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企业职业教育初探
一、远程开放教育在企业职业教育中具备的优势
1.入学门槛低,可以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社会基层人群提供教育机会,有效实现教育公平
由于地域、经济条件等诸多原因,我国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加之许多企业的一线员工入职门槛比较低,造成我国企业一线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入职后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生追求目标发生改变或者由于岗位需要,希望进行在职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但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加之实实大在在存在的职场压力,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通过传统院校的入学考试关,入学门槛挡住了他们的学习渴求,得不到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远程开放教育是国家为提高全民素质,让处于社会基层、文化起点较低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他入学门槛低,向所有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通过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为更多的人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2.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高度一致
我国企业人才培养定位十分明确,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来源于国家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大批能使用先进技术的一线工人和现场管理人员则通过不离岗教育形式提高素质。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这与企业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远程开放教育并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整个教育过程,并有与之匹配的科学、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它兼顾了企业用人和培养基层人才双重目标,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集知识效益、素质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这也是远程开放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在襄阳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教学方式灵活,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
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追求利润的目标,也就是说对大批需要提高素质的一线员工不可能进行离岗培训,企业需要学习时间灵活的职业教育方式。远程开放教育将互联网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过程,所有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包括课件、授课视频、学习资料等等,同学间交流、师生交互等也通过网络进行,学生上网自主选择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可以支配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学生在班主任、辅导员、导学老师、助学老师的教学支持服务下,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学业,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符合企业和职工的实际需求。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析
摘要: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近3年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研究,以主体分布、区域分布、级别分布为纬度,以认识研究、热点问题研究及解决策略研究为经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热点问题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院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十三五”时期,中共中央面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构想。特别是在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和路径被运用到经济、医疗、教育等多个社会领域,提升了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1]。近两年,强调要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的供给侧改革被运用到职业教育领域,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适应这一改革趋势,众多学者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据统计,直到2017年12月底,以“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搜索到论文275篇,其中2017年158篇,2016年116篇,2015年1篇。笔者拟对目前此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以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研究。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研究的统计分析
(一)主体分布
本文主要以中国知网(CNKI)为搜索平台,以“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搜索条件,检索析出文献275篇,去除会议综述、文献重复、报纸、不相关文献后共得到194条文献,其中硕士论文1篇,并最终以这194篇文献为样本进行分析。统计可知,近3年来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主体大致分为普通高校教师、高职教师、中职教师、研究生以及其他研究人员5类。其中,高职教师为研究主体,累计研究成果共93篇,占比47.94%。这表明高职教师由于自身的职业需要和教育经验等原因,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更高,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另一大研究主体为研究生,研究成果共40篇,占比24.39%。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政策原因,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猛增,研究成果增长也较为明显。五大研究主体中占比最少的为中职教师,仅8篇,占比4.12%。中职教师总的学术研究水平及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关注度较低。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的研究主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分布
职业教育管理策略
摘要:职业教学管理,需考虑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的定向性、双重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要探索和总结特有规律,使二者进行联合,建立与职业教育特征相符的特殊化管理模式。数年来,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学会了反思、总结,同时也获取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本文基于职业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职业教育的相关原则,对今后的教育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策略
教育事业中,职业技术教育是和经济增长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在国内,经济建设必须依托于成千上万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数以亿计合格的劳动者。相应地,职业技术教育迫切地需要对自身建设进行创新、对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作出转变,这些都是发展必然的压力。笔者首先介绍了职业教育管理的相关原则,并表达了个人的观点。
一、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
职业教育管理,为了达成职业学校预期的教育目标,管理者在某种原则下分配、调用各类因素,涵盖人力、财力或是物力信息等,确保教学工作的长效、安全运行。近些年,职业教育在国内大幅地拓展。不过,也有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实施职业教育管理,应当要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纵观职业教育历年的发展,除观念或是职校自身外,主管部门在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模式上也有不小的问题。关于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对它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偏差,这就导致主管部门出现了严重的管理缺位甚至错位情况。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管理主体相当繁琐,学生个人的素养高低不平,没有管理性;二是没有对职业院校进行适当地下放,职校无法自由地发挥,不利于人才建设与培养;三是主管部门尚未引入市场机制,混乱的管理体制带来了各个部门的冗杂。
二、职业教育管理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双元制职业教育思考
【摘要】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德国“双元制”模式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及我国借鉴“双元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引导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与中国高职院校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对比度,其借鉴“双元制”培训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值得中国职业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进行对比性研究。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教育地位不高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探究
摘要: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机遇期,有力支撑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为技能型人才供给助力,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水平技术能手和大国工匠。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通过“三融合两对接”职教师资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可以有效解决职师资师培训中存在培训需求不对称,培训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简单,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关键词:
职教师资;培训模式;创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职教师资培训与研究工作。2006年率先在陕西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2007年全面开展教育部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至今10年不断线,具有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和涉农职业教育干部培训悠久历史和传统。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经过“素提计划”已十年有余,中央和地方凝心聚力、深入实施,投入之大令人振奋,参与之广前所未有,力度之强催人奋进,各地创新制度、完善体系、加大投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取得长足进步。当下,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已下发。面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传统的培训形式显然已跟不上或不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经调研实践发现职教师资培训中培训需求不对称,培训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简单,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且亟待解决。为此,通过研究实践,提出了“三融通两对接”职教师资培训模式(如图1)。
