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山区农业经济组织创建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刘鹏程 刘哲瑞 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贸学院
1.四川省梓潼县概况
1.1梓潼县自然地理概况
梓潼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4°57′16″至105°27′35″,北纬31°25′27″至31°51′43″之间。背靠剑门山脉,东与南部、盐亭县交界,南与三台县、绵阳市游仙区相连,西与江油市接壤,北与剑阁县毗邻。县境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52.5公里,国道108线纵贯南北,省道302线横贯东西,宝成铁路、成广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幅员面积1442平方公里。
1.2梓潼县经济社会概况
梓潼县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5个社区。全县总人口37.8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5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9305%,农业人口32.230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5.0695%。2005年全县GDP达261446.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55767万元,第二产业为69997.4万元,第三产业为35682.4万元,产业结构比为59.6:26.8:1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900.59元,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水平3105.3元。(2005年数据)
1.3梓潼县农业发展状况
梓潼县资源众多、特产丰富,历来就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全县有栽培作物83种,栽培果树23种,饲养禽畜53种,养鱼44种。全县拥有水利资源总量为10.38亿立方米。地下矿藏已探明有石油、天燃气、煤等地下资源。耕地面积43万亩,人均1.4亩,同全国人均人平相持平,比全省人均耕地多0.5亩。其中:水田19.7万亩,旱地23.3万亩,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10.5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53.3%,其中:农业生产总值6.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农业产值中粮食作物收入占70.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800余元。通过以上概述可知梓潼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南地区农业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人地矛盾尖锐;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超过50%,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人均GDP水平较低,这些充分说明了梓潼县可以作为研究较西南地区山区农业的典型地区。
1.4梓潼县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情况
梓潼县目前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情况,但总体来说农村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也深深地限制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梓潼县运行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非常少,农业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未能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接轨的问题,在瞬息变化的市场面前,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较低。梓潼县在农业改革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总体而言并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的格局,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户进行生产的小生产组织形式,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的社会化生产是矛盾的,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非常落后,就是与国内其他行业、其他地区相比,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非常突出。通过对梓潼县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的情况分析可知,尽管这里农业生产组织水平程度很低并且严重限制了梓潼县农业的发展,但是这里有着一些发展很好的农业生产或供销合作社、乡镇企业带动农民等现代化组织模式,值得研究推广,当做促进我国西南山区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的范例。
2.落后的组织形式对梓潼县农业发展的限制
2.1组织化程度低限制农产品生产链的延长
农产品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梓潼县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对于农产品的价值链控制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阶段。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的产业链条中,梓潼县农民大多处在最原始的生产阶段,而这也是整个链条中利润最低的环节。对于附加值较高、利润较大的运输与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忽视,造成了梓潼县大部分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结果。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与把握,离不开正规的、企业化运作的现代农村生产经营模式。而梓潼县普遍存在的小农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的现实情况造就了梓潼县农产品出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失去利润大的环节的控制。以梓潼县部分村庄辣椒种植为例,探讨落后的组织形式是如何制约梓潼县农产品产业链延长、高利润部分流失的:辣椒栽培是地处丘陵地区的梓潼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农民种植辣椒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分散的组织形式与落后的生产技术,全县辣椒种植长期处于零星分散规模化、标准化较差的低水平种植状态,辣椒产量不高,产业链短小,导致长期以来农民种植辣椒的收入偏低。对于辣椒的深加工也只是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的粗加工上面,极少数的家庭作坊对辣椒进行加工,制作成辣椒酱去满足普通家庭的需求。但是从总体上看来,全县辣椒产量平均每年能达到八万吨,这些辣椒在收获季节只能依靠商贩花三个小时的时间用大型货车运至200千米外的成都市郫县销售,却没有想过在本地形成深加工链,充分利用附近县市的辣椒产量,发展辣椒产业。可见,短小的产业链与低利润的生产环节正是由于梓潼县大部分地区生产组织模式的落后造成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控制高利润环节,需要改善现有的农村生产组织模式。
2.2松散的组织模式使得农民忽视长期利益
