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基地设计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等教育基地设计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等教育基地设计思路

本文作者:张元芝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大学城的建设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足够的硬件平台。而中等教育学校由于服务半径的要求,一般宜分散布置,方便就近学生入学。但中等教育的高中学校和职业学校受服务半径的影响较小,可集中设置,建设中等教育基地,形成规模优势。中等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在国内比较少,因此笔者以自己参与设计的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规划设计为例,讲讲规划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项目概况

该项目用地北起东山中学新校区,南至秀兰大桥以南规划18m道路,东至矮山丘陵,西临梅江,东西向进深约250m~450m,南北长约1600m,该基地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约5亿元人民币,已经于2007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

2规划构思

该项目投资和用地较大,对梅州城市发展影响很深,需深切的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因素,不能以一简单的城市详规而对之,须站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进行设计,实现三个目标:①提升梅州城市品位;②促进梅州教育发展;③促进梅州旅游业发展。从而为梅州市发展从城市环境、人才、旅游创收三个方面增添强劲动力。从实际出发,我们提出“客家特色”、“经济实用”和“生态自然”三个设计理念,以指导设计,我们以围龙的意象为设计构思,充分发挥设计场地的三个优势:①依山连水的生态环境优势;②与千佛塔、黄遵宪故居、东山书院、东山中学一批遗迹胜地相临的文化优势;③比邻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使的建成以后,成为重要的城市区域和景观场所,成为梅州对外的城市窗口。

3设计特色

3.1山水相连、围龙布局

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客家传统建筑的本质特征莫过于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对自然的尊重、与环境的融合,以及以厅堂天井等半公共空间为核心“小公无私”式的建筑组织。本此规划的总体布局就采用围龙屋的布局意象,充分利用现状地形,以院士广场为中心客厅,展开布局。各建筑除平面与地形适应外,立面造型呼应山势,节节升高与水相映,气势磅礴。在与山水的结合上,除少量高耸雕塑、塔楼外,所有建筑层数控制在6层以下,屋脊高度27m以下,建筑尽量以山墙或通透的连廊面江,沿滨江24m路建筑适当后退,使山景透过建筑间隙泻向江边,真正实现“山”、“城”、“水”的相融共生。身处其间,可见开合有序、高低错落、绿树掩映的怡人美景,远眺可见蓝天白云、绵绵青山、灰瓦白墙、碧波江水组成的一幅长轴画卷。

3.2客家建筑、客家书院

在客家建筑传统的继承发扬上我们除采用灰瓦白墙、铁耳山墙等客家居民建筑的表象特征外,力求传承客家建筑的精髓。在建筑布局上,我们以院落为“厅堂天井”,希望通过院落式的布局和富于特色的建筑造型营造浓郁的书院气息。在建筑风格上我们力求在协调中求变化。以灰色基座、白墙、蓝灰色坡屋顶三段式的设计手法大量运用于学校建筑,以创造清新、淡雅的学校读书氛围。

3.3校园空间、交流空间

在现代教育理念体现上,我们注重交流空间的塑造。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学校建筑精神是“两个人坐在大树下交流思想”,可见交流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基地的规划建设在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外,还着重加强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包括外部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的驻留空间的设计,我们将教学楼的走廊扩宽至3m左右,使之从传统意义上纯粹的交通空间变为学生课间交流的空间。在室外我们规划了大量围合程度不同、层次丰富的开敞空间,把人的活动从室内延伸到室外。我们在院士广场侧布置青少年活动中心、院士陈列馆、公共服务设施、院士广场,除丰富了本区域教育、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外,同时也是为不同校籍、学生与社会之间提供接触、交流的空间。

3.4滨江公园、亲水空间

为使东山教育基地景观层次更加丰富,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要求,我们规划将滨江34m路与河岸线之间南北长约1200m、东西纵深20m~50m的用地建设滨江亲水公园。滨水为高出梅江河正常水位仅1.0m的步行道,步行道内为斜坡绿化、亭廊花架等,在进深方向上形成叠叠升高的空间序列;在南北方向上布置多处小广场,使整个空间动静相间、开合有序、高低错落。沿河绿化以行栽重柳为主,内侧以种植榕树、番樟、凤凰木、竹、梅花、桃花、桂花等为主。

3.5院士广场、寓教于乐

院士广场作为整个东山教育基地的客厅,是整个规划的点睛之笔。我们从科技性、纪念性、地方特色性、景观性、生态性和休闲性六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精心设计。广场布局,主轴居中,采用客家围龙平面,龙围厅堂,花胎禾坪,极具梅州地方特色。广场由序幕—立志—感悟—勤奋—辉煌—丰碑表现院士成长历程的六个部分组成。

3.6经济实用、创新布局

在经济性方面我们首先根据用地起伏较大的特点,建筑布局时顺应地形,对一些小山包尽量保留,对必要的场地平整也尽量做到就衡,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造价,如保留技校用地内的山包,作为其教学楼和实训楼之间的分隔,使其互不干扰。将院士陈列馆与地下人防设施、地下停车场相结合,以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效果。我们将公共服务设施居中配置,在东中分校不再规划使用率不高,而新老校区又已建的图书馆、礼堂等设施,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了设施利用率。而为了方便东中建成以后的管理,我们创新的以年级为单位对东中进行布局,便于各年级利用新、老校区既有设施,提高设施利用率,方便学校管理和师资力量的整合,为将来新老校区和分校区办学管理模式提供了多种选择,既可以是三所独立学校,又可合三为一,将分校和新老校区分别作为高一部、高二部、高三部。

4规划布局

总体布局分为五大功能区。

4.1门户标志区

整个教育基地与城市的联系主要通过现航道局三角地段,规划将该地段作为整个基地的门户标志区。

4.2教育区

在现有东山中学校区南侧布置东山中学分校。在40m路东侧与分校隔路相望布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下简称技校),技校与中学虽同为学校,但在教育方向、生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与东中采取邻而不连的布局方式。

4.3文化休闲区

在分校南侧相隔一条24m道路由北向南依次布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青少年活动中心、院士广场、院士陈列馆和客家艺术中心、汉剧院、山歌剧团,以200m宽的院士广场解决学校与剧院在使用上一静一动的需求矛盾。#p#分页标题#e#

4.4弹性发展区

在文化休闲区的南侧预留一所高级中学用地。因为该项目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布置在该处,将来建,与整体功能布局无太大矛盾,不建,整体布局仍然完整,为本基地的发展留有较大弹性。

4.5行政办公区

将功能上与教育文化无密切联系的四家行政办公机构安排在较独立的秀兰大桥南侧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