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区域特色拓展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海洋经济区域特色拓展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海洋经济区域特色拓展思路

本文作者:王双 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海洋经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属性,区域特征显著,不同区域之间海洋要素禀赋、发展战略选择、潜在优势及其增长特色存在着明显差异。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三个国家级海洋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从国家战略层面逐步肯定及确立了区域特征各异和发展模式不同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也相继出台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区域特征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的路径选择,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分类

我国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特征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1327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4.5%,是我国目前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最大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次之,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最低[1-2]。上述海洋区域的划分仅依据地理范畴,不能体现不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因此,宜以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经济指标来描述不同海洋经济区域的分类及其特征。这里,笔者选择了这三个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地区,即环渤海地区的天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广西和福建进行分析(以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区均以各省/市/区的名称来表示)。

1.1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

资源丰裕度指数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经济指标,体现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状况。这里,笔者利用张耀光等的方法计算了各地区主要海洋资源的丰裕度指数[3](表1),即各地区的各类海洋主要产品产量比重乘以各类海洋资源产业权重,包括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盐业资源和海洋矿业资源。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为:SRPIi=∑t1t2SRi/(t2-t1+1)×∑t1t2Pi/(t2-t1+1)式中:SRPI为各海洋经济区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SRi为各海洋产品产量比重;Pi为各海洋产业的权重①,t1为起始年份;t2为结束年份。表1显示,渔业资源丰裕度指数最高的是山东海洋经济区,与其海洋渔业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的现实相符,其后依次是浙江、福建和广西;海洋油气业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天津和广东海洋经济区,油气业资源优势明显,仅以天津为例,2009年天津市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比重为45.5%,位居全国第一;盐业资源最为丰富的依然是环渤海地区,即山东和天津;矿业资源则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经济区,即浙江和福建较为丰富。

1.2海洋经济规模

以上述各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衡量海洋经济规模(表2),可以看到,天津和上海比重排位较高,从2006年开始,上海占据首位,说明上海和天津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规模较其他地区大,一方面依托其雄厚的海洋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其重视发挥自身的海洋经济优势,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增长潜力大的优势产业和项目,通过项目和产业带动海洋经济规模的提升。相比之下,江苏和广西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弱,没有发挥资源优势,海洋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其他地区的排位变化不大。

1.3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能够反映海洋产业发展状况,海洋主要产业③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可以衡量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4]。由于海洋产业包括海洋主要产业和海洋教育科研管理等服务产业,若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越高,说明海洋经济还是依靠传统的海洋产业拉动,产业发展的重点依然是传统的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小,从而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反之则说明海洋服务产业比重较大,产业高级化程度较好。从各地区的比重来看(表3),上海、广东以及浙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其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低,海洋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产业比重较大,海洋经济发展逐步从依靠传统产业拉动转向依靠新兴海洋产业。天津、广西以及山东海洋经济区等地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较高,反映出其传统海洋产业依然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1.4海洋产业就业

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也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从各地区的涉海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看(表4),一方面,就业结构比重反映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好的上海、广东和浙江,就业比重也较高,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的山东、广西和江苏,相应的就业比重也偏低,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尚待提升;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的构成也反映出不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特征,即虽然天津和上海的比重较高,但是其两者吸纳就业的产业有所区别,天津的海洋就业更多的是来自海洋油气业和制造业,而上海则是以海洋服务业吸纳大量的就业劳动力。

1.5海洋基础设施

上述各海洋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货物吞吐量是衡量基础设施状况的有力指标。表5显示,2004—2009年,货物吞吐量增长最快的是浙江,其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紧随其后的是天津。相比之下,福建、山东和广东增长率较低,一方面体现出其本身良好的硬件条件,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大规模建设的空间有限,只能在已有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整合。

1.6海洋科技水平

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代表了海洋经济科技水平的基本情况,从各地区的科技人员存量看(表6),山东海洋经济区、天津、江苏和上海具有明显优势,其海洋科研人员数量较多,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储备基础较好;从科技人员增长率上看,广西、江苏表现突出,一方面体现出其对海洋经济人力要素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结果高度相关,海洋科技储备较好的地区海洋经济规模也相应较大。根据以上具体的指标衡量结果,可以将上述地区进行如下分类:I类地区资源禀赋较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包括浙江和广东;II类地区资源禀赋较好,但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相比较弱,包括山东和江苏;III类地区资源禀赋一般,但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包括天津和上海;IV类地区资源禀赋一般,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较弱,包括福建和广西。#p#分页标题#e#

