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农村职业教育中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一种典型,是市场经济形势下产业的订单经济向教育界渗透的一种表现,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具有可行性,农村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农村职业教育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需要“订单式”培训。农村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度构建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建立政府调控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理念。政府应加打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二要以“订单”主导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四要利用网络教育推进农村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订单式” 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市场经济形势下产业的订单经济向教育界渗透的一种表现,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以来,每到春节过后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常常出现了招不到民工的“民工荒”现象。“民工荒”现象并非炒作放大,也非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它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农民工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而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欠缺是形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重塑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解决“民工荒”问题①。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面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一种典型。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围绕“订单”建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围绕“订单”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专一,针对性强。
第二,专业设置的市场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市场紧缺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迅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第三,课程开发的职业性。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订单”是课程开发的基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一起根据“订单”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通过对“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真分析,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而开发为具体的课程。用人单位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要求是课程开发的依据。
第四,育人过程的合作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用人的意图,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人才。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的要求,保证用人的质量,校企双方需要积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是学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人单位不仅为学校提供“订单”,而且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参与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为此,校企双方都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投入相应的人、财、物,提供相应的教育设施、设备作为必要的支撑。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第五,校企接轨的无缝性。“按需培养、企业录用”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产销对路”,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接轨成为可能。当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益与风险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在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的“三赢”的同时,也使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决定了“订单”必须瞄准未来的市场、未来的职业岗位。今天的“订单”是在对二至三年后市场变化预测的基础上完成的。然而,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的变化,职业环境的变迁并不是都完全按照预测的趋势发生变化。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
农村职业教育,是相对城市职业教育而言的,针对农村的经济、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等区域特点而提出来,是指县、市以下的经济区域开办的职业教育。一般来讲,它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村培养各类型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与成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一般包括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其学校类型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业初中及其相应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是高等学校尤其高等职业教育推崇高的教育教学方式,它对提高学生就业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完全可以用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技能,促进农村劳动的转移,解决部分企业“民工荒”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必然要求农村职业教育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并行的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大量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30.1%下降到2008年的11.3%,社会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8年的39.6%,劳动力工业化率由1980年的18.2%提高到2007年的26.8%,城镇化率由1980年的19.39%提高到2008年的45.68%,非农化率由1980年的69.9%提高到2008年的88.7%。上述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向城镇聚集;二是农科专业比例不断下降②。“订单培养”是市场经济形势下产业的订单经济向教育界渗透的一种表现,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农村市场化经济必然要求农村职业教育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p#分页标题#e#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订单式”培训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空间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城镇化,是指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③。简单地讲,城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镇绝对数量的增加和容量的扩大(即人口城镇化)与城镇现代化质量的提高(即城镇现代化)。城镇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很大影响,而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任重道远,开发这支失业大军的劳动力资源就是农村职业教育当前与今后很长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社会需求,根据企业需要,转移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件直接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大事,不仅仅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④。
三、农村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度构建
(一)建立政府调控机制
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主要充当三种角色:一是引导者,政府通过舆论宣传倡导,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来引导产学研合作;二是推动者,运用政策法规影响,利用财政资助,设立科研基金,对一些科研项目重点资助;三是协调者,主要提供数据咨询、政策咨询、技术咨询。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⑤。
1.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理念
当今政府职能已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以民众为中心的政府,而不是以政府自身为中心的政府。政府应从关注“三农”,服务民生的角度,来重视和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要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了解企业对农民工需求情况,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需求,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确保农民工的有序流动。
2.政府应加打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农村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资金支持,而我国政府对此投入较少。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财政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预算制度并依据政府间事权的划分确定三级财政支出范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分为三种:专项补助、收入分享和总额拨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也是由联邦、州和学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的,而且州政府逐渐成为第一投资主体。联邦政府主要通过专项拨款实现其对州和地方学区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教育政策的引导。这些专项拨款都有指定的专门用途,主要包括双语教育项目、特殊教育项目、补偿教育项目、职业教育项目以及教学改革项目等。各地区获得联邦政府资助拨款的款项和数额可能很不相同,一般说来,财力较差的州或学区可能获得较多的联邦补助拨款。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都有一部分内容规定配套专项经费的数额。1965年,为开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政府通过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上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达3.3亿美元⑥。
3.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应通过立法确保企业对农民功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剩余情况的沟通管道的畅通,建立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政府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或条例规定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在校企合作组织内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合作双方可利用这些法律规定、制度来行使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履行自己在合作中的职责,在知识产权归属、经济效益分配等方面予以法律保护,使校企合作教育法制化、规范化,促进校企合作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以“订单”主导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提高培训教学质量的基础,事关受教育者的今后就业率。以“订单”主导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订单”主导课程体系的构建针对相应的职业岗位“量身定做”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课程体系必须能有效服务于“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订单”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课程开发的依据,“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校企共同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将其转化为受训学员具体的学习任务,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管用、实用”的原则,整合形成“岗位主导型”的课程体系
2.以“订单”主导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的实训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根据“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需要,构建“职业岗位型”的实训基地。即以“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以受训学员职业岗位能力形成为主线,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营造岗位工作的“职业环境”,使受训学员在“职业岗位活动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强调通用性、仿真性、开放性,应按照企业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配置,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体验企业工作环境、感受企业文化,培养企业意识。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在合作企业,强调真实性、先进性、实效性。
3.以“订单”主导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依据订单所确定的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的要求,按照受训学员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规律,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融教学、科研与生产为一体,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并进、相得益彰。学校选派业务素质精良教师、企业挑选高水平的技术能手和管理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校内教学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训练,使受训学员初步具有岗位工作的能力。校外教学按照“订单”的约定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真实的岗位锻炼,提升职业岗位素养,达到“订单”的要求。 #p#分页标题#e#
4.以“订单”主导教学评价改革“订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合作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纸笔考试”、学校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订单”评价。学校与企业作为共同的评价主体,根据“订单”所确定的质量规格与标准制定评价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受训学员进行评估。由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自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理论教学的评价主要由学校负责,企业主要负责受训学员在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双方应及时反馈,以便不断调整教育教学的方式,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要求。
(三)利用网络教育推进农村职业教育
网络教育是现代主要教育手段,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网上合作办学的农村教育新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具有网络跨时空的优势。网络教育模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教育传播的范围和时效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农村职业学校而言,该模式能开阔农民眼界,改善农村人口的素质结构。
2.网络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其针对性和启发性有助于受训学员对知识原理进行思考与掌握;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受训学员积极性,增强课堂气氛,进而增强受训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3.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教学在职业技能训练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虚拟现实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感受和体验,提高了效率,节省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条件的不足。受训学员足不出户便可做各种实验,获得与真实实验同样的体验,从而丰富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虽然农村仍相对落后,但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地区,网络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可看出作为供方的网络院校正在调整自身生存与发展战略,发展中的农村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网络融入农村职业教育,不但是一种手段的提升,还是教育思想的更新。这种全新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使用将会为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俊领.以市场为导向重塑农村职业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5).
[2 ]汤生玲.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0(34).
[3 ]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6).
[4 ]张睿,黄育云.试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G].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
[5]刘须,陈星.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
[6 ]王文槿.谈美国的农村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年(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