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出版社的版权输出状况及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版权贸易活动也日趋活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包括大学出版社的重视,但是,在我国现有的出版体制和管理体制下,我国出版社的版权贸易情况喜忧参半。 一、何为版权贸易 版权贸易是属于许可证贸易范畴内的一种基于版权的经济权利的许可或转让过程中发生的贸易行为。究其本质,也是贸易行为的一种,所以单列于其他贸易行为,不外是因为其贸易的标的对象不同而已。简单地说,凡是通过作品的版权许可或转让行为获利的贸易行为就是版权贸易。实物贸易是通过货物买卖行为获利的交易,在版权贸易这里不过是将实物所有权变为无形财产权中的版权而已。一般说来,版权贸易过程中许可或转让的主要是著作权人(“著作权”完全等同于“版权”,下略)的经济权利。从广义上讲,版权许可或转让行为过程中的当事人无论是否在同一地域或为同一国籍,都可以称作版权贸易。但在实践中,我国业界所称的版权贸易习惯上是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国际间或不同地区间的涉外版权贸易行为,通常指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不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即,国内的作者与国内的出版社间的版权交易行为不在此之列。中国版权贸易发轫于19世纪末期。据报载,1898年,辜鸿铭翻译的《论语》英文本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这是一本专为“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翻译的书[1]。《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辜鸿铭将其译出英文本,是否获得译文稿酬以及如何获得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他以中华民族拥有《论语》而自豪,所以他要介绍给西方,并且首选对象是“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这种向世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壮举,可敬可嘉!另据报载,中国著作权人授权外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仍属于辜鸿铭名下。1924年,欧根•狄特利希斯(EugenDiederichs)出版社出版了施密茨(Schmitz)翻译的德文版《中国人的精神》。该书的翻译出版得到了辜鸿铭的同意[2]。从《论语》英文本的问世,到《中国人的精神》授权翻译出版,时隔26年,足以看出辜鸿铭在北大执教的同时,将图书翻译、版权贸易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事过版权贸易的除了辜鸿铭之外,还有严复、林语堂、张元济等人,他们致力于思想文化传播,可谓中国版权贸易的先驱者。然而,中国版权贸易得以突飞猛进,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却是在一个世纪以后。1992年10月15日和10月30日,中国分别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两个公约在中国先后生效。从此,我国的版权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中国的版权贸易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出版人、版权人锐意进取,贸易步伐在加快加大,贸易成果丰硕喜人。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一直处于10?1的水平线上波动徘徊,引进与输出的比例严重失调。 二、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类图书版权输出的得与失 自1955年新中国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2006年底,我国共有高校出版社一百多家,约占国内全部出版社总数的1/5左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学出版社是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在国家出版业中的地位来看,已从原来的补充地位逐步地转向主体地位。在21世,大学出版社将成为我国出版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对大学出版社发展与改革的研究,对于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北大出版社对外汉语类图书的版权输出为例试作分析。汉语学习类图书,在近几年的图书版权输出贸易中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势头,原因在于海外掀起的汉语学习热潮引发了消费终端对该类图书的大量需求。面对国际市场上难得的对中国图书有如此关注的机遇,一些出版社开始积极组织、出版适合海外人士使用的汉语读物。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类图书的版权输出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日本买走了一本名为《汉语初级教程》的教材版权,正式打开了北大出版社汉语编辑部的版权输出之门。 1.充分利用品牌优势,走品牌之路 品牌,在版权输出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出版社在外方的影响力和贸易地位。海外出版商对版权贸易合作伙伴的选择十分谨慎,因为不了解,在输出或者引进版权之前,他们都会对每一家意向出版社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取证,该出版社的市场地位、品牌优势、出版实力等都会是版权贸易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北大出版社依托于北京大学丰富而优秀的作者和信息资源(其中北京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北大出版社的汉语教材的编辑出版也超过了20年,并且发展了多种读物、教辅、音像等衍生产品,对品牌进行多元化立体性开发),有着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质量的保证。迄今为止,北大出版社的汉语图书可谓精品荟萃,多种图书获得国家颁发的各种奖项,例如:2000年出版的具有权威性的高质量教辅《HSK汉语水平考试模拟习题集》在版权输出到日本之后,反复重印,销售已达到几万册,是目前为止出版社经济效益最高的版权书籍。