2我国海洋经济区域特征分析

I类地区:这类地区为产业优势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其依托较好的海洋资源禀赋,尤其是广东的油气资源和浙江的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加之海洋基础设施状况较好,海洋科技水平较高,因此海洋经济产值较高,较好地发挥了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海洋经济规模较大。II类地区:这类地区为资源禀赋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即拥有较好的海洋资源禀赋,但是海洋经济规模却不占优势,主要的问题在于资源禀赋绝对优势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海洋产业高级化的程度也相应较低,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类地区海洋科技水平不高,尚不能借助其海洋科技发展基础和已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扩大海洋经济规模,因此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III类地区:这类地区为科技优势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即虽然海洋资源禀赋一般,但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其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借助较高的海洋科技水平和充裕的科技人才储备,使得自身相对要素禀赋优势得以发挥,从而形成优势产业,产业发展高级化程度较好,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因此海洋经济规模较大,且能够保持未来强劲的增长势头。IV类地区:这类地区为后发增长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禀赋一般,海洋经济规模也较小,属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后发地区,虽然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海洋科技水平及科技潜力方面差距较大,但是未来若能借助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挖掘自身资源禀赋潜力的机遇,逐步克服制约海洋经济增长的因素,将有机会扩大海洋经济规模,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实力。

3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发展对策建议

依据上述海洋经济区域的分类结果,针对不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特征,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I类地区:这类地区拥有良好的海洋资源禀赋,且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海洋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高级化程度较好,但是依然面临着海洋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一方面海洋产业中传统产业应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并加快其配套的海洋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洋产业链,向更加高级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浙江的海洋经济增长应在继续保持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强海洋产业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海陆统筹”的前提下尽快实现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5]。广东则重点强调其综合发展特征,并突出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因此应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海洋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提升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进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示范和先行作用发挥。

II类地区:这类地区资源禀赋较好,由于海洋科技水平的制约,海洋经济规模不能较快提升,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来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逐步壮大海洋经济规模。科技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因此一方面应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以科技发展带动海洋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重视提升海洋科技人才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海洋经济目前发展的需求,更应着眼于更远的未来,有条件地培养和引进前瞻性和战略性人才,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先机。需要注意的是,海洋资源禀赋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发挥需要相应的基础条件和配套政策措施,即海洋资源的相对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动力需要完善的统一市场条件和良好的产业竞争环境,这就对这些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提出了软环境的要求,即在适应自身发展条件和增长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培育相应的市场条件,制定适宜于海洋要素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级化,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山东提出建设“蓝色经济”的设想,其海洋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较高,未来一段时期将继续带动该地区海洋经济增长,重点发展产业,关键问题要突破制约海洋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瓶颈,加大海洋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支出,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规模、质量和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实现该产业高附加值化、智能化和系统化,建设较高层次的产业体系,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6]。江苏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江海联动”,即通过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此宜以海洋经济为纽带,促进沿海、沿江区域产业配套和联动发展,利用长江下游深水航道和深水岸线的独特优势,加快发展远洋运输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产业,并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7]。

III类地区:这类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海洋产业正处于积极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挖掘海洋产业发展的潜力,并规划海洋高端产业发展的蓝图,培育海洋高新服务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条件和要素环境,在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津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已初步形成,未来应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为契机,大力发展高端海洋制造业,推进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洋精细化工业等优势海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以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海洋服务产业,形成与海洋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业务支撑条件,进一步扩大海洋产业竞争优势[8]。上海海洋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两大传统产业为主,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咨询服务业等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更是迅猛发展,但是有关海洋高新产业发展的科研力量规模无法完全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应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形成科研决策与开发机制,加快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9]。

IV类地区:首先要通过调查研究和横向对比,认清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并根据自身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种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准确定位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科学合理确定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定位,积极培育可能的增长点。一方面,根据自身条件延伸海洋产业链条,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提高产业高级化程度;另一方面,在重视产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有序地培育产业优势项目和优势产业,并为未来延伸产业链条进行必要的准备,以扩大产业高级化的可能发展空间。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规划提出“以港兴工”,因此应充分利用福建沿海深水良港众多和海运成本低廉等优势,推动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产业政策导向,着力发展高效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形成技术先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海洋产业体系[10]。广西海洋经济规模相比较小,且海洋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因此应进一步加快海洋产业集聚,重视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和海洋资源优势产业集聚市场条件的创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未来海洋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11]。#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