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外高校招生体制的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美国高等教育是在英国大学模式的基础上,吸收了德国高等教育注重研究的传统,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SAT和ACT统一考试成为绝大多数美国大学招生的基本入学要求,它是美国分类型、多层次、办学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招生制度的多样化是基于院校自治和市场竞争机制的结果。高等院校被赋予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可以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挑选合适的人才,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促使高等院校形成多样化的招生制度,努力办出特色以吸引优秀生源,还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化的监督评价机制的运行,杜绝招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拉关系、托人情或暗箱操作,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规范化。 1中美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特点比较 中国高等教育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实行了30多年,形成了以统一文化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为补充的入学体系,高考分数成了唯一指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报考人数和录取率都在提高,高考制度在某些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尽管美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与我国差异较大,但其招生制度中的许多理念和方法对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1.1中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采取全国统一招生、统一考试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办法,以文化考试为主。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考什么、怎样考、高考升学率的高低,这些问题左右着中学的教学,高考甚至变成了中等教育的“指挥棒”。“应试教育”的局面严重干扰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从美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可以发现,美国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间衔接十分紧密。在课程设置与改革上,力图达到分类培养的要求,并设置一些与大学课程接轨的AP课程,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发展需要。中等教育既注重人的发展,又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招生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高等院校招生录取采用综合性标准,考试成绩只是录取的一个重要依据,更重视高中学业课程成绩、课外活动能力。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只是影响中等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因素,但不应该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所以,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它不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目标。中等教育应该正确定位,建立起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质量评价体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还相当薄弱,现有的高中教育不能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生源。针对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改革高中教育状况是改善城乡差距的首要任务。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实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废止重点学校制度,公立学校要按义务教育法规定体现公益性、全民性,使高中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公平的基础。借鉴美国中学综合化发展的经验,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基于学生成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高考是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制度是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高考科目与内容,建立高中和大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高考内容改革要注重对考生能力、思维和素质的考查,高考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改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增加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考出不同的成绩,让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都能有效地选拔合适的人才。高考方式可以借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或ACT经验,考生每年有多次的考试次数,让考生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向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在中学层面的教育教学上,避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与考试方式,让“高考指挥棒”效应从此失灵。考试时间可以提前至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甚至高二第二学期。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考生可以把自己最高的成绩作为入学申请成绩。高等院校录取成绩标准由各高等院校自己确定,而非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划定分数线。我国的高考作为一种高等院校录取制度,忽略了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层次大学的不同要求,共性太强,个性太弱。高等院校高考选拔可能误导中等教育。中等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一方面培养具有继续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具有创造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另一方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一些与高考科目相关不大的课程往往成为教师和学生敷衍的课程。“押题”、“题海战术式的练笔”等成为取得高考高分的捷径。高考制度之所以导致中等教育的“应试教育”,症结在于高考既作为学生能力的检验手段,又成为衡量中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可以建立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科学有效地选拔合适人才,推动中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全国统一高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限制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要求打破全国统一高考局面,改由各高等院校单独自主考试招生。全国近2000余所高等院校,如果都采取自主招生,每年的各科试卷出题工作就占据了很大的工作量,操作性也不是很强。我国已有部属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试点,自主招生院校按自己的考查方式审核后,所有入围的考生仍需参加高考,但允许考生高考分数差在院校录取分数线20分以内。总体来说,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工作值得尝试,但需要结合国情,考虑高等院校间的差异与人才培养需要。 2院校自主和社会监督是多样化招生制度的保证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认为,自主和竞争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最重要因素。我国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由教育部下达文件,规定各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成为大家经常呼吁的问题。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政府应转变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将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录取政策等权力还给高校,允许高校按一定的科学方式招生录取。大学有了自主权,它必须为了生源而谋划定位、明确层次与特色。院校自主必将导致同一层次间的激烈竞争,推动高等院校多样化招生制度的形成。招生结果应有利于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形成多样化的校园环境,缩短学生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对社会复杂性的认知程度。院校自主和外部监督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两个轮子。权力下放后的评估监督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经验告诉我们,建立科学、动态、多元化的评价系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是政府组织评估,少数民间机构组织大学排名,但受其数据来源、评价标准及方法限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受到各方指责。因此,高等教育评估可以由非政府机构组织,国家对其进行审查认可,将高校分成几类,分类评估,分类指导,评估结果作为国家经费投入和政策准入的主要依据。让高校感受市场给他们的压力,从“要我评”变为“我要评”,促进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在招生程序和录取标准上,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讲面子、讲关系倾向,建立教育领域的诚信监督机制,对中学、考试机构、高校等规范诚信要求,明确法律责任。依法招生,公开、公平、公正执行已有的招生规章制度,杜绝保送生、特长生选拔中的弄虚作假与腐败行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3构建灵活的入学选择体系是招生制度发展的目标 各国承担高等教育规模大众化任务的机构各不相同,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私立大学与学院,英国是多科技术学院和开放大学,法国是短期技术学院,德国是专科学校,等等。在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的影响,在大学招生制度上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措施,专门设置面向在职人员的考试,使没有高等教育经历的成年人通过考试有机会重新进入大学学习。马丁•特罗(MartinTrow)在研究了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后,分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他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今后10年的主要任务是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与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区别不再定义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各种各样的学校学习。这种教育不再凭借传统的学院或大学校园,而是通过远程教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追求学位和学分,而是为了保持或改善其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高等教育最后阶段是走向学习化社会,而不局限于传统的青年普及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一个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要反映考生继续高等教育学习的能力,而且要反映学习型社会对人提出的新要求,使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成为终身教育过程的一个普通环节,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只有进一步增加中学后教育机构,扩大高等教育招生,普及高等教育,才能给更多的人带来机会,逐步使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特点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只能是具备一定能力的公民的权利。高等教育应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让民办高等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按照高等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的逻辑,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把正规高等教育与非正规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学历高等教育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学术性高等教育与应用性高等教育、专科教育与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改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关系,改革大学入学考试和评价制度,构建一个满足社会多样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应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它包括入学考试制度、入学条件、录取方法等政策,应有利于学生的灵活的多样化入学选择。美国不同类型间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两年制社区学院的学生符合条件可转入四年制大学和学院,并且实现院校学分互认与人均经费转移等政策,大大提高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与环境开展职业与学业发展规划。总之,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应有助于全社会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使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格健全和幸福生活的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