2004年出版的《魔力汉语》还获得了当年度的“版权输出奖”,该书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被认为是编写形式国际化的一个典型范例。 2.在选题策划上遵循国际化线路,与国际接轨 北大出版社对外汉语类图书具有很高的版权输出率,除了品牌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之外,还主动开发具有国际市场销售潜力的选题,从题材、内容、结构、语言、形式到版式设计、印刷都遵循国际化路线,作版权输出目标的本土化设计,以适应于海外读者的知识需求、阅读习惯以及审美情趣。比如该社2004年全新推出的《新概念汉语》教材,就是受到了《新概念英语》的启发,借鉴其编写特色,对国内教材形式进行改造再加工,追求生活化、趣味性和时代感。北大社十分注重对海外市场的信息搜集工作,在信息渠道方面,同版权合作方密切联系、频繁交流,通过E-MAIL和相互拜访等方式互通有无。参加各种国内外会议也是获取相关领域重要信息的有效渠道,例如在2004年11月,与汉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共同组团赴美国参加外语教学学会(ACTFL)的外语图书会展。通过讲座、午餐会、演讲等形式,与国外出版界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熟悉中国市场运作规律,并获得最新的出版动态和客户资源。#p#分页标题#e# 3.多方整合,注重对客户资源的管理 客户资源是当前出版社拓展国际市场所争夺的焦点。为扩大并巩固已有的客户资源的这种争夺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管理方法的探索都将是各出版社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目标。北大社在客户资源的维护上有其独特的想法。北大社版权输出的客户资源主要分为作者资源、海外出版商资源以及海外终端读者资源。(1)作者资源作者资源是出版社维持出版市场的根本保证。背靠扬名中外的北京大学,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成立了40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拥有一个庞大的优秀老师队伍,可为北大社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而稳定的作者资源。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知识体系,在与北大社的长期合作中,也逐步形成了国际市场意识。北大社所建立起来的作者关系网,不是停留在业务合作这种浅层交流上,而是倾注了私人的感情因素,编辑与作者之间以朋友关系坦诚相待。这同时也保证了稳定而长期的作者资源支持。在国外授课的中文老师也是北大社选题组稿的重要作者资源。他们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包括E-MAIL,“对外汉语网”及相关汉办网站的BBS、聊天室等网络工具相互交流;同时,北大社与国外汉办也保持着经常性的接触,获得及时的信息和客户资源更新。至于译者资源,这主要取决于版权购买方的能力了。(2)海外出版商资源与国内绝大多数版权输出状态相同,北大社的对外汉语图书的版权输出范围还多限制在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北大社与海外一些出版商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譬如韩国时事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韩国办事处;日本的阿陆军库出版公司、光生馆、讲谈社、柏书坊等都是绝大多数图书的版权输出合作方。保持这种经常性的联络和信息沟通,是维护客户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当然,这种维护需要建立在具有相互合作空间的基础上,是出版社的版权输出的目标性群体。(3)海外终端读者资源编辑部对海外终端读者资源的管理目前还处于一种间接接触状态。这也是国内出版社的国际市场开发渠道不畅造成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的国际市场发行能力有限,版权转让之后,海外的版权购买商负责其语言范围之内的市场发行,然后将发行数量以报告等形式传达给国内出版者。此外,北大社的海外读者的需求也是通过版权购买方面而获知的。目前,对外汉语图书的海外发行领域主要集中在校园销售、集体定购;有些汉语读物会在书店等零售业作直销,只是销量基本不大。 4.问题与不足 虽然十多年来,北大出版社对外汉语学习类图书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踏入海外市场,但仍然掩饰不住闪耀的光环背后,那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①合作双方沟通不足。主要表现在出版社之间的合作趋于表面化,缺乏更为深入的合作,“合作出版”将在今后成为中国出版社试图摆脱版权输出困境的主要模式。②信息沟通不畅。目前国内出版社对国外市场渠道开发投入力度仍显不足,人员能力有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参与博览会、出版社个体间的单独接触之外,其他例如网络开发、与版权合作等渠道的使用依旧是绝大多数出版社的软肋。③图书形式开发创意不足。海外购买图书版权之后,一般需要对原书进行二次开发。比如日本在2000年购得《汉语常用用法词典》之后,都对原图书进行了再次开发和多重加工,对装帧形式另作特别设计,市场效果明显。其制作之精美,态度之认真与细致,令北大社啧啧赞叹,这也正说明了当前我国的图书设计意识与国际仍有较大的差距,仍需要时间去借鉴与学习。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国出版社版权贸易路在何方 1.注重版权经营,把版权放到与经营资本相同的地位来管理和经营 不少出版社的版权经营通常只满足于版权产品的生产与营销,并没有将版权贸易作为出版社的主业之一来开展,更没有把版权放到与经营资本相同的地位来管理和经营,对版权经营轻视、忽视、闲置、浪费的现状必须改变。万达版权公司总监吴呵融认为:“版权是出版产业最重要的资源,出版社的经营归根到底是版权的经营。”[3](P12)她将版权经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①最基本的经营,其特点是:出版社仅以本国市场为着眼点,对选题作一度开发,对原创作品只在国内范围,甚至区域范围进行使用。目前国内大部分出版社的经营处于这种状态。②既注重国内组稿,又注重国际组稿,有意识地把开发国外、境外的出版资源纳入出版经营的范围,积极进行版权贸易。这一层次的出版经营者,已具有版权贸易意识,懂得对出版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一方面,对本社在国内组到的原创作品,不但好好利用它们在国内市场的价值,而且能把版权卖到国际市场,进一步开发它们在国际市场的价值;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外、境外的出版资源,将适合本国图书市场的作品版权购买回来,二度开发其价值。