论职业教育的产品策略
一、职业教育产品策略
(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产品的整体概念
对职业教育产品的把握也可以从三个层面剖析,即职业教育的核心产品、职业教育的有形产品和职业教育的附加产品。其中,职业教育的核心产品包括学生个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及对整个社会带去的利益,这是由教育产品“私人产品”和“公共物品”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有形产品包括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和附在有形介质上的教学科研成果,是教育核心价值能否最终实现的载体。职业教育的附加产品则包括社会服务、继续教育和就业指导等。产品整体概念启发职业教育在注重“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三手抓,三手都要硬”;在产品塑造方面应该是“核心是重点,外围是保障”,即职业教育的核心产品是重点,而其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是保障,不仅要体现教育的差异化,更要下大力气提高产品质量,以达成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理念。
(二)科学统筹职业教育的产品组合
职业教育的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不同的学科门类,有利于扩展职业教育开展的领域,实现多样化发展态势。职业教育的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不同学科中所有专业的总和,可以使产品组合的宽度更加丰满充裕,学生的选择也更加丰富。而职业教育的产品组合的深度则是指同一专业中人才培养的层次,有利于在职业教育领域占领更多细分市场。而职业教育的产品组合的关联性则是指职业教育的不同学科门类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训条件、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相关联程度,有助于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先机、赢得声誉。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其产品组合策略,以培养出真正能成为社会中坚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1.产品组合策略
在产品组合的宽度方面,实施职业教育的各个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学科分类情况和学院性质(单学科或多学科)按照市场需求状况并结合自身特点与实力,确定恰当的产品大类,力争使所办学科与其他院校专业相比有一定竞争力。比如,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和健康养生热潮,湖南、北京等地的职业院校与当地民政部门大力配合,开设老年关怀专业。在产品组合的长度方面,各个职业院校应该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对各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并结合学校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开设何种专业。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赋予职业教育精准扶新的使命,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方向。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提升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精准脱贫、发展农村经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文章首先分析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作为,并梳理了基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困境,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构建。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精准扶贫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精准扶贫已由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的阶段过渡到“扶技”“扶智”的阶段,“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成为共识,职业教育无疑是“扶智”与“治愚”的关键,也是隔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在精准扶贫上更是有着教育成本较低、辐射范围广、面向基层群众以及利于就业的先天性优势,能够将地方产业发展与人才技能培养实现有机融合,有利于提升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是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之策。
1重视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作为
贫困归根结底是知识与技能的贫困,贫困地区发展,短期依靠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中期依靠产业开发转型,长远来讲,唯有依靠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脱贫。党的报告也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精准扶贫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从贫困地区教育需求看,基础教育是关键,而职业教育培训显得更为迫切。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特征与对接产业的优势与贫困地区发展需求相吻合,既能够为贫困地区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可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专业培训,还能够为基层群众自我教育、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各类知识教育培训。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可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智力、专业行业、教育资源等特长,以提升地方教育水平与劳动者技能技术为目标,通过精准发力、“靶向治疗”,将教育资源用在精准扶贫薄弱环节,构建人才、教育、智力于一体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推动乡村振兴。
2基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困
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优势使其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供需矛盾与相关问题仍然存在。
职业教育现状简述
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而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反而越来越高,并受到社会的青睐和欢迎,成为各企业争相选用的技术人才,所以现在职业教育也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笔者于1984年毕业于某职业院校,毕业后留到本校所属的机加工工厂参加了工作。之后,通过成人高考与专升本等渠道,弥补了自己在学历与知识上的欠缺,并成为了该职业院校的一名实习指导教师。本文从自身角度的教学工作出发,道出笔者眼中的职业教育现状并加以分析。
一、职业院校生源状况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的职业院校在生源的质量上已经远远不如从前。如今进入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多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里无法进一步考取更高学历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相比于进入普通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生,在进行教育活动中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更大的困难。若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职业院校的教师们就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挑战。如今在绝大部分人眼中,更高的学历就代表更广阔的未来。从义务教育开始,更好的成绩成为了每位学生必须要追求的目标。但让每位学生成绩都那么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比较才有高低。那些在“比较”中落后的学生们将无法胜出,而迫于学历与技能是社会上获得“饭碗”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职业院校也就成了他们的最终选择。这也就形成了职业院校的主要招生生源。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氛围
中国的普通初中、高中教育到处充斥着浓厚的学习、竞争气氛。排除智力因素,每个想要好好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会让自己努力地跟上班级学习好的第一梯队的脚步。而落在后面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去真正地努力。显然,若是一群有这样特点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其学习氛围必然比普通的初中、高中弱了不止一个档次。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学习没有目标,动力不足,没有竞争意识,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使得这大部分学生即使是在毕业后,能够真正学到的知识也是微乎其微。即使是进入了工作岗位,也难以在一定时间内运用所学技能应对工作的需求。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作为基层的技能型劳动力主力军,其中的大部分却不能成为上层建筑的稳固基础,无论是从他们个人还是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都是巨大的隐患。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扭转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而肩负起这些任务的人,自然就是广大的职业院校教师。
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不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乃至就业是无论如何也提不上去的。虽然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可职业教育教师的现状并没有那么的轻松。客观上,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学生,还有学校的社会地位低,教师的工作成就,一线教师晋升困难,职业理想不易实现,经济地位低下等因素,时时刻刻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观上,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不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则更大。如今许多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是技校生留校任教,纵使他们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其教学及管理学生的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难以有很大的飞跃,难以用理论将自己所拥有的技能知识和盘托出,教给学生。还有的教师难以与学生融洽相处,对于学生的管理难以与教育相互促进,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效率下降。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的管理,有时也会因为老套的过时的管理理念,对教师们进行不合适的约束,导致职业院校教师不能用更热情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这份神圣的职业等等。这些现实存在于职业教育教师中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当今的职业教育。