良好的组织可以通过内部条例、制度对成员起到约束与促进的作用。在梓潼县,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民重视短期个人利益、忽视长期集体利益的不良习惯。以近年来梓潼县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为例,探讨落后的组织形式如何短视农民的目光,重视短期个人利益:梓潼县近年来大力提倡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建丰木业是成都建峰饰材的子公司之一,该项目对于梓潼县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近年林权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缺乏有效利益组织的约束之下,部分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法律政策,不考虑长远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利益,乱砍乱伐,私下倒卖木材,使得最初良好的招商引资项目受到了负面影响。对于集体利益的短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利益相关组织的约束。如果使农民摆脱散漫的小农经营模式,更多的采取组织化管理,将林业保护纳入组织利益,通过这样的组织建设将会有力的约束个人的短视行为。
2.3松散的组织抑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以小农经营为主要生产组织模式的梓潼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到组织程度化低的抑制,尤其在面对进口粮食、现代化农场的竞争时,表现得普遍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小农经营模式使得农民处在无组织的分散状态,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获得市场信息,错过最佳进入市场的时期导致产品滞销,甚至面对采购商抑制收购价格也无力抵抗。在普遍供过于求的农产品市场,松散的组织意味着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分离,这严重削弱了梓潼县农民对采购方的议价能力,甚至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p#分页标题#e#
3.梓潼县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
农业“企业化”模式。“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在法律上承认了耕地使用权的交易的合法性,从而使得耕地成为了具有了交换价值的资本。而实现了规划化生产、企业化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运销合作社充分利用了此项政策,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摒弃小农经营的落后生产形式,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与敏感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规模化种植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经济作物。梓潼县部分合作社采用了现代化企业组织模式,充分实现了“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从而聚集力量,装备和武装农业,既调整增量,扩大新经济增长点的生产规模,也调整存量,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的过程。下面以三台县向阳红藤椒专业合作社与长卿镇海椒种植合作社为例说明农业企业化在我国山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形势。
【1】三台县向阳红藤椒专业合作是以藤椒为主的农业技术种植转合作,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2009注册。进过三年的发展,现种植规模已拓展至七个镇(梓潼、前锋、双胜、东塔、百倾、双乐、立新)。藤椒当年种植次年见效,3-5年丰产,产量是其他花椒的2-3倍。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5000元。向阳红藤椒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政策获得大规模土地资源(以坡地、梁子为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吸引农民参与生产的政策上,该合作社在农民自负盈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民的收益,与农民签订最低收购价保障合同,并且给予农民销售途径的自由。
【2】梓潼县长卿镇中心村村民摒弃以往单纯的每年种植两季水稻的传统,集体种植四川地区重要的调味品海椒,在规模化生产代替传统小农经营生产模式后的几年间,中心村农民取得了可喜的收入:2010年,中心村海椒种植合作社每亩平均毛收入为5000元,其中海椒种植的成本大约只有约700元/亩,海椒平均收购价在0.7元——1.3元每市斤之间。在现代化组织模式与科学种植技术的帮助下,村民们鼓足干劲,创造了每亩纯收入4000余元的收入“奇迹”。通过对三台县向阳红藤椒合作社与梓潼县中心村海椒种植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今后我可以在对我国山区农业组织结构改良的研究中,获取新的农业企业化学习案例,并且认识到农业合作社现代化企业组织结构建设对农民收入方式与水平的影响因素。
4.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意见
4.1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中介机构缺失
“土地流转”政策是国家于最近几年出台的一项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土地使用权转移政策,这项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组织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关键作用。由于缺少专门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梓潼县土地流转实施比较困难。大部分土地流转工作是通过行政村做工作完成的,行政村一方面代表村委会与农民签订协议,另一方面又代表农户与承包商签订协议,充当中介的角色。而行政村并非土地流转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并在土地流转方面的非专业性,导致了土地流转无法实现承包商于农民的双赢,使得土地流转难以达成。由于缺乏中介机构以及对行政村的不信任,部分农民选择直接与承包商签订承包协议,这种做法留下了许多纠纷陷患。由于农民与承包商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农民在签订流转合同之时常常陷于与承包商的价格拉锯战,而承包商则在合同达成后发现土地状况纰漏的不充分。这样的关键角色缺失限制着梓潼县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不利于农村生产组织模式的改善。
4.1.2土地承包商较少
梓潼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面临着承包商(当地村民称呼为牵头老板)较少的问题。目前梓潼县有大面积未有效利用的宜农耕地,同时也有着利于发展规模化农业的相关扶植政策,但是这些情况并未使得梓潼县土地流转率大幅度上升。分析原因,上述两种角色缺失造成不便是一方面,还有承包商自身的原因。
4.2控制农业成本
农产品种植主要成本构成:土地使用费用+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化肥、农药、薄膜、工具等农用工业制成品)+其他费用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中,产业链上游环节对农业生产成本有着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的生产资料部分。成本控制对于农业生产组织的重要性不低于加工与销售的影响,而与上游企业,尤其是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等生产商的议价能力直接影响着生产资料成本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