目前,国内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出版社已进入这一层次的经营。③出版经营的最高境界:出版国际化。经营者对每一选题的策划几乎都以世界图书市场为着眼点,他们是站在世界舞台上经营版权的。目前,绝大部分出版社都只局限在第一个层次上,迫切需要提高版权经营的层次。 2.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际化的出版运作,走“国际组稿”之路 目前,国内的版权输出主要分为四种:①作品先在国内出版再由国外的出版商翻译出版;②制作“规模型对外输出终端产品”的双语读物,成品书直接由国外订购,直接出口;③合作出版:国外出版商策划选题,国内组稿、编辑、定稿,外方购买负责印制发行;④国际组稿,即出版企业与国外专家学者进行合作,获取稿源,实现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经理李峰认为:“引进成品或者引进版权可以归类为国际图书贸易的初级阶段或者简单阶段。高级阶段是出版社的编辑人员直接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国际组稿。版权贸易如果是条粗线,那么,‘国际组稿就是版权贸易的细化’,是版权贸易最本质、完善、高级的含义。对于编辑来讲,必须有能力接受这样的挑战,编辑的组稿工作要由从前的‘足不出户’式的‘等稿’、‘守稿’、‘审稿’,转变为千里迢迢地到海外,到国外的作者家里‘约稿’、‘索稿’、‘组稿’,这就是国际组稿。”“国内出版社通过国际组稿,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际化的出版运作,积极参与国际出版竞争,对提高自身出版社实力,扩大自身眼界和胸怀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P11.12)#p#分页标题#e# 3.与世界同步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英国第一位出版学教授、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主任保罗•理查森认为,许多欧洲国家与中国一样都是版权赤字(逆差)国,而造成逆差的原因“当然首先是语言因素”,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语言隔阂;再就是“中国出版商对外国市场了解太少”;而最大的障碍是“信息,特别是商业信息”。[5](P16)广东科技出版社副社长傅东伟认为:“要想在国际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真正树立起作为出版大国的形象,就必须首先通过图书和版权贸易等形式输出一大批从内容、语种、编排、装帧设计、印刷、纸张、开本,甚至包装和宣传品都适合海外市场需求,并能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外向型图书。”他认为科技图书要走向世界必须做到:“①强化外向意识”;“②开发外向选题”;“③重视图书质量”;“④讲究运作策略”;“⑤加强宣传推广”;“⑥拓宽对外渠道”。[6](P21.22.23) 4.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与版权公司合作共谋发展 版权是版权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柱,对版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有利于开展版权贸易,促进版权产业的发展。1988年以来,国家版权局正式批准成立了20多家版权公司,还有一些海外和国内民间的公司和人。对中小出版社来说,通过版权公司进行版权贸易,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版权也有助于我国图书走向世界。熊雁认为:“走向世界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工程。只凭一家家出版社去做,不仅力量有限,成本也会增大。需要联合起来,携手共进,大家得利。这种联合与协作的重要一环便是培育得力的版权机构。好的中介公司能使出版社及时掌握全球出版信息,了解国际出版趋势,为版权贸易提供诸多方便。”[7](P25) 5.注重对专业人才的选择和培养 要做好版权贸易,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是关键,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一种共识。在2002年1月召开的“2002BIBF北京国际版权贸易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讨论了目前版权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目前国内许多出版社还缺少版权贸易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才”。[8](P27)就这种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具体素质,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小辛作了很好的总结:①“应有良好的品德、敬业爱社。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处事,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能力。还要有奉献和自律精神。”②“应具有时间和效率观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具有诚实守信的法制精神,一旦契约生效,能严格履行合同。具有良好的计划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富有朝气,精力充沛。”③“应掌握一门外语,最好有英语的口译和笔译能力。熟悉编辑业务,尤其是本社的选题范围和市场情况。会测算出版成本,了解出版各个环节。”④“应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熟悉网络应用技术,具备学习和使用各种先进通讯工具的能力。”总之,要做一个合格的对外版权贸易的员工必须做到“德才兼备”。[9](P110) 从目前来看,我国版权贸易人才的在校培养时机还不是很成熟。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短训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出版外贸公司、出版社、出版培训部门都作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职培训和内部培训都只能满足一时之需,在校培养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