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农村经济拓展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周干林 单位:湖南省东安县委党校
近期,笔者深入地处湘南山区的东安县,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现就该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构建等问题略加论析。
一、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这个县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农民的生活还不很富裕,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生产发展的着力点不很清晰。东安的现代农业怎么搞,东安的产业化如何构架,对于这些问题,政府的指导思路含糊,农民的意识模糊,而且大部分农民市场意识不强、生产盲目性大。再加上农村二、三产业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少,农民增收越来越难。在较长时期内,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依然是农民的主打经营项目,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第二,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真正说来,东安近几年的投入完成二十几个亿,但主要在城镇建设上,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少之又少,仅仅是示范点上的修修补补。这个县农村集体经济自我积累少,农民本来就很贫困,自我投入的造血功能存在极大的障碍。因此,“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目标依旧遥远。第三,以工哺农的社会统筹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东安的工业化水平还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家可以称得上或者勉强称得上龙头的企业,不要说对农业反哺,就是引导农业的作用也还相当有限,连若干年前提出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在东安也还刚刚起步。第四,农民综合素质较低,接受科技能力弱。全县有农村劳动力30余万人,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三分之一,这部分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主动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弱。因此,当前农业生产力低、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综合素质不高,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第五,农村的综合改革力度不大。农村综合改革涉及经济领域,以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它必然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只有通过这种综合改革,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但事实上东安和别的地方一样,对农村的综合改革也还停留在各种报告和文件上,没有多少实在的内容,比如农村的文化也没有多少新的成分,公益性社会事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
二、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这个县因地制宜,县域内逐渐形成以下几种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特色规模养殖区。这个县水岭乡及横塘镇农民有养羊的传统和经验,且该县及周边县区有冬至吃羊肉的习惯,每年冬至前后,来自县城及周边县区的羊肉爱好者比肩接踵,在这两个乡镇的小街及方便的农家小院排队候餐,场面蔚为壮观。两个乡镇各发展5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区,并引导该区开发域休闲餐饮及羊产品加工业,带动两个小城镇的发展,这是两个乡镇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一种模式。该县的井头圩镇小江口村,有湘江河岸大面积的沙滩和众多的河湾,适宜水面养殖,去年,通过县乡村共同规划,以招商引资的办法,建成了100万羽的樱桃谷鸭养殖中心。这样的养殖中心的确立,对周边农村可起到带动作用。
二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东安县用了几年的时间,充分发挥各地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先后规划了井头圩七里坪、横塘带家、端桥铺麻溪三个各5000亩以上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在井头圩七里坪园区内的群山村,在农民自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该村的葡萄种植已经形成了规模化效益。
三是公路沿线产业带。在井芦、东大、永东及芦冷公路沿线,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分别规划了一个20万亩优质稻和3个10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带。
四是建成几种类型的生产基地。在县城白牙市镇周边农村,早就利用城郊优势发展新产业,形成了以果蔬为主导产业的城郊农业基地,建起了生态休闲农庄,并依托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白牙市镇莲塘村已建成各类企业23家,2个苗圃,一个蔬菜生产基地,种养大户66户,发展个体运输户40户,在外务工经商610人。2006年以来,全村干部群众积极行动、大力加强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加强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和村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崭新风貌,正在向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农庄生态化的目标迈进。在断桥铺、鹿马桥、井头圩规划了十万亩速生林基地,为湖南泰格林纸集团永洲湘江纸业有限公司提供造纸原料。在大庙口、端桥铺、紫溪、南桥等其他9个乡镇分别规划了牲猪、东安鸡、烤烟及银杏生产基地。在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及黄泥洞林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已经成为了区域性的旅游景区,周边的不少村庄也成为了景区的一部分,以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是这两个区域的必然选择。
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构建
今后,致力于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的不适合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重新构建集约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初步设想,可以借鉴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一)工业带动型模式。所谓工业带动型模式,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就东安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县城及石期市、紫溪、芦洪市等几个乡镇所在地的现有工业区,按照工农统筹城乡一体的模式,实行工业对农业的带动。
(二)农业产业带动型模式。农业产业带动型模式是“公司+农户”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降低了农民的市场交易费用,拓展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山区新农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要以种植粮食、经济林果、烤烟、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和养殖业为主,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养殖,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使之产业化、规模化,走产供销一体化之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着重培育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头”企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东安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华名菜“东安鸡”,对东安鸡的深度开发,打造东安鸡龙头企业对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必将是极为有利的。#p#分页标题#e#
(三)生态旅游带动型模式。生态旅游带动型模式包括生态和旅游带动型。生态带动型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例如,农村可发展沼气、太阳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药等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带动型,要以农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发展民族风情游、山水自然风光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旅游业,开发旅游产品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改善旅游环境,积极发展与旅游关系紧密的运输、餐饮、娱乐、宾馆第三产业,带动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人增加,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县里大庙口的发展,其实已经与此暗合。
(四)第三产业带动型模式。所谓第三产业带动型模式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它们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例如城郊农村都可以立足于主导产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发展乡村体闲旅游业等行业,从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