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角度下教育公平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生角度下教育公平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生角度下教育公平研究

 

2007年党的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将教育列为民生之首。世界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使中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保障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目标,必须有教育的支撑。2009年11月初袁贵仁任教育部部长时,给出了公平教育、平等上学的规划路线:“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7月中旬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做出了全面部署,重点之一就是关注教育公平。由此可见,教育公平是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热点”。   一、现代社会“民生”的内涵解读   民生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现代的民生已经不单纯是衣、食、住、行问题,而是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收入、医疗等。而且“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社会共识。解决现代“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有学者这样界定民生,“所谓民生,是指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实际上,民生就是涉及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问题。”2010年两会聚焦的民生主要包括八个方面:“衣、食、住、行、医、育、乐、安。”《民生统计,大有作为》一文认为,民生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二、基于民生视角的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研究   (一)基础教育的民生现状   教育是民生的基石,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比较大,这导致了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公平的,教育的资源分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在广大农村的家庭困难或者收入不高的家庭里,许多适龄儿童以及青少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甚至很多青少年在父母的辛苦努力下坚持完成了学业,但是负债累累的家庭早给他们的心灵加上了沉重的包袱。更甚者,一些因为家庭困难而及早辍学的青少年,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缺乏社会正确的引导,走上了犯罪和危害社会的歧途。另一方面,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础上,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重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出现选择名校、选择名师、选择实验班、奥林匹克班、尖子班、重点班等择班现象。而当前的这些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削了孩子们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另外,在基础教育内部也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问题。城乡学校在师资方面存在重要的差异,很多优秀的教师都集中在城市,他们不愿意到基层的乡村去,导致城乡学校在师资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城乡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存在差异,乡村的公共教育设施也远远落后于城区,差距比较明显。城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的差异,城市的课程设置除了国家课程以外,教学内容还会灵活多彩,有实践课、参观课等。   (二)基于“民生”的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研究   国家的教育民生政策于2004年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惠及50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生。2007年免除学杂费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农村家庭真正地体会到了和谐社会的民生政策,体会到了国家对人民的关爱。但是,中国的农村基数大,农村的教育还是需要加大国家的投入。国家对在外务工人员的受教育问题给予了新的优惠政策。很多地区开始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在务工当地接受平等的基础教育,不再缴纳借读费。据统计,2009年全国997.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已有五分之四在公办学校就读。国家关注民生,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去,因而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如“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这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要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异,实现教育的公平,还需要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   三、基于民生视角的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研究   (一)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现状   由于基础教育的薄弱、思想观念的落后、经济的滞后、政策的偏向,使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出现了不均等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高等教育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在现行的高考制度和招收政策下,高等教育提供的机会本身对农村的孩子是不均等的。城乡之别,农村子女和城市子女接受初、中等教育的程度不同。因此,让这些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挤在一起竞争,从形式上看具备了“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势必为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埋下伏笔,造成了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难。国家在招生政策上不实行统一协调,由各省划线,而部分城市的分数线要低于农村的分数线,这就更为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状况最终导致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实际不均等。另外,一些经济困难的地区,由于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支持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使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二)基于“民生”的高等教育公平政策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 #p#分页标题#e#   这种免费师范生享有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由中央财政负责安排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2)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免费师范生的教师岗位,免费师范生四年毕业以后必须到中小学任教,到中小学任教的每一位免费师范生都有编有岗。(3)免费师范生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可以在学校之间进行流动,也可到教育管理岗位工作。(4)为免费师范生继续深造提供好的条件保障,免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学校可以录取他们为教育硕士。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而“反哺”当地农村的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民生视域下的社会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与意义   教育的公平已经成为社会民众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上升到新的层次。在民生视域下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有:   (1)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财政部门的教育拨款应向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倾斜,让薄弱学校的设备与城里优质学校的设备相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另外,办好教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靠政府拨款不够,需要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办学行列,应该加以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教育。   (2)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起点阶段,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每个适龄儿童都受到合适的教育。   (3)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努力实现高等教育起点的公平。实现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方向发展,努力提供给每个公民高质量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对社会和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是一项国家的事业,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