林坚 陈少婷 陈雪燕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在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美滋滋地享受现代化生活,掠夺式地进行高碳活动的同时,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已经不堪重负,并以频率不断增加的极端气候向我们发出警告:地球病了。为了拯救地球,避免侵占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当务之急是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低碳经济具有经济、就业、减排三重效益,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1]。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低碳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鱼与熊掌兼得的发展模式。农村低碳经济也是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在于建立农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低碳生产模式和低碳消费模式。本文着重从农业工业生产、居民消费和能源、建筑、交通、碳汇等方面探讨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主要路径

1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现状

1.1农民生活日益城市化和现代化

在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城市。根据有关调查[2],中国大陆居民人年均碳排放量为2.7t。而作为农业大国,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随着近年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逐渐城市化和现代化,高碳消费越来越普遍。由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高碳生活一直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追求。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多达2万hm2以上,受农药和其他化学品污染的农田约6万hm2,并且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染和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失当,产生的影响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

1.2农村地区“三高”活动普遍存在

现行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突出地反映出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农村地区大量生活垃圾及农林、工业废弃物随处堆放;化肥、农药、地膜被滥用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摩托车成了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乡镇企业及从城市转移而来的“三高”产业乱排污现象屡禁不止和居民对“大住房”的追求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土地资源浪费。超过一半的农业家庭使用柴草、秸杆作为炊事燃料,工业燃料以煤炭为主。节能炉灶未能普及,能源有效利用率低。

1.3环境恶化已经威胁村民的健康

一是空气污染肺癌高发,目前我国农民生活燃料仍靠传统生物质资源和含硫量高的劣质煤。这些燃料的燃烧不充分,排放出大量的烟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包括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部分致癌物质等。二是农村3亿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农村饮水安全既有原生环境因素造成的化学元素过剩和生物污染问题,又有来自于农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农业污染以及化工、冶炼、电镀、皮革等工业污染问题。三是农产品受污染加剧,主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3];营养缺乏性疾病如铁、锌、钙、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失衡导致的贫血、骨质疏松、生长发育不良和认知损伤等,仍是危害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成为突出的“隐性饥饿”。日趋恶劣的卫生条件使农村地区重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不利因素

2.1低碳建设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的环境治理投资力度一直不够。以2009年为例,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共4525.3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2512.0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94.8%,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的投资几乎没有。

2.2农民低碳意识淡薄

农村居民观念相对陈旧,对环保问题关注度不高,绝大多数居民尚未意识到现行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弊端,对低碳经济更是一无所知。

2.3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据统计,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只占6.6%,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的更是廖廖无几。在一定程度上给低碳技术的推广造成阻碍。

3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主要路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不宜一味强调减排,而是要优先考虑节能。从各产业链上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效、减少排放,转变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1农业低碳化生产路径

农业生产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其中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二氧化碳几乎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20%。因此,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3R”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农业低碳发展轨迹和循环体成为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主要路径。3.1.1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集约利用土地,使农、林、牧、渔合理结合,养殖、种植和加工业相搭配,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如“畜—沼—果(蔬)—鱼”的农业生产模式,使资源多层次循环利用。3.1.2废弃物资源化一是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生产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能源,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及化石能源燃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二是农林废弃物肥料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通过发酵、烘干、膨化等技术制作有机肥,成为化肥的有效替代,并促进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发展;三是农林废弃物饲料化,利用农林废弃物中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生产饲料是解决动物与人类争粮食问题的好途径;四是农林废弃物材料化,利用稻壳制作白碳黑、炭化硅或氮化硅陶瓷,甘蔗渣、玉米渣制作膳食纤维,秸秆、稻壳制作可降解餐具、新型包装材料及建材装饰材料。

3.2工业低碳化生产路径

我国乡镇企业近年发展迅速,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小、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意识淡薄是乡镇企业的整体特征。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掠夺式的粗放经营为发展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污染排放总量中50%以上来自于乡镇企业。可见,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应制定长效机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行业环评审批制度,加大排污监控力度,提高企业乱排放的违规成本,强制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督促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并使用绿色能源,利用环评审批制度逐步淘汰生产工艺和设备严重落后的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p#分页标题#e#

3.3居民低碳化消费路径

我国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据调查,50%以上的居民没意识到环境变化问题。84%的居民对低碳一无所知,91%的居民从未听说低碳经济。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消除攀比心理,摒弃浪费陋习,树立低碳消费理念。一是倡导绿色消费。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绿色能源;推广炉灶节能改造,普及节薪灶、节煤炉和节能灯具;拒绝“一次性”产品、过度包装及“炫耀性消费”;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形成节俭的消费习惯。二是倡导低碳出行。尽可能选择自行车、步行及乘坐公交车出行,少开私家车或摩托车;购买小排量新型节能机动车。三是倡导构建低碳建筑。转变房子越大越好的消费理念,以经济实用为原则,通过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构建绿色建筑。

3.4能源低碳化利用路径

农村地区资源丰富,在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上予以扶持。并以奖励方式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攻克新能源的技术瓶颈问题,如太阳能有效转化率低、风能稳定性差、水能开采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不确定性以及获取生物质能的规模受原材料限制等缺点。而在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进行二氧化碳利用的技术研究。为普遍推广新能源及产品,首先必须解决高成本问题,从而降低老百姓的消费成本,提高老百姓的消费热情。

3.5建筑低碳化建设路径

“大住房”是广大居民的追求目标。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现居住房自有率为91.3%,人均33.6m2,比非农家庭高出3.6m2。建筑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0%,平均每建成1m2的房屋便产生二氧化碳0.8t[4]。低碳建筑不但能减少30%以上的排放量,还在长达30~50年的使用期中大大减少能源消耗支出,是一种“双赢”行为,也是摆脱“锁定效应”束缚的明智之举。因此,实现建筑低碳化是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在整体布局和材料选择方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了不少借鉴经验。如充分考虑日照、采光及通风功能,合理安排建筑布局;采用保温层建筑外墙和中空玻璃、镀膜玻璃、高强度防火玻璃等门窗材料;推广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利用新能源作为采暖、制冷、照明和炊事用能;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装置及可控通风装置;设置雨水收集和中水循环利用系统等。尽管低碳建筑大约会增加5%的前期投入,但一般在5~6年内能收回。

3.6交通运输低碳化路径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摩托车和汽车使用量也快速提高。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56.6辆、汽车(生活)用2.1辆。汽车是能耗和环境污染大户,每年要“喝掉”85%的汽油和20%的柴油[5],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30%。推广新型节能汽车,构建低碳交通也是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路径。近年新能源汽车层出不穷,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乙醇燃料汽车、生物柴油汽车、天然气汽车等。而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性能,完善相应配套设施是普及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有效措施。

3.7保护农村碳汇建设路径

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之为“碳汇”。农村地区拥有大面积的湿地、海洋、森林和草原,为低碳经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湿地被喻为地球的肾,虽仅占地球表面的6%,却能为地球上20%的物种提供生存环境;海洋被喻为生命的摇篮,能蓄积大量的热能和温室气体,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森林被喻为地球的肺,能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草原享有地球唇舌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功能。可见,合理规划,保护碳汇即保护地球各重要器官的功能,是拯救地球的主要途径。应严禁乱砍滥伐破坏森林,提倡开荒植树、退耕还林;应防止草原退化,实行退牧还草及禁牧、休牧、轮牧等综合措施;应禁止乱排废水、废物及围海造田,避免过度开采海底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