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本解读与自我教育品格论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王建峰 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语文文本是语文学科教育最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文本解读即文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是语文教育教学实现其育人目的的基本途径。探寻文本解读的育人规律,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大课题。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指向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尽管语文界为此已经在教材方面作出很大努力,大大提高了语文文本的育人“潜质”,但语文文本解读实践却没有跟上教材改革的步伐,原本丰富的文本价值被严重折损在陈旧或过于极端的解读体系之中,与新的育人目标存在着很大偏离。语文文本解读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其有没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为什么凸显学生自我的主体地位是语文文本解读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学生是怎样在文本解读中受到教育的?作为一种专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现象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哲学解释学为我们提供了学理的依据和支撑。它使我们发现,本然的语文文本解读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它具有一种自我教育的品格。
一、在体验、反思中反观自我、认识自我
“人是一种对自己的存在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究的存在物。”[1]自婴幼儿时期有了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人就有一种认识自我的本能需求。中小学生的成长正是伴随着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但事实上,由于人自身往往缺乏一个反观自身的视点,我们并不能单凭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直观来认识自身,而必须经由中介的迂回。因此马克思说,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2]。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也讲道:“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这就是精神的基本运动。”[3]17利科尔(P.Ricoeu)r强调:“生命只有通过意义单元的媒介作用才能把握生命。”[4]420三位哲人所说的人“所创造的世界”“异己的东西”“意义单元”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书写固定下来的,这就是文本。文本是人类精神的客观化物,是人们认识自我的中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育文本便是其认识自我的重要中介。因为教育主要是以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为载体培养新人的过程,文本解读就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要存在方式。文本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超越时空而看到更多的人与物及其精神实质,并从中来认识自己。而所有的教育文本中,语文文本又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主要中介。新课改以来,我国各新编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可读性。这样的语文文本更适合学生来反观、认识自我,因为它们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感性而意蕴丰富的文学性语言和生动的具象将人类难以描绘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或不易把握的事物内部本质显现出来,像镜子一样让学生从中照见自我。然而,要使学生通过语文文本这一中介来实现自我认识,必须让他亲历“解读”这一活动。
而且,这种解读必须是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解读,即学生必须自主能动地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迎遇作者以其敏感体察投注在文本中的情感价值或事物本身的“真理”,并在此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保持着返回自身的自由运动”[3]504。此即要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文本→自我”的“对象自我化”和“自我对象化”的反身运动过程:从自我的内在心灵状态出发走进文本,“化身其中”,然后又以之为镜,从中看到自己。贯穿其中的主要是体验和反思这两种内在的“我思”活动。体验让学生化身入境式地走进文本,将自己全部的生命体悟融入文本世界,通过与文本进行生命与情感的沟通,获得对人类客观精神和共同人性的认识。同时,人的自我意识和反身特性又使学生在体验文本的同时不断地将目光返回自身,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这就是反思。如果说体验让学生把文本意义据为己有,为学生提供自我反观的视点,那么反思则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让自我在文本解读中自证为主体而看清自我。这就是文本解读中通过体验和反思让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在过程。体验和反思让学生以一种完整的生命姿态与文本展开精神的沟通,从而获得对自我生命的反观与认识。也只有通过体验和反思,学生才能在文本解读中获得这些。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体验和反思这两个概念,这是符合语文文本解读本然规律的。
二、在视域融合、解释循环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人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存在,不仅要认识自我,还要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但是,人的自我提升和超越也要借助他人他物。其中,记录社会、历史、文化的文本便是重要的中介。在所有的教育文本中,语文文本是最适切于学生自我精神提升与超越的。这可以从其蕴含的精神内容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来看。从内容看,相对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文本来说,语文文本属于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打交道的人文学科文本,它关涉的是人的情感与价值、审美与判断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民族乃至人类德性与智慧的宝库。从表达形式看,相对于历史、政治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文本来说,语文文本所提供给学生的并不是直白的耳提面命式的信息和教导,而是一种浸润于情绪氛围与体验空间的东西。它借助隐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以生动感人的具象来表现心灵、传达情感,成为某种可供学生填充自我体验和感受的呈开放状态的思想或情感模式,让学生在填充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身临文本之境甚至看到或想到文本之外更深远的东西,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一种生命与精神的提升和超越。语文文本虽然适切于学生的自我提升与超越,但由于文本世界与学生世界总是存在着时空距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文化习俗、经验、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必须克服这种距离和差异才能使陌生的文本变得熟悉,使文本的意义成为他自己的,进而才能从文本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美的力量的引领,获得自我提升。对文本的解读便是克服距离和差异的途径。解读所用的工具是理解。只有理解才能真正使文本世界与学生世界发生关联。理解实质上就是这两个世界的“相遇”和交融,采用伽达默尔的术语就是“视域融合”。
