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的可行性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与英国船舶保险条款相比,NMIP的承保范围更广,同时对船舶安全管控的要求更具体、更合理,代表一种新的和更适当的平衡,特别适合优良船队的投保。由于NMIP是相关各方协商和连续检讨的结果,再配合详细的“条款释义”(commentary),使得NMIP更具可操作性,大大减少了可能的争议点。在引进此书时,出版社考虑到海商法是本校优势学科,这本书对于我国根据国际水险市场新的竞争形势,修订和调整我国相对单薄和保守的船舶保险条款,以巩固和提高我国船舶保险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译者又是业界颇有影响的中青年人士,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其以往的学术著作多是社里的长销书,在业界反映良好。因此,在译者的大力帮助下,促成此学术类图书的引进出版。
教育部在2001年8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该意见颁布以来,国内部分高校陆续开设了数门双语教学的课程,而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以教材建设为核心。因此,大学出版社可以利用自身的先天优势,以双语教学为契机,开展版权贸易。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做好教育服务。
1.直接引进原版优质教材
直接引进国外教材,对于培养这样的国际化人才来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外一本优秀的教材出版后,作者往往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不断进行修订再版,更新完善。如美国最流行的政治教科书《民治政府》2005年已出到第21版,营销学方面菲利普•科特勒和加里•阿姆斯特朗合著的《市场营销原理》已出至第13版,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出至第19版,管理学方面罗宾斯的《管理学》已出至第10版,物流学方面约翰•J•科伊尔的《运输管理》已出至第7版,海商法方面WilliamTetley的《海上货物索赔》已出至第4版,等等。此类教科书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方面在于作者经过几十年的修订更新,日臻完善,另一方面在于作者出色的教科书写作技巧———大量配以各种案例。即使是面对法律这样极为枯燥无味的文科专业,在作者的笔下也能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抽丝剥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某些学科,案例的引入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教师使用的角度来说,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时,可以从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科书的写作技巧。因此,在世界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外文原版教材。对于大连海事大学来说,目前有两个专业实行了英语加强班模式的双语教学。其中之一是2011级国际航运管理专业英语加强班,该班的教学除思想政治科目外,其他所有科目全部选用英语教学,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也多选用引进版教材。
2.海外组稿,合作出版
实行拿来主义,直接引进原版教材为我所用,固然能够了解国外相关学科最新前沿知识,但是一个事物总是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直接使用原版教材价格昂贵,略显经济上的吃力。以清华大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英文版教材来说,前文提及的《经济学》定价为88元,《市场营销管理》为68元,《管理学》为63元,《运输管理》为49.8元,《宏观经济学原理》为46元……相较于我国大学教材价格区间大多控制在20~30元之间,还是贵了许多。虽然有些国内出版社为了降低成本,发行引进教材的影印本,但是影印造成的黑白效果减弱了某些彩色图片所要阐述传达的意义,有些甚至失去了教学效果。同时,在“为我所用”上某种程度也大打折扣。尽管在双语教学中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无论是在专业水平上还是在外语语言水平上都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和学术环境,但毕竟教育体制不一样,教学计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一样,终究有些课程只能使用教材的一部分,对购买此书的学生和教师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浪费。因此,如果出版社能够在大量细致、科学的调研基础上,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合作,开发遵循双语教学课程标准精神、符合中国双语教学实际的教材而非简单地引进出版,则在教材的建设上,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操作层面上,具体来讲,可以由中方专家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提出思路和方案,邀请来自国外相关学科著名大学的学者教授撰写。在稿件完成后,中方专家再根据我国学生学习的现状,就难度等方面对稿件提出意见,然后再由国外学者进行完善。例如,外研社与国外知名出版社海涅曼(Heinemann)教育出版集团合作开发的“悦读联播”系列就是基于以上这一思路形成的优秀读物。尽管外研社做的是英语基础教学读物,但还是有一些思路是相通的,是可以借鉴的。
3.依托优质内容资源进行版权输出
在版权贸易中,大学出版社不仅要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同时也应该能够走出去,充分挖掘优质内容资源,将与国际接轨的最新科研成就和文化贡献介绍出去,由此来发展自己的版权输出贸易,进而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这一方面,目前来说,成功的版权输出大多集中在中国文化古籍、绘画书法方面,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关的政策扶持,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而在学术出版领域,科技图书版权输出的成功案例略显不足。浙江大学出版社与美国Waters科技公司签订的《中药质量现代分析技术:中国药典一部参考手册》外文版权输出协议,在学术出版领域创我国近年来科技图书单本版权对外输出的最高版税记录———15万美元。而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在致力于推动中国学术成果走出去方面做得较引人注目的则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该社全年版权输出品种达53种。其中,该社就2011年11月出版的《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在同年12月与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签订了版权输出协议,就《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丛书(全8种)与德古意特出版社达成英文版权输出协议。该社还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了中国学者的一系列英文版学术专著。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案例可知,所有能够达成版权输出的作者皆是相关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代表着该领域的最高水平,而这些恰恰就是出版社竞相追逐的优质内容资源。
三、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说,进行版权贸易首要的问题是缺少人才。首先缺少能够进行版权贸易的专门人才———既懂出版又懂法律,既会英语又有经济头脑。尤其对于中小型出版社而言,这样的人才更不多见。引进或培养能够进行版权贸易的专门人才,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财力。与其这样,莫不如暂时先通过寻找版权公司的方式来完成。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专业领域方面学者远比出版者要了解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出版社要充分利用作者资源,依靠作者的力量促进版权贸易。若有学者能够主动在版权贸易方面穿针引线,对出版社来说,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在版权引进方面,前文实证分析中所述的《(挪威)船舶保险手册》就是译者牵线搭桥促成的此事。而在版权输出方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经济专题》一书也是在其作者的支持下,输出了繁体中文、德文、英文、日文和韩文版权。
其次,图书引进来后,就面临着翻译,故又存在缺乏专门的翻译人才的问题。引进版图书内容的正确翻译是保证图书质量的最基本要素,尤其是内容拿捏与字词译法。在学术圈,对于教材的翻译,通常是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这类作品往往不能算学术成果,也不可能像文学畅销书那样,靠版税获得更多回报。而且,像教材这类专业书籍,译者必须吃透学科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背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在恰切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用准确易懂并且符合中文语法习惯的译文将其表达出来,不至于把一部教材翻译得过于晦涩拗口。出版社若想保证引进版图书的出版质量,必须选择合适的译者,所以极有必要根据版权贸易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译者队伍。这支队伍中既要有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活跃于互联网上的志同道合的网络。英雄不问来处。网络时代一切变得便捷和丰富。豆瓣网、网络杂志的作者群都是可以选择的潜在译者群体,这需要出版社用专业的眼光去“淘”这样的趣味相投的译者,从而建立一支专业的译者队伍。
本文作者:陆梅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