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平状况及成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育不公平状况及成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育不公平状况及成因

 

我国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经有25年,按照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把教育的公益性质列为首位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当年9月1日实行,距今也已经过去5年之久。但是纵观当今我国城乡初等、中等及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本文拟就此问题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1全国整体公共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首先是中国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今天我们的GDP号称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已经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体,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教育经费一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3。在1993年,“4%”就被写进了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希望在上世纪末完成。然而,将近20年过去了,教育投入一直不曾达标,成为社会之痛,如果考虑到我们政府机关的巨量三公消费的话,教育投入问题无疑是政府之耻。这届政府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曾誓言2012年教育经费达到4%目标,这也仅仅是世界各国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已,即使这样低的数据,现在看来形势仍然不可乐观。整体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是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的不公平现象。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以GDP增长为各级政府主要考核方式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和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有一天不改变,教育经费达标的难度将存在一天。   2初等、中等及高等教育间的不公平   在整体教育经费一定的条件下,公共教育经费如何分配于这三级教育,其各占比例应为多少也是教育支出结构中必须合理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从世界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以及我们自己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公共教育经费对于初等及中等教育的拨付分配比例又存在严重的问题。   首先,从教育本身的意义来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应该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工作,不论是从对于国家的教育整体发展来讲,还是从每个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中等及初等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数亿青少年儿童的国度来说,我们的教育经费,尤其是国家投入的这一部分,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使他们接受最基本的基础性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的基本性问题和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其次,从教育的受益人群数量上来讲也是这个道理,尽管现在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平民阶层,但是接受初等与中等教育的人群数量仍然远远高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   第三,从教育经费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上来讲,我们的现有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据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情况的资料,在10个市场经济工业化国家中,初级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为15%,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11%。在26个发展中国家中,初级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为18%,高于中等教育的17%和高等教育的14%。因此,初级教育从社会角度看是最大的投资形式,特别是在最穷的国家。”“中国高等教育中生均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水平太高,经费使用效率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浪费现象。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中的支出比重确实偏高了。”而我们现有的数据也显示,在这方面我们的投入比例是严重失衡的(见表2)。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透明度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内部话语权的不均衡。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在各种会议上,包括各级人大会上,看到高校领导或专家的访谈或呼吁,但是鲜见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及工作情况的报道,或者说二者的报道数量不成比例,这也是造成“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3城乡教育不公平   城乡教育不公平源于1949年以后的城乡分隔的“农业哺育工业、农村哺育城市”的发展战略。客观的讲,改革开放以前,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别不像现在这么明显,除了全国城乡整体教育条件较差以外,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农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尤其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缺位,导致农村教育,尤其是乡下的农村小学教育状况日益恶化。“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由国家财政投入的生均教育经费,农村中学低于全国平均213.77元,低于农村以外地区522.48元,农村小学低于全国水平92.56元,低于农村以外地区280.25元。2004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只有2.79%,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75%,但其教育经费仅占小学教育经费的48%;初中教育经费中,农村教育经费仅占29%。另据教育部和财政部统计:2003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1365亿元,与实际基本需求相差476亿元。”有的专家研究,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距3.39倍。   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教育硬件条件较差、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老化等等,见表3、4。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初等及中等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在教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2011年7月,我曾经到河南省新乡市下属县区一乡镇小学调研,见到他们的小学班级人数已经达到70多人、甚至80多人,教室内桌挨桌、人挨人,非常拥挤。同时他们的任课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8.7岁。虽然近几年城市中小学学生人数也较多,但是这种80多人的小学班级,在城市小学中还是很难想象的。问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他们的领导讲,一是下面撤校并校后人员较为集中,二是公立教师政府近几年没有分配一个,特岗教师、代课教师由于工资较低又招不来,所以只能是这样凑合。问起教师培训,他们讲已经好几年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了。   4城市及乡村内部教育的不公平   正是由于我们几十年来的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畸形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导致了我们在教育发展理念上出现了与公平教育、公益教育相违背的所谓的精英教育和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在大学教育中,国家985、211等重点高校的经费数量、教师素质、生源质量等等与其他院校相比差距巨大。同样,在城市和农村,重点中学、重点小学以及所谓的省级示范高中等与普通中小学在软硬件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差距巨大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重点中学可以堂而皇之的收取天量的所谓的借读费、择校费,依次可以在国家编制之外任意聘请优秀大学毕业生或优秀教师任教,可以吸收优质生源来校就读,凭借较高的所谓升学率,而进一步吸收优质生源和教师,而在城市或乡村内大量适龄儿童就读的普通中小学却由于这些重点中小学的“吸金”,变得师资力量日益薄弱、生源质量日益下降,中小学生存举步维艰。这就出现了世界上少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同一座城市一方人满为患,而另一方门可罗雀的奇观。#p#分页标题#e#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种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对国家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些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但是这种制度同时又给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之所有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我们文化上“学而优”的传统理念方面的问题外,主要在于我们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育管理政绩理解的偏差上,考上几个清华、北大不是教育管理的政绩,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满意度才应该是衡量他们工作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又存在着以上的各种旱涝不均的严重不平衡现象,由此可以推断,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大,如果考虑到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那么,教育改革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