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进展的可持续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进展的可持续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进展的可持续性

 

鲁南经济带位于山东省南部(东南、中南和西南),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43个县(市、区),面积5.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2.1%;2008年末人口3237.85万人,占全省的34.4%[1]。鲁南经济带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面临着发展现代农业的良机,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对鲁南经济带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机遇和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发挥优势,把握机遇,解决问题,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1.1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鲁南经济带毗邻江苏、河南和安徽,北接环渤海经济圈,南承长三角经济区,西连中原经济圈,东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经济发达的东亚经济带,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多向开放、梯次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优越的区位优势为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   1.2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鲁南经济带拥有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该区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该区域的济宁、菏泽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培植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比较优势。枣庄、临沂和日照的山区丘陵为发展林果业、茶业和农业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有利于在“特”字上做文章;鲁南经济带还是山东省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拥有黄河、京杭运河、南四湖、沂沭河等河、湖、水库,地下水几乎全为淡水资源,水资源总量约166亿立方米,占山东全省的54%,人均水资源比山东全省平均水平高66%[3];鲁南经济带的矿产资源丰富,仅济宁、菏泽、枣庄3市的煤炭产量就占全省的70%以上,是国家发改委正式规划的全国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菏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4]。这为该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能源条件。鲁南经济带拥有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劳动力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该区域2008年就业人员总数1894.5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30.6%,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581.4万人,占该区全部从业人员的83.5%,比全省水平高26.8个百分点,乡村劳动力资源充足,且劳动工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这为该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初始的、广阔的市场,也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该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孟子、孙子等的故乡,始祖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水浒文化和军事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人文优势无以伦比。另外,济宁的微山湖与京杭运河,菏泽的牡丹花都,临沂的蒙山沂水,枣庄的冠世榴园,日照的滨海风光等闻名遐迩,为开发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从而拓宽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   1.3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交通优势   鲁南经济带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海运纵横交错的立体运输网络。菏兖日铁路与京九、京沪和胶新铁路在境内相交,形成三纵一横铁路主框架,京沪高铁在该区域设有3站;公路四通八达,以6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为骨架,形成了12纵3横的公路交通网;区域内的临沂机场已成为国内中型机场中较为繁忙的空港,济宁曲阜机场则是鲁、苏、豫、皖交界处最大的航空港;京杭运河济宁南航道通过能力达到3200万吨,占全省内河航运的80%以上[2];日照港已成为全国第九大港口,通过日兰高速公路和菏兖日铁路,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国际市场联成一体。便捷的交通条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低廉、快捷的运输服务和广阔的市场。   1.4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优势   鲁南经济带东部面向大海,西部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既有海洋蓝色经济,也有稳固的农业生产基础。该区域是全省粮食的主产区,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山东省的近40%,有济宁、菏泽两个国家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地区不仅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并且拥有鲁西黄牛、金乡大蒜、峄城石榴、牡丹花卉、日照绿茶等多种农业特色资源,油料、肉类、淡水产品、蔬菜产量在全省均占有重要位置,具备发展现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良好条件[6]。目前,日照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为特色的产业,临沂市的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复合肥、木业加工和山区旅游等近几年发展迅猛,枣庄市的煤炭、电力实力雄厚,红色旅游和河湖旅游发展迅猛,济宁市的煤炭生产、电力、机械和历史文化旅游优势明显,菏泽板材业和粮棉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完善的产业体系为拉长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业产业集群奠定了完善的、坚实的产业基础。   2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2.1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   鲁南经济带凭借成片的耕地、充足的能源、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等优势,可以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的转移,外资和台资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和循环农业模式给鲁南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示范效应,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2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   201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黄淮海平原主产区被列入重点建设的七个农产品主产区之中。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于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规划》要求黄淮海平原主产区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建设以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和专用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蛋白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鲁南经济带属于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因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得到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p#分页标题#e#   2.3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8年,山东省出台了《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食品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鲁南经济带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基地之一。规划要求,充分发挥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围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建设一批优势产区与加工企业集中配套的农产品基地,形成布局合理、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给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一,双飞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具有互补性,鲁南经济带在水利、土地、能源、劳动力和市场等方面有相对优势,而蓝色经济区在资金、技术、产业化经营方面有优势明显,双方可以在农业进行合作,互利共赢;第二,按照规划,蓝色经济区要大力发展具有优势与特色的海洋产业,这给鲁南发展现代农业留下了空间;第三,日照市既是蓝色经济区的南翼,又是鲁南经济带的东部桥头堡,鲁南经济带是日照最具现实意义的经济腹地。蓝色经济区的启动,将加快日照港的发展,进而辐射带动鲁南经济带的加速崛起。   3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鲁南经济带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768.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1.8%;人均生产总值20946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3.3%;地方财政收入339.2亿元,仅占全省的17.3%;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5126元,为全省的92.8%;农民人均纯收入5391元,为全省的95.6%[1]。政府财力的匮乏限制了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能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低下限制了购买农产品的支付能力和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3.2城市化水平不高   2008年鲁南经济带城镇化率39.4%,比全省47.6%的水平低8.2个百分点[7]。鲁南经济带五市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小、人口少。城镇化水平较低意味着农业人口较多,非农业人口较少,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低,无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也会受到限制。   3.3县域经济落后   在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鲁南经济带有43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只有济宁市的邹城和兖州,进入全省“30强”县(区)行列的只有4个,而进入全省“30弱”县(区)行列的多达18个,占比达到60%;其中,临沂市5个,济宁市3个,枣庄市2个,菏泽市8个[8]。县域经济落后是制约鲁南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山东发达地区的帮助。   3.4产业结构不合理   鲁南经济带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2.8:54.8:32.4,而全省为9.6:57.0:33.4;2008年,鲁南经济带第一产业总产值867.1亿元,占全省30.7%[1],比重明显偏高。就三次产业分别看,第一产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二产业实力较弱,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较低,产业发展趋同现象明显。其中,采掘业与火电生产占较大比重,仅济宁、菏泽、枣庄3市的煤炭产量目前占全省的70%以上[5]。资源优势不仅不能造福于当地政府和人民,而且造成大片耕地的塌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所以,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   3.5现代农业发展落后   主要表现为:(1)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整体上还没有打破传统的粮、棉、油结构,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不够,区域内的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农产品少,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2)农业基础设施差。现有农业设施和条件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山区面积较大,水浇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大型和新型农业机械不足,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4)科技创新能力缺乏。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6]。   4加快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搞好鲁南经济带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立足资源、发挥优势、合理分工、加快发展”的原则,切实制定好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实现鲁南地区农业资源的高效、有序、合理开发。鲁南各地市要结合实际,按照选准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实行分类指导,确保区域农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4.2加大鲁南经济带农业资源整合力度   鲁南经济带五市今后应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主线,设立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组织实施区域内的合作项目,促进地区间交流合作。同时,与周边地区实行有效对接,做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构建新形势下区域农业一体化经济带。   4.3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p#分页标题#e# 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基础,以社会融资为主体,以引用外资和农科教企创收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重点对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4.4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按照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原则,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联动发展的产业布局,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畜牧、园艺、林果业,充分挖掘区域内资源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食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渗透和链接。以先进的加工产业链和名牌带动,形成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促进特色产业和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壮大,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   4.5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通过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和“绿卡行动计划”,使大多数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质量安全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继续抓好农业“三品”的生产、申报、认证和管理工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4.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打造农业强市的战略举措,以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要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特别是加大对当地原料依赖性强,产品市场潜力大,经济成长性好的企业的扶持,提高他们研发高端产品的能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