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发展现状与方向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积极财政政策发展现状与方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积极财政政策发展现状与方向

 

当前,人们对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需要“淡出”,争论非常激烈。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作用如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利弊怎样?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对是否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一些思考。   一、积极财政政策启动的背景及其成效   1998年,我国政府针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果断地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实施反周期操作,5年来,积极财政政策为我国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积极时政政策启动的背景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形势严峻。   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高,亚洲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势必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影响。   二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也由传统的供给型制约转变为市场需求型制约,扩大内需在国内达成了共识。   三是长期以来盲目重复建设带来的结构不合理,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受到挑战。   (二)积极时政政策的内涵   在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甚至经济姜缩时,政府在宏观调控时一般采取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主要表现为税收的自动稳定性和财政支出的自动稳定性,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产生调控效果。由于我国税收体系不完善,财政支出还存在“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不可能建立自动稳定机制。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相机采取某些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就我国当时的情况而言,已连续几次降息,但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实施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必然选择。   因此,1998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与货币政策相配合,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国债方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周期调节;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专项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水平。二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包括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的收入水平,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减轻农民负担。三是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支持外贸出口。   (三)积极时政政策的成效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5年,在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著。   1、有效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1998年以来,共发行建设国债4600亿元,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人项目配套资金和银行安排贷款约7500亿元,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2、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这些年来,在国债资金的支持下,公路、铁路、民航建设迅速发展,交通运擂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提高了抗灾能力;对粮食仓储设施进行了建设改造,极大地缓解了粮食仓储长期紧张的矛盾。   3、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国家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除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有一部分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高科技产业。85%以上的国俊技改项目已经开发建设,有的已经竣工投产;重点支持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重要河、湖的污染治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加大了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   5、推动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需要继续实施   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对促进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淡出”,理由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两点:积极财政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继续发行国债会产生“财政危机”。   对此,笔者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一)继续实施积极对政政策,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投资减少,也就是说挤出了民间投资。但挤出效应并不是政府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一定会发生的,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是否会带来挤出效应?首先,我国民间存在着大t的闲置资金。所谓闲置资金是指那些没有进人生产和流通领域因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资金。它有两个重要的衡t指标,一是银行的过分储备,二是居民的定期存款。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居民储蓄年年递增,这又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现在有近9万亿元的闲置资金,每年3000亿元的借用是不会产生“挤出效应”的。   其次,增发国债不会引起利率上升。19%年以来,我国名义利率多次下调,实际利率却是上升的,这是由于物价水平下降导致的。由于我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  #p#分页标题#e# 第三,财政支出不会挤出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由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投人等公共产品方面,这部分由于投资周期长、效益低,即使政府不投资,民间也不会投资。政府投资这些公共领域,不仅不会挤出民间投资,还会由于投资条件改善而吸引民间投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是民间消费的互补品,不会替代民间消费。   因此,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支出,不会带来“挤出效应”。   (二)继续实行积极对政政策,是否会产生“财政危机”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利用财政赤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结果使我国的财政面临许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财政背上了巨额的债务包袱。所以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将会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永定教授认为,财政危机的实质可以归结为:如果一国政府不能保证国债余额对GDP之比不会超过某一给定的数值,则该国的财政就是不可持续的,不可持续就意味着危机的不可避免。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国债规模随赤字规模及其他变动因家而扩大之后,是否仍控制在适度区间内和是否能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判断积极财政政策是否会产生财政危机的重要依据。我国财政虽然处于困难境况,但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1998年国债余额占GDp之比为10.3%(加上增发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为13.6%左右),这几年虽然有所上升,2001年上升到16.7%,但仍未达到20%。国债规模与赤字规模的变动关系极大,1996年、1997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之比为0.78%左右,1998年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急剧上升到116%,其后两年分别为2.14%、2.80%,2002年则逾越了国际公认的赤字替戒线3%。所以有人认为,“赤字坏帐陷阱”已经在等待着中国人。如果我们未来各年把财政赤字控制在2%,经济增长率保持7%,假定现在的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那么按照余永定教授的推算,我国国债余额占GDP之比在若干年后将逼近于28%.但只要经济增长率与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不变,国债余额与GDP的比重就不会超过28%,这样,中国的财政状况就不会恶化到因债务负担而出现危机的地步。我们不是说中国没有财政危机的潜在威胁,如果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国有企业问题、银行偿债率问题、非国有经济发展问题等处理不好,就很难把财政赤字控制在2%,也很难保证7%的经济增长率,国债余额占GDP之比就可能突破60%的国际公认替戒线,中国财政就可能面临不可持续性,财政危机就可能爆发。   (三)目前雷要继续实施积极时政政策的必要性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积极财政政策在近期内还需要继续实施,理由如下:   l、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时机还不成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表现为常态,扩大内需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积极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政策,长期实行会给财政赤字危机和通货膨胀埋下隐患。但积极财政是否要“淡出”,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国际形势明显好转,外需增长稳定;二是民间投资出现机制性复苏繁荣,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自我成长机制;三是财政赤字接近或达到普戒线(3%)。从实际倩况看,国际形势时好时坏,复杂多变,不可确定性因素增多,即使我国已经加人了WTO,但对外贸易也只能保持谨俄的乐观;民间投资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但机制性的复苏繁荣还没有出现。   用水泵抽出地下水,需要先注人一定量的水,这些年来政府虽然进行了大t的投资,但民间投资的‘’水”还没有汲出来,如果此时放弃,前面注人的“水”就等于白注了;2002年的财政赤字率已经超过了3%,但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国债继续发行的空间较大。   2、国民经济尚未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去年开始,在住房、汽车、信息技术的拉动下,我国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走低,需求不足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善,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依然存在。尤其是今年以来.受美国打击伊拉克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国内由于受“非典”的影响,第三产业尤其是餐饮、旅游业损失惨重,出口受到的影响也将在以后一段时期内表现出来。国内外经济环境都要求我们继续保持一定的政策力度   3、我国还不具备实施“减税”政策的条件。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减税和增支两大方面,我国的财政政策却是在扩张导向下增支而不减税,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税收占GDP比重过低,没有减税空间;第二,我国现阶段税收主体是间接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较小,降低所得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大,而减免间接税,不仅大量减少财政收人,还可能使物价走低,起相反作用;第三,我国税收体制不健全,市场环境不规范,实行减税政策,可能会加剧偷税、骗税现象的发生,削弱税收的杠杆作用。   4、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大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是货币供应不足,而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银行也找不到好的贷款对象,即使再降息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硬要银行不考虑风险、投资者不考虑回报盲目投资,只能加剧银行的坏帐水平,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   总之,从长期走势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能是长期政策,政府应该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宽松的或紧缩的财政政策。但目前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继续实施的空间,而目_有继续实施的必要。只有到了一定时期.条件具备,积极财政政策才能“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