正是视域融合的结果,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但学生从文本解读中获得的精神提升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无数次视域融合共同促成的,每一次视域融合的结果都会成为再次解读的“前理解”,文本解读因此就成为一个由无数次视域融合组成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这种现象被哲学解释学称为“解释循环”。视域融合与解释循环是语文文本解读让学生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内在机制。它们使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获得一种渐进式、无限可能的提升和超越,而这种提升和超越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因为视域融合、解释循环是由学生自己作为解读的主体带着他全部的相关人生经验,通过亲自与文本“打交道”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将结论告知这样的中介行为获得的。#p#分页标题#e#
三、在理解的应用中造就自我、实现自我
人之所以要认识自我、提升与超越自我,最终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潜在和可能,成为他可能成为的自己。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实现他自己,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要想让学生实现自我的潜在、可能,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与他人、他物以及观念形态的对象等相互作用,才能把自己潜在的才智发挥出来。这一发挥过程便是人实现自我的过程。语文文本解读便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使学生在理解、创生文本对象意义的同时,把自己内在的诸多潜在性、可能性呼唤出来:一方面,语文文本可谓是一个脚手架,它扩展了学生对人类生命可能性的视野,为学生发挥自我的内在潜力提供了虚拟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体悟各种生活与人生;另一方面,理解这种实践活动具有筹划性质,“谁理解,谁就知道按照他自身的可能性去筹划自身”[3]338,“理解的筹划活动具有造就自身的本己可能性”[4]117。学生在理解文本意义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发掘自身的可能性,并按照这种可能性去筹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然而,要做到这些,学生还必须通过对理解的应用,抓住理解的应用性。理解具有应用性,这是伽达默尔的观点。他说,应用“决不是把我们自身首先理解的某种所与的普遍东西事后应用于某个具体情况,而是那种对我们来说就是所与文本的普遍东西自身的实际理解”[3]442。应用本身就是理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离开了应用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应用是理解本身的特性,因为“研讨某个流传物的解释者就是试图把这种流传物应用于自身”。
而所谓“应用于自身”就是指解释者为了理解某个文本,“他一定不能无视他自己和他自己所处的具体的诠释学境况。如果他想根本理解的话,他必须把本文与这种境况联系起来”[3]420-421。把文本的内容与解读者自己及其所处的具体境况联系起来,从自身的实际境况和问题出发去领会和运用文本的内容,而不是将其作为普遍真理生搬硬套地拿过来执行,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的应用”之内涵。学生正是在把文本应用于自身的理解过程中悄然造就、实现了自己。这是因为学生在把文本与其所处的具体境况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已经在进行一种以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为特征的实践活动:学生必须自主地去领会文本的内容和自身的具体境况,并对自身境况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作出判断和选择,决定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置身于文本情境并找到它与自身实际境况的契合点,从而得到解决自己境况中所遇问题的启示。正是在这种不断判断和选择中,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进而实现自己的可能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人。
四、语文文本解读有一种自我教育品格
自我认识、自我提升与超越、自我造就与实现是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其中,自我认识是指主体借助客体对象来审视自我,从而得到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它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自我提升与超越是指主体借助客体对象来充实、改造自我,使自我变得更高、更好,它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内容;自我造就与实现则是指主体借助对客体对象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来实现自我的潜能和可能性,从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它是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语文文本解读恰是一个学生主体自我与以文本形式表现出来的他人精神等客体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与反思、视域融合和解释循环、理解的应用使语文文本解读成为一种让学生借助文本来反观与认识自我、提升与超越自我、造就与实现自我的过程。因此,本然的语文文本解读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在其中教育自我的过程,它具有一种自我教育品格。
虽然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语文文本解读具有一种自我教育的内在品格,但由于受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兴趣等“前理解”的限制,这种自我教育在实然语文文本解读中并不会自然发生,它需要教师在遵循上述规律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合理恰当的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应该成为当下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